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探秘东方人类的文明·泥河湾②丨百万年前,人类就开始追求艺术

2023-12-09历史

泥河湾遗址群是世界上旧石器遗址最密集、时间跨度最大的遗址群之一。这里不仅有近200万年前马圈沟遗址远古人类餐食草原猛犸象的「天下第一餐」,也有人类打制石器、肢解加工猎物的生活场景。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场景,讲述着人类在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发展历程。今天,河北青年报记者继续带您走进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探秘人类艺术设计的萌芽。

后沟遗址远景

探访

在纵横交错中感受祖先们的生活场景

近日,在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文物与环境保护局原副局长孙永春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前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东谷坨村北的马梁-后沟遗址。

走到东谷坨村村北,车已不能继续前行。下车后,大家沿着当时考古踩出的小路,来到了位于西坡的马梁遗址。这个遗址发掘面积约有50平方米,发掘层面高度将近20米。虽然现场已被雨水冲刷,但依稀还能看到当年发掘时层次分明的剖面,还有发掘时留下的各文化层标记,远远望去,发掘剖面甚是壮观。据了解,当年发掘时马梁遗址获得了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专家推测,古人类曾将此地作为活动场所,仿佛在纵横交错间能够感受到几十万年前祖先们的生活场景。

在距离马梁遗址不远处山梁的东面,就是后沟遗址。此处的发掘面积略小,约30平方米。据专家推测,在这一时期,泥河湾古湖处于湖侵过程,适宜生存的湖滨区域范围逐渐缩小,泥河湾人不得不选择位置较高的后沟一带作为临时活动场所。

记者了解到,2005年,在后沟遗址发掘过程中,一开始并没有发现石器挂在剖面上的场景,是一场大雨过后,才发现了被雨水冲刷出来的打制石器。经过后期发掘,后沟遗址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它是目前大田洼台地泥河湾层顶部位置最靠上的遗址。

马梁遗址远景

揭秘

老祖先的审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五彩斑斓小石器咋来的?人类的审美是什么时候有的?

记者了解到,在距今约110万年的东谷坨遗址中,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还有大量石质碎屑。在距今约78万~39.5万年的马梁-后沟遗址中,考古学家们曾发掘出了石核、石片、刮削器、石钻、砍砸器等类型丰富的石器。这些石器原料多为白云岩、燧石、石英砂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有少量燧石。专家推测,这些日渐丰富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老祖先生活场所周围山体基岩露头处。

老祖先们就地取材,选用易于打制的石料,制作权宜性不同形状的工具,如刮削器、砍砸器等,用来肢解、加工获得的古菱齿象、马、披毛犀、鹿类等动物,满足自身的需要。虽然这些石器大都制作粗糙,但在兼顾实用的同时出现了对称、平衡、饱满等造型审美的追求,类型更加丰富,用途也更加广泛,已显示出人为设计的痕迹。

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迁,附近岩石中可采集到的燧石、玛瑙、变质石灰岩等颜色丰富的石料越来越多,小石器也变得好看起来。在后沟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优质盘状石核以及连续剥片的单台面石核,当时人类已开始对台面调整修理,从这些典型标本判断当时的剥片能力相比早更新世有了明显提高。

至此,远古人类的艺术设计思维悄然萌芽并在后期漫长的演化中走向辉煌,如果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成为远古猿人被认可为「人类」的第一步,那么灵巧的双手和对美的追求才是生而为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文物

后沟遗址发现石料优质的盘状石核

东谷坨遗址出土的凹缺器

东谷坨遗址石制品原料种类丰富,尤以质地更为细腻的燧石占据绝对优势。古人类对原料性质有一定认识,优先选择质地更加细腻的石料剥片或者加工。石器类型多样,修理不定型,形态和尺寸变异较大。

东谷坨遗址出土的多刃刮削器

东谷坨出土的石器类型中刮削器数量最多,约占石器的69%。石器多是由石片加工而成。刮削器中,单刃刮削器比例高。石器的加工为锤击法,加工方式以正向加工为主,刃缘形态多不规则。

后沟遗址发掘的石核

后沟遗址发现了一定数量石料优质的盘状石核,以及连续剥片的单台面石核,开始对台面调整修理,从而判断当时人类的剥片能力相比早更新世有了明显提高。石器工业整体属于典型的小石器工业技术传统,是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以来石器技术的延续和发展。

声音

东谷坨遗址是小石器制作的典型代表

孙永春表示,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谷坨和马梁-后沟遗址。其中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内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的旧石器遗址,文化层总厚度超过3米,是泥河湾层中迄今所发现的文化层最厚、遗物最丰富的一处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小石器制作的典型代表。

而马梁-后沟遗址的发掘,具有完整清晰的地层剖面,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石制品以及动物化石,完善了泥河湾盆地中更新世即距今百万年到二三十万年间的文化序列,为研究中更新世古人类文化面貌、石器技术与工业提供了基础资料。

孙永春介绍,马梁-后沟遗址的时代位于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早期,填补了这一时间段古人类遗存的空白,为研究泥河湾人在早更新世中末期的生活和随着环境变化迁徙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对说明泥河湾盆地古湖的消失、桑干河的发育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韩会欣、姚瑶

■摄/实习记者吕承林

■供图/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编辑/杨旭妍

联合单位: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指导:孙永春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