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谁21岁升军团长,20岁升军长,18岁当师长?

2024-01-03历史

广为人知的是,在我军革命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人才,他们勇敢无畏,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凭借自身实力,年纪轻轻就获得了高位。接下来,我们将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寻淮洲。

寻淮洲,一个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少年,却在13岁就立下了「将来与国家做些大事业」的志向。父母倾尽所有支持他上学,他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积极参与儿童团、学生联合会和农民协会等组织,投身反帝反封建活动,成为了当地的学生领袖。

他的才华和勇气让他在18岁就成为师长,20岁升任军长,21岁就担任了军团长的高位领导。他的故事激励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决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陷入了深深的困境。然而,年仅15岁的寻淮洲却在此时选择了参加毛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了解到了秋收起义的本质,也理解了毛主席的思想,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的艰难。

因此,他决定跟随部队前往井冈山,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秋收起义是发生在1927年7月15日的一次武装起义,当时在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

中国共产党从此转入地下,大革命的失败成为了现实。然而,中共中央决定举行武装起义,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被派往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在这次起义中,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坚决主张在湖南秋收起义时「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帜」。最终,9月9日一场举着「镰刀斧头」旗帜的起义在湘赣边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继南昌起义之后的又一重要武装起义,它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号,标志着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面军旗——带有镰刀、斧头和五角星的工农革命军军旗的诞生。

这一行动向全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在这个关键时刻,寻淮洲接触到了毛泽东,认识到了国家的现状,并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队伍。

然而,起义部队在江西萍乡芦溪镇遭遇反动军队的伏击,损失惨重,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牺牲。为了整顿部队,毛泽东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并决定将起义部队转移到井冈山。寻淮洲也紧随毛泽东等人,踏上了前往井冈山的征程。

尽管他未曾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他以谦逊的心态学习并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指挥技能。在实战中,他逐渐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战斗经验。

这位英勇的战士,在追随毛主席艰苦转战的过程中,深深受到启发,并从毛主席那里汲取了大量宝贵的知识。人们常说,战争是磨炼军人意志的熔炉,也是英雄诞生的地方。

凭借无畏的勇气、不断累积的战斗经验,以及卓越的指挥才能,寻淮洲引领红军队伍屡次取得战斗的胜利。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这样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他的战功显赫,连毛主席都称赞他为「小英雄」。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了井冈山,与毛主席顺利会师。

当时,寻淮洲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31团第3营连长,后来又担任红12军34师100团团长。在第一次反围剿的战斗中,寻淮洲率领红100团坚守龙冈万功山主峰,成功打退了敌人的数十次冲锋,并消灭了大量敌人,使万功山始终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

18岁寻淮洲首次受毛泽东赞扬,被任命为红12军第35师师长,接下来,他率领部众成功完成了中央苏区的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作战,赢得多次战役胜利,职位也步步高升。

到1932年,寻淮洲已经担任红1军团第15军45师师长,12月又晋升为第21军军长,此时他的军事才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1933年6月,寻淮洲更是担任了红3军团第5师师长,率部参加了东方军,成功入闽作战。

他领导部队赢得多次胜利,被中央军委特别表扬。随后,红七军团成立,他被任命为军团长,当时萧劲光是政委,粟裕是参谋长。

连萧劲光和粟裕这样的知名将领,当时都是他的部下,这足以看出他的实力。而粟裕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最终成为了统兵作战和运筹帷幄的高手。

运筹帷幄:粟裕丰富的战斗经验来自于多年的实战经验,在赣南面对刘士毅的包围时,朱老总用奇兵突破了敌人十多个「伏击圈」

使得刘士毅丢下了指挥部,仓皇逃走,最后甚至被朱老总和粟裕一路追击到只剩下十几名亲兵。虚虚实实、穷追猛打,这些都是粟裕从朱老总那里学来的宝贵经验。

粟裕在战术和战略的结合上得到了毛泽东的真传。1929年,毛泽东在福建养病期间,粟裕负责他的警卫和安全。

通过接触,毛泽东发现粟裕虽然不善言辞,但头脑清晰,因此经常给予他指导。粟裕曾说:「朱德教会我战斗技巧,毛泽东教会我战争规律和制胜之道,这些使我终身受益。

」此后,经过不断的战争洗礼,在1940年的抗日战争中,陈毅和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新四军7000余人,在黄桥战役中击败了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歼敌1.1万余人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开启了华中抗战的新篇章。

这使得我党高层惊叹不已,毛泽东当时预见到了他的潜力,评价道:「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几十万人马。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粟裕经常独当一面。在豫东战役中,他决定放弃歼灭新五军,转而进攻开封,但已经来不及向中央军委请示,只好「先斩后奏」。

突破江防时,敌人突然撤退,粟裕立即下令追击,结果在郎溪、广德地区取得了歼敌五个军的胜利。尽管给中央军委作了汇报,但战机稍纵即逝,只能先斩后奏的「补报」。

1947年5月,蒋介石重新集结17个师,再次对华野的中部坦埠包围过来。面对敌人的重兵压境,粟裕并未采取以往的迂回

躲闪战术,而是布置叶飞在左侧抵挡,王建安带队在右侧抵挡,许世友和陶勇两个纵队当成拳头直接迎上去,在鲁南地区的王必成连夜奔袭从南面进行堵截,这样就对敌军完成了合围。

其他援兵都被堵在支援的路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张灵甫和他的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本人也被当场击毙。

寻淮洲,这位无冕之王,曾是粟裕麾下的英勇战将。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赢得了粟裕的高度赞赏。

在他的领导下,红10军团在1934年的太平县汤口胜利会师。然而,面对蒋介石的11个师20余万人,寻淮洲毫不畏惧,率领部队进行了英勇的抗战。他的勇气和决心,使他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传奇。

寻淮洲指挥部队,与实力超过自己的国民党补充第1旅激战。战斗进行到关键时,他亲率一个排争夺乌泥关制高点。

不幸被流弹击中腹部,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2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反复念着「北上抗日」,因为侵华日军在我国东北横行无忌,而国民党部队消极应战。寻淮洲渴望北上抗日,抗击敌寇。

自九一八事件以来,东北边防总司令张学良不战而退,导致我国东北地区被日本军队强占,实施了「三光」政策,使得东北地区横尸遍野。

1933年,日军占领了我国热河、察哈尔和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并逼近北平和天津。

同年,日本成立了「关东军防疫供水部」(即731细菌部队),后来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细菌战部队,大量制造鼠疫、霍乱等各种细菌,并用飞机播撒在中国各地,残害中国人民。

1934年,日军再次在天津南开八里台和吉林依兰县非法侵占土地,建立机场,并使用飞机进行疯狂轰炸,致使我国2万余名无辜民众丧生。

面对这种残暴行径,寻淮洲对国家遭受日军侵略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即使在临终之际,他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人民抗击敌寇,守护家园。

1938年,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专程为寻淮洲将军扫墓,并写下碑文以缅怀这位英勇的烈士。

他坚持抗争:从1931年到1937年,蒋介石的国民党集团实行了所谓的「消极政策」,他们只专注于打压红军力量,镇压爱国抗日力量,并排挤国民政府内部的反对派。这种不抵抗政策使日本轻松地侵占了大量中国领土,增强了他们侵略中国的决心。

无数爱国军人如寻淮洲,面对国家沦陷和人民流离失所,他们拿起武器抵抗国民党,向日本侵略者发起攻击,不畏强权,为革命和民族利益奋斗终生。

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结尾:寻淮洲的英勇事迹,展现出他对外来侵略势力的坚决抵抗,即使付出生命,也要与敌寇抗争到底。他是革命者,也是英雄,他的贡献将永远铭记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

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无情与冷酷。我们应当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珍视和平。像寻淮洲这样的爱国将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