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安史迷梦,安禄山造反带了三个藩镇,那么另外七个又在哪?

2024-04-14历史

华丽变幻的唐代战略版图

初唐盛世之际,大唐帝国奉行府兵制,以军队驻扎于全国各地,大力征召英勇善战的府兵作为核心战斗力。这些府兵们多配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平日里安心务农,待到战争来临之际,便挺身而出,披挂请缨,杀敌卫国!为了犒劳壮士,朝廷慷慨地赐予每名府兵可耕作的肥沃土地达150亩之丰盈。

然而,边疆战争愈演愈烈,加上国内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中央政府已无力再向府兵们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府兵制度由此逐渐走向衰落。

到了唐玄宗统治时期,大唐帝国果断推行募兵制,建立起专业化的中央军队。

与此同时,边境军区的节度使们也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大唐战略版图中的重要支柱。其中,范阳节度使驻守北方,平卢节度使镇守辽东,河东节度使坐镇中南部草原地带。

河西节度使负责连接西域,朔方节度使坚守大草原核心,陇右节度使对抗吐蕃,剑南节度使镇压西南,北庭节度使管辖西域北部,安西节度使负责西域西南,岭南五府经略使镇压两广及中南半岛。

这十大节度使犹如大唐王朝军事力量的基石,各尽其责,相互扶持,共同捍卫着大唐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铸就了大唐的辉煌历史!。

唐玄宗的失误抉择

然而,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唐玄宗自身的决策失误也是导致大唐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身为大唐皇帝,唐玄宗手中掌握着一支号称拥有20万兵力的中央军,按理来说,这无疑是一股无人能挡的强大力量。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支中央军的构成极为复杂,主要包括两大分支:北府禁军和南衙番军。前者是皇室的私家武装,后者则是地方军府轮流上缴的民兵。

在唐朝后期,随着皇位继承问题的日益严峻,北府禁军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皇帝维持政权稳定的关键砝码。而南衙番军由于府兵制的崩溃,早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沦为一支毫无战斗力的民兵队伍。

尽管唐玄宗曾经千方百计筹措兵力,力求强化中央军的战力,然而他所组建的那支庞大的中央军队,其实际战斗力却令人堪忧!

封常清这样的杰出将领,在面对皇帝时都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手中所指挥的中央军,简直就是一堆乌合之众,毫无实战能力,甚至连杀鸡都未曾尝试过,又岂能派遣它们去抵御外敌?

高仙芝被誉为「高山之王」,然而在潼关战役中,他却选择了坚守不出,这无疑揭示了中央军的无能程度。哥舒翰虽然是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但为了能够出关迎战敌军,他不得不接受太监担任监军的安排,由此可见,唐玄宗对于军事事务可谓是一无所知。

在最紧要的关头,唐玄宗竟然还决定调动这支看似强大的中央军,妄图一举消灭安禄山。然而,结局却是惨痛的,那20万所谓的大军,最终只剩下8000人,潼关失守,长安城也陷入了危机之中。

因此,可以说,之前各节度使遭受的重大损失,以及唐玄宗对中央军的误用,正是安禄山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安史之乱的根源,恐怕并不仅仅在于安禄山的野心勃勃,更重要的是整个大唐军事体系存在的内在缺陷。

安禄山趁虚而入

既然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我们或许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一番,安禄山究竟是如何凭借着怎样的力量,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如此规模宏大的叛乱呢?

从表面上看,安禄山麾下仅有三个节度使,而中央军的数量则多达15万之巨,似乎应该轻而易举地击败叛军。然而,现实情况远非如此简单明了。

安禄山作为朔方、河东和平卢三个节度使的统帅,虽然手中掌握的兵力仅有区区三个,但这些部队都是历经多年战争洗礼的精锐边防军。

相较之下,那些名义上强大的中央军,实际上早已变得涣散不堪。

以封常清为例,当唐玄宗询问他是否有把握调动中央军6万人消灭安禄山时,封常清信心十足地拍着胸脯答应下来。然而,事实证明,这6万所谓的中央军,连杀鸡都未曾尝试过,又怎能在战场上与安禄山手下的老兵相抗衡呢?。

在大唐历史的长河中,高仙芝将军无疑是光芒熠熠的名将之一,然而令人扼腕的是,他壮志难酬,仅能在潼关一役中固守防线,无法发起进攻,从中足以窥见中央大军战斗力的严重不足。

而曾经胜任剑南节度使一职的杨国忠大人,尽管他的英勇事迹为人称道,但他也无法再向战场输送大量精锐部队。

与此同时,河西、陇右两军在石堡城一战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使得这些原本作为大唐支柱的节度使们,陷入了元气大伤的困境。

唯一能够寄予厚望的,或许只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大人了,然而即使是他,手中的精锐部队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面临由安禄山率领的由三位精锐节度使组成的强大联军时,中央大军实在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因此,尽管安禄山所掌握的三大边军在数量上远远不及中央大军,但他们凭借着多年征战磨砺出来的超凡战力,反而成为了压倒性的优势。

再加上中央大军的疲软无力,使得安禄山得以趁虚而入,最终成功发动了震撼大唐的叛乱。

大唐王朝从此步入没落

安史之乱的爆发,无疑是给大唐王朝敲响了丧钟。唐玄宗匆忙出逃,导致潼关失守,紧接着长安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乱,大唐的辉煌盛世就此画上句号。

值得注意的是,唐玄宗手中的二十万中央大军,实际上除了两三万来自河西、陇右的精锐部队外,其他的都是缺乏战斗力的民兵。

而这支被唐玄宗视作王牌的中央大军,在关键时刻竟只剩下区区八千人,这无疑揭示了它的无能。

相较之下,边境上的节度使军队虽然在数量上略显不足,但他们凭借着多年战争的历练,其战斗力反而超越了中央大军。例如安禄山麾下的三大节度使,以及郭子仪大人领导的朔方军,都是历经实战考验的老兵劲旅。

然而遗憾的是,唐玄宗的一些错误决策,却恰恰削弱了这些边军的实力。此前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已经消耗了大量宝贵的军力,使得即便是朔方军,也难以独自对抗安禄山。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唐玄宗非但未曾对这些勉为其难的边防部队进行有效的补给和调整,反而是固执己见地调遣他们投入到了与安禄山的殊死搏斗中去,这无疑是在原本就已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又添了一笔沉重的负担!

更为严重的是,唐玄宗竟然对中央军队的无能视若无睹,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摆设,一再盲目地发动战争,最终导致潼关失守,长安城沦陷于战火之中。

自此之后,尽管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试图重整旗鼓,建立起强大的中央军队,例如后来的神策军等,但收效甚微。也许,这是因为大唐帝国已经步入了衰败的道路,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

一个曾经拥有如此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唐王朝,竟然在安史之乱的叛乱中一蹶不振,实在让人扼腕叹息。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安史之乱的根源,恰恰在于唐朝军事体系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

安禄山无疑是一位善于抓住机遇的狡猾之徒,但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正是源自于大唐自身的脆弱不堪。安史之乱的爆发,象征着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性转折,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恐怕都要归咎于唐朝军事体系本身的种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