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桓公之死:中原霸主惨遭饿死,为何死后仍无人敛尸?

2024-02-07历史

齐桓公,这位在春秋时期威震八荒、雄才大略的君主,在其统治生涯中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果敢决断,对国内进行了深度的治理改革与军事整饬,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的富强与军事力量的提升,从而在诸侯林立的春秋时代率先称霸,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功绩被尊奉为「春秋五霸」之首。

然而,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如此一位声名显赫的一代霸主,在其晚年却遭遇了极其悲惨的命运,以至于在其去世后竟落得无人收殓遗体的地步,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呢?

成就霸业的齐桓公

齐桓公,这位出身于姜姓吕氏的显赫君主,名叫小白,他是姜太公吕尚辉煌血统的第十二代传人,同时也是齐僖公禄甫之第三子,其母为卫国女子。在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期间,他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国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

当齐僖公长子齐襄公以及其侄子公孙无知先后因宫廷动乱而丧生之后,公子小白在与兄弟公子纠争夺王位的激烈角逐中胜出,登基为齐桓公。他在位期间,慧眼识珠,任用管仲为丞相,全面推动国家改革,建立起军政一体化、全民皆兵的制度框架,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齐国的实力。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甄地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举行会盟,史无前例地成为首位担任诸侯联盟盟主的大国领袖。当时,中原华夏诸国深受戎狄等游牧部落侵扰之苦,齐桓公适时提出「尊崇周天子权威,抵御蛮夷入侵」的政治口号,亲自率军北伐山戎以安定北方边境,南征楚国以拓展疆域,最终成功确立了自己作为中原地区首个霸主的地位,并因此赢得了周天子的嘉奖与赏赐。

齐桓公之所以能够被周王室册封为侯伯,进而成为诸侯群雄之首,关键在于他明智地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重用了管仲。鲍叔牙曾对齐桓公直言:「若仅满足于统治齐国一隅之地,我鲍叔牙足以胜任辅佐上卿;但若您胸怀天下,志在四方,则非得倚仗管仲之才智不可。」

于是,齐桓公以最高规格礼遇管仲,沐浴更衣、熏香净手,亲自至郊外迎接,并尊称其为「仲父」,恳请他传授治国理政、富国强兵以及称霸诸侯之道。

在管仲的精心辅佐下,齐桓公全面革新了齐国的各项制度:经济上设置利于鱼盐交易和调节物价的政策,以救济贫困百姓,奖赏贤能之士,推行了一套富民强国的方针;在内政管理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外交方面,齐桓公采纳了管仲提出的「尊崇周天子,抵御蛮夷」的策略,这一举措既维系了周王朝名义上的中央权威,又使得齐桓公实质上成为了各路诸侯的实际领导者。这些成就无不体现了管仲卓越的治国谋略与图霸大计。

按【史记】的说法:「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财集货,富国疆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看起来,齐国能在公元前七世纪称霸将近半个世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霸主的衰落

管仲的生命在公元前645年画上了句号,即齐桓公统治的第41至42年间。在此之前,他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他自己也深切意识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人生行至某一阶段,心理状态往往会发生深刻转变,齐桓公作为一位成就非凡、威震天下的国君自然也不例外。

当齐桓公坐拥功名,赢得了天下归心之际,他无疑已攀至个人生涯的巅峰。每当他俯瞰江山社稷,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尤为强烈。

然而,这样的得意与满足渐渐滋生出骄傲情绪,这是人性使然,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一旦沾染骄傲,都容易导致自我膨胀,迷失本性,从而走向自己初衷的对立面。

齐桓公的这种日益骄纵的状态,让病榻上的管仲对这位君主以及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深深的忧虑。一个过分自信之人,往往会对逆耳忠言置若罔闻,却容易沉溺于阿谀奉承之中,陶醉在他人对自己的溢美之词和谄媚逢迎里。

管仲敏锐地观察到,在齐桓公身边逐渐形成了一个由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等构成的亲信集团,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曲意迎合,投其所好,只为博得国君欢心,并在宫廷中逐步扩大影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这一切都令管仲不得不为曾经威震诸侯的齐国霸业走向衰微而深感忧虑。

一代霸主的凄惨晚年

晚年,齐桓公步入昏聩之境,在管仲逝世后,他开始重用易牙、竖刁等佞臣。

其中,易牙对齐桓公的极端献媚令人不寒而栗。传说有一次,齐桓公在闲谈中提及自己尝遍世间美味,却未曾尝试过人世最稀奇的食物——婴儿肉,此言本是戏谑之词,然而易牙却将其视为金科玉律。他回家后竟然丧心病狂地将自己亲生儿子烹煮,并亲手呈给齐桓公品尝,这一举动令齐桓公深受感动,于是更加宠信易牙。

竖刁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宦官。此人原本是齐桓公的近臣。齐桓公和他关系很好。竖刁为了能长期留在宫中,侍奉齐桓公,便自行阉割,以表。竖刁此举让齐桓公大为感动,于是让他管内侍及女宫的戒令。竖刁得以长期留在齐桓公身边。齐桓公对他非常信任,怜爱有加,常常带在身边。

仗着齐桓公的宠爱,竖刁开始干涉齐国政务。由于竖刁阉割之后没有了生育能力,齐桓公便突发奇想,将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他,后改姓刁,人称公子刁。这就是刁姓来源。

最后说开方,开方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太子齐桓公称霸伐卫战败派庶长子开方辇金帛五车,纳于齐军,求其讲和免罪。见齐国强盛,愿仕于齐。

开方对齐桓公姜小白表面上忠心追随,十五年没有回家,父母去世也不回国奔丧,管仲认为没有人是不关怀自己的父母的,卫开方的行为不合乎天理人情。但齐桓公不这么认为让,齐桓公心里想的是开方是卫国太子,本来是有机会回卫国继承君位的可是却选择了留下来侍奉自己因此非常信任开方。

尽管这对主仆关系一度亲密无间,但最终,齐桓公却落得个死于易牙等人之手的下场。

事情缘由在于齐桓公虽有三位正妻,却一直未能诞下子嗣,为了解决继承问题,他又纳了六位妾室,从而拥有一群儿子。齐桓公原计划立郑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然而卫姬对此心存不满,便联手宠臣竖刁与易牙,密谋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储君。

晚年,齐桓公疾病缠身之际,其子嗣们为了争夺王位而各怀鬼胎,不惜大动干戈,全然不顾病榻上父亲的生死。竖刁和易牙假借保护之名,将齐桓公关在了一间鲜为人知的密室中静养,此时诸位后妃都忙于扶持各自的王子登基,竟无人顾及到这位垂危的国君。

于是,在那间与世隔绝、阴暗无光的小屋里,曾一度雄霸中原、威震春秋五霸之首的一国之君,竟被他曾经信任有加的亲信们遗弃,断绝了饮食供给,最终在孤独与饥饿中悲惨地结束了生命。

【史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注释:「公有病,易牙,竖刁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有一妇人逾垣人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我欲饮。’妇人日:‘吾无所得。’公曰:‘何故?’曰:‘易牙,竖刁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公慨然叹,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速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见仲父乎?’蒙衣袂而死于寿宫,虫流于户,盖以杨门之扇,二月不葬也。」

在这场宫廷内乱的悲剧中,曾经威震天下的齐桓公,其晚年竟以如此凄凉的方式离世。他的遗体在宫中停放长达六十七日无人收殓,以至于蛆虫满溢出宫殿之外。自此之后,齐国辉煌不再,霸主之位也一去不复返。

究其根本,齐桓公的悲惨结局并非他人所致,而是他自己一手酿成。昔日的英雄末路,今日的壮志未酬,皆源于他用人决策的失误。他曾因慧眼识珠、用对了管仲而成就霸业,同样也是因为错信佞臣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等人而导致国势衰败。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齐桓公的一生功过成败,最终都归结于他所倚重或亲近之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