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朱德女儿朱敏:为了生存装哑两年,终身不原谅成为叛徒的母亲

2024-01-04历史

朱德女儿朱敏:为了生存装哑两年,终身不原谅成为叛徒的母亲

1941年,朱敏、李敏、王继飞(王一飞的儿子)、罗西北(罗亦农的儿子)一同启程前往苏联,旅途中的主要目标是学习,并计划在学成归国后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这一切原本美好的计划被德国法西斯突如其来的入侵所打破。

在苏联的集中营里,朱敏为了求生选择了装哑,这一决定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中保护了她,但也导致她差点失去语言能力。

她牢记着父亲的教诲,在战争结束后,坚持在苏联学习,以知识武装自己,学成后回国为祖国服务。

心中却始终插着一根刺,自从得知母亲背叛了组织,她再也无法原谅母亲。对亲生母亲的不原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极为艰难的选择,这种痛苦的感觉一直困扰着她,直至晚年,她依然表达出对母亲的不原谅。

在苏联,她经历了怎样的遭遇,以至于只能选择装哑来保全性命呢?

而母亲为何要背叛组织,仍然是一个谜。

时隔14年,父女再次相聚。

朱敏于4月降生,朱德亲切地给她起了个乳名「四旬」。当时,朱德年届40,对这个女儿充满珍爱。按理说,朱敏应该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她的父母却渐行渐远。

就连朱敏的降生也未能挽回他们之间日益岌岌可危的关系。

朱敏的母亲名叫贺治华。首次见到朱德是在上海,后来在德国哥廷根城的奥古斯特大学学习时,他们一同深入社会科学的研究,共同的经历牢牢将他们紧密相连。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关系逐渐疏远,共同语言几近消失。贺治华的一些行为让朱德感到困惑,甚至产生了反对之情。

1926年,根据组织的安排,朱德和贺治华前往苏联。尽管相处变得有些尴尬,朱德仍尽全力履行自己的责任,将贺治华安排在郊外的农庄。

在那年4月,朱敏降生,她的眼睛与朱德极为相似,这让朱德对这个女儿充满喜爱,认为她是上天赐予自己的珍贵礼物。

朱德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拍摄地点是莫斯科郊外的农庄。照片中,小朱敏坐在青草地上,如同一幅年画娃娃,令人怜爱。朱德一直保存着这张照片,后来朱敏看到时发现照片已经泛黄,可见朱德经常回顾这段珍贵的回忆。

就在朱敏出生的那一年,朱德接到组织的通知,成为回国参与北伐战争的人选之一。他怀着珍贵的机会,渴望将自己的学识付诸实践。

于是,朱德独自回国。他原以为贺治华作为孩子的母亲会善待孩子,因此放心离开。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朱德刚离开一年,贺治华就与他彻底分道扬镳。她对照顾孩子不感兴趣,将朱敏送回国内,由姨母和外婆负责照顾。之后,她再也没有过多关心这个孩子。

在成都,朱敏的名字被改为贺飞飞。她对自己的父母一无所知,也从未见过他们,但她相信他们肯定不是故意抛弃她的。她多次向外婆询问父母的下落,但外婆似乎对这个问题感到很敏感,每次问起都会含糊其辞。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敏对父母的思念变得更加深厚。一次,她再次询问外婆关于父母的信息,这一次,外婆竟然回答了她。

她被外婆带到成都的街头,指着一幅画像说:「飞飞,看,那就是你的爸爸。」

朱敏看过去,吓了一跳。画像上写着「悬赏缉拿」,画中是朱德和毛泽东,而外婆指的是朱德。

朱敏默默地记住了父亲的样子,等到他来接她时,她就能轻松认出他,同时也知道父亲所从事的是为国为民的伟大事业,这让她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

朱德多年来没有联系女儿,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身份可能给女儿带来危险。而贺治华却恰好相反,她已经完全迷失了自我。

送走朱敏后,她陷入了对革命青年霍家新的爱河,两人最终结为连理。

贺治华早年曾加入党组织,但后来渐行渐远,沉湎于上海的社交圈,迷失在纸醉金迷之中。为了获取3000美金,她毫不犹豫地出卖了罗亦农,当时的罗亦农从事工作,被捕后命运堪忧,最终在敌人的折磨下离世。

后来贺治华的下落成为谜,有传言说她被锄奸队抓住,有的说她被打死,还有说她因此被打瞎眼躲回乡下的传闻。

这些年来,她未履行母亲的职责,也未关心过朱敏。

1940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得知朱敏的下落,将她悄悄带回了延安。

时隔14年,她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父亲。

在延安与父亲相见

进城后,她迫不及待地寻找父亲的身影。朱德早已站在外面的土墩上,这里视野开阔,女儿一眼就能看到。

朱敏看到站在土墩上的中年男人,一下子确定那就是自己的爸爸。朱德也看到了女儿,跳下土墩,急速走向女儿。

朱敏径直奔向朱德,边跑边呼喊:「爸爸,爸爸,你怎么到现在才来接我啊?」说着就委屈地哭了起来。

朱德心生愧疚,紧紧拥抱着女儿,说:「乖女儿,爸爸怕给你带来危险,所以一直没有找你,你原谅爸爸好不好?」

朱敏一直哭泣,闻言点了头,心中十几年的思念在这一刻得到了弥补。

朱德带着女儿进入窑洞,里面坐着一个年轻漂亮的阿姨。一见朱敏来了,阿姨笑容满面。

朱德急忙介绍:「这是你的妈妈,快叫妈妈。」

朱敏发现康克清就是她父亲的妻子,便乖巧地叫了一声「妈妈」。康克清听后非常高兴,立刻忙着准备晚餐。

在朱德随身的包里,朱敏发现了自己出生时的照片,拍摄于莫斯科的草地上,已经泛黄。朱德看着这张照片上的小孩,感慨万分,这个曾经的婴儿如今已经长大,眼眶湿润,心中涌起一股温馨的感觉。

在延安的第一天,朱敏难以入眠。她望着眼前的父亲,看到他有些发卷的头发、黑色的眉毛和脸上的胡茬。怎么看都不像一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这位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军人在女儿面前变得平凡,为女儿堆雪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弥补了十几年来的缺憾。

在延安,她结识了许多人,包括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李讷,她与她们相处得非常愉快。

几个月后的一天,朱德递给朱敏一本书,原来是一本介绍苏联国际儿童院情况的小册子。朱敏看着父亲,心生疑惑,不知为何要让她阅读这本书。

朱德笑着问:「长大后想做什么呢?」

「当八路军,跟爸爸一样!」

朱德为女儿的志向感到骄傲,但接着问:「战争结束后呢?」

朱敏摇摇头,不知道。朱德解释:「战后需要有文化知识的人才来建设祖国,爸爸希望你能学习知识,为祖国做贡献。」

「爸爸,我听你的。」

朱德告诉女儿她将去苏联学习,还会和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一起。他叮嘱她在20岁之前不要谈恋爱。

朱敏笑着点头,窑洞里一时安静。她听到父亲沉重的呼吸声,知道这是长征后遗留下的支气管炎。她感到一阵心酸,赶紧帮助父亲拍背,像个小大人一样关切地嘱咐他要好好照顾自己。

离开的那天,朱德亲自和康克清、毛主席一同送走了孩子们。朱敏看着飞机下的人慢慢变成小黑点,心里涌起一阵沉重,仿佛失去了最珍贵的人。她竟然产生了一种惆怅和恐惧的情绪。

就这样,怀着父亲的期望,她来到了苏联,这个她出生的地方。

在集中营的岁月里

朱德为女儿取了一个化名——「赤英」,寓意着成为一位红色英雄。

朱敏从小身体就不好,到了集中营更加严重。她因不适应当地环境,加上一直存在的支气管炎和哮喘,导致咳嗽不止。为了让她得到更好的照顾,儿童院的人将她送到了苏联南方的一个少先队夏令营。

德国法西斯的入侵改变了一切。在疗养院的朱敏和其他20个孩子被当作囚徒关押,度过了两年之久。

1943年,朱敏和其他5名14岁的女孩被押上一列通往德国集中营的火车。德军对待他们如同对待牲畜,残忍地驱赶着他们,把他们挤进火车,像堆放货物一样整齐排列,直到没有一点缝隙为止。

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朱敏几乎喘不过气来。不到一天的时间,车厢内已弥漫着难闻的气味,有人呻吟,有人哭泣。

两天后,朱敏开始发烧,但她不敢让德军发现,因为德军对待生病者更为残酷。

她坚持着,不知何时陷入了昏迷。突然间,她感到有人给她喂水。她费力地睁开眼睛,发现是一位苏联人。她警惕地看着他,他用手势示意朱敏不要害怕,还说:「你一定要活下去,你的祖国还有你的爸妈,一定要活下去!」

朱敏用力地点点头,为了父亲,她也要努力活下去。

抵达集中营后,德军开始搜查物品。朱德送给朱敏的派克金笔被德军拿走,于是她想到还有一枚列宁纪念章。为了不再失去,她冒着生命危险将纪念章藏在舌头下,幸好未被德军发现。

在集中营的日子充满了无尽的苦役和心灵的折磨。每天的食物都是发霉的黑面包,做活时稍有不慎就会受到鞭打,除了这些身体的煎熬,还有更加残酷的磨难。

几乎每天,朱敏目睹德军残酷地屠杀犹太人,那些场面仿佛来自地狱的恶魔在冲击着她幼小的心灵。

为了保护自己,她选择长时间保持沉默。后来,人们都以为她是哑巴,于是索性选择装作哑巴。从此以后,朱敏一直保持沉默,不再说话。

在集中营中,朱敏患上了颈部淋巴结核,因无法治疗而溃疡成疾。溃疡蔓延,脓血弄脏了她的衣领,形成了令人惊恐的画面。

德军观察到朱敏的情况非常糟糕,于是将她带到医务室。德军医生看待她的态度如同看待小动物一般,毫不客气地使用剪刀切割。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朱敏坚强地度过了这一刀的痛苦。

溃疡的面积变得更大,她还发起了高烧。这次折磨给她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消除的3厘米疤痕。

在外面放风的某一天,朱敏和两个小姑娘一起玩耍,突然一个德国看守过来说要给她们照相。她们站在一起露出笑容,没想到德国看守看到笑容后突然变脸,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她们。

事后,他们却笑嘻嘻地把照片交给了她们。朱敏被吓坏了,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笑了。

1944年,苏联红军发动反攻,战局发生逆转。在集中营里,朱敏和小伙伴们开始装填子弹。她们听说子弹不能受潮,于是故意往里吐口水,一天下来口干舌燥。然而,她们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开心。

1945年,苏联红军终于攻占了集中营,朱敏和她的同伴们获救了出来。

在苏联的时光里,朱德一直给朱敏写信,但后来发现信要么被退回,要么石沉大海。他以为女儿出事了,非常悲痛。如今收到女儿的消息,他欣喜不已,马上写信给女儿,解释了自己为何未能联系她的原因,并请求女儿原谅。

朱敏并没有责怪父亲,而且在朱德面前很少提及她在集中营的日子,担心父亲伤心。

朱敏没有立即回国,而是选择继续完成学业,这是父亲对她的期望。因此,无论如何,她都要完成。

1953年,朱敏从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国担任教师。此后,她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俄文,从助教一直升至教研室主任,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朱敏生下第一个孩子时,朱德已经70岁高龄。他抱着孩子,用放大镜仔细端详孩子的容貌,对孩子非常关心。晚年生活过得幸福。

1976年,朱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而朱敏仍然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兢兢业业地守在岗位上,如同蜡烛一样,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