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为何多次催促哥舒翰出战?他到底在想什么

2024-07-20历史

唐玄宗之所以催逼哥舒翰主动出击,和他们双方的骚操作都有关。如果说人生在世,相逢就是一场报应。那么灵宝之战的失败,就是这对君臣给对方的报应。

对于当时的战局,哥舒翰在奏折里给唐玄宗说的很明白了:「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

哥舒翰已经说了,对于安禄山来说,速战速决最有利,他们一定会用老弱病残诱惑他们主动出击,然后设下圈套等着他们,要是他们现在出战,很容易落入叛军的圈套,然后吃亏。

唐玄宗再老迈昏聩,汉字还是能看懂的。即使大臣们玩「皇帝的新衣」哄骗唐玄宗,唐玄宗也该听取哥舒翰这个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啊,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

唐玄宗坚持要哥舒翰出战,除了唐玄宗对战局的误判,除了因洛阳失守带来的粮道断绝的担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哥舒翰的不信任。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胡马,不敢过临洮」长久以来,大家都把哥舒翰当做名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哥舒翰其实也很会搞政治斗争。

安史之乱前,哥舒翰已经中风了。其实哥舒翰很不情愿出来挂帅,只不过唐玄宗已经斩了高仙芝和封常清,无人可用,所以坚持要哥舒翰出征。

安禄山有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堂兄弟,叫安思顺。安思顺和安禄山关系很好,不过安思顺可没参与安禄山谋反的事。安思顺不仅没参与,还提前提醒过唐玄宗,安禄山可能谋反。

所以,安禄山谋反之后,唐玄宗也没处置安思顺,只是把他的军职卸了,让他改任户部尚书。

安思顺之前是朔方军节度使,后来大名鼎鼎的郭子仪、李光弼,都是他带出来的。

以安思顺在军中的地位,他要是和安禄山有牵扯,完全可以带着更大的势力,去支持安禄山。可是他没有,所以安思顺对于唐朝,确实是忠心耿耿。连杨国忠都给安思顺说情。

可是哥舒翰和安思顺不和。为了陷害安思顺,他居然伪造了安禄山和安思顺书信,还捏造出一个送信的奸细,以此诬告安思顺参与谋反,非要置安思顺于死地。

谋反这种事,要么被告死,要么原告死。哥舒翰领兵在外,唐玄宗肯定不能查他的罪,所以这件事只好以安思顺被处死,家属流放告终。

哥舒翰这一手太狠了,连杨国忠都觉得胆寒。【资治通鉴】上说「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

杨国忠本来结好哥舒翰,排挤李林甫安禄山。可是这件事发生之后,杨国忠和哥舒翰之间也起了嫌隙。

一来是觉得大敌当前,这么坑自己人,过于刻薄;二来,安思顺的死让杨国忠发现,手持二十万大军的哥舒翰,已经不是自己的小弟。连皇帝都不得不按照他的意思做事,自己这个丞相算什么呢?

哥舒翰到了潼关,一仗没打,将相先失和了。

范雎和白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将相失和,吃亏的往往是将军,而不是日日陪在天子身边的丞相。

可是没过多久,另一件事又激化了杨国忠和哥舒翰之间的矛盾。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建议:「安禄山不是以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造反吗?咱把杨国忠杀了吧,像汉朝七国之乱时那样,到时候安禄山就没了名号,不方便造反了。」

哥舒翰虽然没同意王思礼的建议,但是也没斥责王思礼。【旧唐书】说哥舒翰「心许之,未发。」

这件事传到了杨国忠耳朵里,可把杨国忠吓坏了,这是要学安禄山啊!

不过杨国忠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人,他向唐玄宗提出招募三千精兵,在内苑里日夜训练。后来又在长安招募了一万多人。

杨国忠这么做,当然是防备哥舒翰,防备这个胡人将军派兵进长安杀自己,或以杀自己为名义造反。

唐玄宗痛快的答应了杨国忠的建议。在防备哥舒翰这件事上,君臣俩的立场是一致的。杨国忠能得到的消息,唐玄宗自然也能得到。杨国忠恐惧,唐玄宗同样疑心哥舒翰。

安禄山是胡人,哥舒翰也是胡人;安禄山受自己宠信,哥舒翰也受自己宠信;安禄山说要杀杨国忠清君侧,现在哥舒翰也说要杀杨国忠堵安禄山的嘴。那么,哥舒翰和安禄山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再把目光挪回安思顺之死,唐玄宗真的不知道安思顺是冤枉的吗?

唐玄宗或许因为安禄山的缘故厌恶安思顺。可是无论唐玄宗对安思顺是什么态度,皇帝自己想杀人是一回事,你借着手握重兵逼着皇帝杀人又是一回事。

事情发展到这,唐玄宗和杨国忠已经很怀疑哥舒翰了。

杨国忠和唐玄宗练新军,是为了防哥舒翰,但明面上的原因是为了增加长安的守卫力量。

哥舒翰得知皇帝和杨国忠操练新军,知道皇帝和杨国忠是不信任自己,非常生气。于是他上奏,既然组建这只军队是为了守卫长安,抵抗叛军。那就让这只军队来听我调遣吧。我这里前线吃紧。

唐玄宗能怎么做?他只好同意,让这只军队的将军杜乾运带队过去,听从哥舒翰调遣。

然后,哥舒翰又干了一件很彪的事,他找茬把杜乾运砍了!

这件事之后,杨国忠惶惶不安,哥舒翰也心怀忧惧。所以后来叛军出动老弱病残,诱敌深入。哥舒翰没有中计,可是唐玄宗等人以为,哥舒翰的对面只有四千老弱残兵。

在唐玄宗看来,不论怎么说,这一次是二十万对四千,优势在我!

在杨国忠看来,敌军那么弱你还找借口固守不出,你是憋着要坑我吧?所以一个劲的鼓动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征。

其实李光弼和郭子仪等人都支持哥舒翰固守不出,坐待转机。可是唐玄宗和杨国忠一心怀疑哥舒翰,派出的使者一个接一个,最后哥舒翰没办法,大哭一场,领兵出击。

这次出征,后果极为惨烈,哥舒翰把二十万人都带了出去,结果中了敌人的计,只剩下八千人。死亡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六。

失败的哥舒翰被部下火拔归仁挟持,被送到安禄山手里。据说火拔归仁劝安禄山:「您带了二十万军队,一天之内几乎都没了。您还想回长安吗?您忘了高仙芝的下场吗?」

哥舒翰说:「您们放了我吧,我宁愿像高仙芝那样去死。」火拔归仁直接把他绑在马上,送到了安禄山那里。

安禄山没造反的时候,和哥舒翰关系非常不好,哥舒翰心高气傲,瞧不上安禄山。安禄山看着已经成为阶下囚的哥舒翰,问:「你当初总瞧不起我,现在怎样呢?」

汝常轻我,今日如何?

哥舒翰怂了,他跪下认罪说:「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还对安禄山表示,自己愿意写信,为安禄山招降其他将领。

听了这番话,安禄山立刻多云转晴,封哥舒翰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然后美滋滋的等结果。为了对哥舒翰示好,安禄山还把火拔归仁给杀了,说自己容不下背叛的人。

安禄山为了对哥舒翰示好,说自己容不下背叛的人,真是黑色幽默。

结果呢,哥舒翰的信除了给自己招来几顿骂,没什么其他作用,堪称唐朝版洪承畴。

哥舒翰被捕后,长安大惊,皇帝西逃,后来唐玄宗逃到马嵬驿,六军哗变,非要赐死杨贵妃,杀死杨国忠。杨国忠被乱军所杀。

没过多久,唐肃宗北上灵武继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唐玄宗被自己儿子提前结束了政治生命。

灵宝之战的失败,唐玄宗、杨国忠、哥舒翰君臣将三人谁也没有好下场。

但是,哥舒翰行事狂妄,难道全是哥舒翰的问题吗?诬陷安思顺确实是哥舒翰的问题,可是哥舒翰一听说长安练新军,立刻要这只军队调来自己麾下,明显也是猜忌皇帝。

封常清和高仙芝的例子在前面,哥舒翰猜疑皇帝,不是太正常不过了吗?

有高仙芝和封常清无罪被杀在前,所以哥舒翰会怀疑皇帝,一定要新军调来自己麾下。又因为哥舒翰诬陷安思顺在前,斩杀新军将领杜乾运在后,所以皇帝和杨国忠怀疑哥舒翰,一定要他尽快出征。

他们双方都做了错事,所以才会互相猜疑,导致灵宝之战的失败。从这点来看,他们真是彼此的报应。

哥舒翰虽然有背叛唐朝的黑历史,但是后来还是被唐朝追封为太尉,谥号武慜。看来唐朝的统治者也清楚,哥舒翰战败,责任不在哥舒翰自己,而在于唐玄宗的微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