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城是真的有超过百万人口吗?

2024-01-01历史

要我说是梦里啥都有……

首先,没有任何考古证据和历史文献直接证明过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城人口。

因此,当代一切古罗马城人口的数字,均为推测,且由于考古证据的缺乏,推测方式缺乏可靠的底层逻辑。

例如,同时期汉代的人口数据,有直接且精准的古代档案。

汉朝当时的城市化率非常高,形成了一系列的城市群。在关中地区的京兆尹,是由首都长安以及卫星城组成的,合计 12 座城市/县,一共合计 195720 户,682468 口人——精确到个位数。

那长安城有多少人呢?

246200 口人。

然后你就会发现,动不动就能在西方战争史研究中,将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古罗马军队人数精确到个位数的欧洲,一谈古罗马城市人口,却连个精确到千位数的数字都拿不出来。

这也算咄咄怪事了。

这还没完。

汉朝长安城实现 24 万人口,用了多少城市面积呢?

36 平方公里。

那古罗马城历史最大面积是多少呢?

不过 14 平方公里左右。

这人口和面积的比例,大家自行判断一下吧。

顺便,大家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去查一下当今意大利罗马市、中国北京市和上海市、日本东京市、美国纽约市,搜索一下这些城市的面积和人口,再换算一下人口密度,大家就会知道古罗马一百万人口的数据是多么不靠谱了。

以上是常识性逻辑,接下来我们看考古逻辑。

一座城市的选址,首重水源,水都没得,啥都免谈。

因此,汉朝长安城从建城的时候,就挑选了八水绕长安的渭水流域建城,通过周边水源丰富的河流保障城市的基本用水。

古罗马城由于并不是规划出来的城市,而是自由扩张出来的城市,甚至最初的罗马城就是建在山上的寨子,这就使得古罗马城的供水问题一直都很尴尬。

为了解决供水问题,古罗马城修了大量的高架引水渠,通过从远处山区输送山泉水,至两百多个蓄水池、水库、池塘之中,保障城市的用水需求。

据推测,古罗马城的高架引水渠,每天可输水超过十万,或者百万立方米,甚至超过百万立方米的水。

当然,后面两个数字,大家听一听就得了。

为啥呢?

因为古罗马城周边没那么多水源——不管是山泉水还是河水。

更重要的是,古罗马城的蓄水能力不够,容纳不了这么大规模的输水量。

有人可能会问了,前面不是说有两百多个蓄水池、水库、池塘吗?

是的,确实有,但太小儿科了。

为什么这么说?

拿汉朝长安城举例子。

昆明池,是汉代长安城重要的蓄水节点水利工程。

它的面积有多大?

14.5 平方公里——2 个西湖那么大,比古罗马城全盛时期还要大。

它的蓄水量才多少立方米呢?

5000 万立方米,而西湖只有 1400 万立方米左右。

古罗马的高架引水渠一天引水量如果超过一百万立方米,意味着一年下来,它的引水量将会是昆明池蓄水量的 N 倍——以亿为单位了。

我倒想看看,古罗马城的蓄水池加起来,还能是古罗马城的好几倍大?

这就算了,昆明池还仅仅只是汉朝长安城公共用水工程的一个节点而已。

在昆明池东西南北,一连串的蓄水池、河流在那里。

比如北边的镐池,西北的太液池,等等等等,这些水库,小的一平方公里左右,大的好几平方公里。

你以为光靠一些水库,就足够保障长安的用水啦?

还需要用大量的运河、水渠,把河流、城市、水库联通起来,起到水系调节、防洪抗旱、水运交通、渔业养殖、旅游观光、农业灌溉、引水排污等一系列功能。

而且,这种庞大的系统,其尺度还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已,它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将各种水系连接在一起。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人口不是孤立的聚集在一座城市而超然世外的。

你不可能说,你一座城市一百万人,却没有周边城市、农村的供养。

更不可能说,你一座城市就要把一条河的水用光了,不管周边城市的生产生活。

你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把周边城市聚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盘筹划才行。

否则,古代村庄之间,抢个水都要械斗,还经常打死人。你一座城市把水都用完了,边上的城市不干你?周边的农民不搞你?

事实上,古罗马亚平宁半岛,人口是绝对有两三百万的。

但是,一说到周边城市,这里就又有问题了。

一般来说,各国都首都都是被供养的城市。

按照很多西方的说法,古罗马城更是一个纯粹的被供养的城市——在很多人赞扬古罗马城的繁荣时,都说了古罗马城是如何发放免费福利供养公民的。

那么,古罗马城是如何被供养的呢?

我们都知道,古罗马也和汉朝一样,在首都边上有着大量的城市,共同构成一种古典时期的城市生态。

但是,有意思的是,西方的学者推测古罗马城的人口时,却并不热衷于去研究城市之间的关联,反倒是对周边城市里的奢侈消费、高端度假等方面的研究颇深,然后就给个古罗马城一百多万人的数字出来。

合着古罗马的意大利半岛全是些食利阶层,只需要被供养是吧?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

因为社会资源的聚集是有消耗的,即便是到了现代也是如此。而受限于古代的生产能力和交通限制,一个帝国的首都吸收全国财富的能力更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秦汉两代把天下豪强富商尽可能的聚集到关中地区后,就必然要对关中地区的城市进行统筹规划,来供养关中的食利阶层。

因此,汉代的关中城市群之内的城市,有非常明显的城市分工。

关中地区类似于古罗马的亚平宁半岛地区,汉朝在关中地区规划了 57 个县级行政单位。这些城市的分工和等级很明确,有些以工业为主,有大量的冶铁工厂;有些因为在河流的节点,便是造船业为主的城市;有些则是聚集了大量的文艺工作者,跟当代美国的好莱坞一样,歌手舞者云集,是典型的娱乐城市;有些则是驻扎了大量军队的粮城,是专门储存粮食的;有些则是农业聚集的城市,拥有大量的粮食加工机械;还有以盐业为主的,以纺织为主的,以手工业者主的,以军事防卫为主的……等等各种各样的城市。

这些各种定位的城市,共同支撑起关中的基本盘,最终才能供养关中庞大的食利阶层。

然后,你看这个问题下,所有认为古罗马城人口超过一百万的答主,你看他们想到过这一层问题吗?

他们想不到的,因为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本来就少。

你以为这就完了?

还差得远呢~

汉朝关中地区,虽说是千里沃土,但是随着汉朝的繁荣昌盛,整个关中地区很快就供养不起那么多人口了。

怎么办呢?

三条路。

第一,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汉朝是古代中国农业技术一个革命性的发展阶段。

整个汉代,中国在育种、制肥、土地改良、气候预测、天文历法、地理认知、嫁接扦插、精耕细作、农业机械、农业工具、水利工程方面,全面大发展。

汉朝不仅有了反季节蔬菜,还学会了土地改良,天文历法更是古代世界最适合农业生产的。农具和农机更不用说了,因为中国的农具是古代世界最为领先的,而且由于中国冶铁业的发达,以及庞大的铁产量,使很早就普及了铁农具。到了汉朝,各种自动农业机械也普及了——比如条播机、耧车、扬风机等机械,且均普及了水利、人力、畜力、风力。

而古罗马呢?

这么说吧,古罗马的农业还停留在休闲制田作的阶段,跟汉朝不是代差,而是差了维度。

第二,是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夯实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生产。

汉代在秦代庞大的农业基础建设之上,又大规模的完善、扩大了农业基础建设。

仅仅是汉代修筑的水利工程,就有各种不同的侧重。

有跟古罗马高架引水渠一样,跨山越水的;也有以改造土壤,缓解土壤恶化的;还有以漕运为主,兼顾灌溉的;还有以灌溉旱地,把旱地变废为宝的;还有规模不大,但密度很大,用于将灌溉地区进一步扩大,辅助各大水利工程,将工程效率发挥到极致的……

而古罗马缺乏这些体系健全的水利设施,就会有问题。

比如,土壤是会变化的,如果你没有良好的水利设施去保障农田的灌溉和有效排水,土壤是会盐碱化的。古罗马人对土地的研究比较粗浅,根本意识不到土壤性质变化的逻辑,所以根本就没有对应的基础设施去调节土壤的认知。

再比如,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你没有水利设施去防洪抗旱,你的农业就会很脆弱。更别说古罗马的地中海气候还是雨热不同期的。

更重要的是,同样的田,有灌溉设施和没灌溉设施,其平均产量可是有倍差的啊!

第三,是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粮。

由于古代生产力的限制,汉朝即便是大力发展农业,搞技术研发,搞工程建设,仍旧不能完全保障关中的粮食需要。所以不得不大力发展漕运,从关东调粮,供养关中。

最开始,每年漕运不过百万石,后来干脆就变成了每年五六百万石,需要调用 6 万名漕卒,上万艘船只。

这是什么概念?

汉朝的石,有大石、小石之分,同时即是容量单位,又是重量单位,所以折合当下度量衡,数据并不统一。我取个中间值,大概是三四十万吨粮食。

这是什么概念的?

汉代亩产,现代估计,低的 80 斤,高的三四百斤,当然,历史记载,一些农业基础建设特别完善的地方,加上中国古代的代田法和先进农具、牛耕等各种手段上来,也能达到 800 斤的水平,但毕竟不是普遍情况,不能拿来统计。

我们取一个折中的数字,算 200 斤,也就 100 千克。

这意味着每年供应给关中的粮食,最少需要三四十万亩的耕地,就算 30 万亩吧,少算点,放点水。

这还没完。

考虑到税收,要抽这么多粮食上来,需要将近 900 万亩土地。

那么,600 万石粮食能养活多少人呢?

不到 20 万人。

为什么?

因为汉朝一个士兵,一个月的粮食配额就有 3.3 石。

而这还是基本口粮,还没算肉类的消耗——汉朝士兵的肉类蛋白质配给是很高的。

要算上畜牧业,那粮食消耗就更大了。

这还有个问题,那就是正常人一个月是吃不了 3.3 石粮食的,那为什么汉朝士兵粮食还会有这么高的配额呢?

很简单,那些粮食也是一部份工资呀。

所以,你不能算古罗马人富裕的时候,就恨不得把人均粮食消费量往天上算,而一算要养活一百万人口时,就把人均粮食往温饱线算。

这太双标了。

注意,我这还是放水了的数据,而且是建立在汉朝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基础之上。

还要注意,古代任何文明,哪怕是统一度量衡后的中国,只要是涉及到粮食的重量单位,它都有大、小之分,也会同时用作容积或重量单位,而且标准还会不断变化。

比如中国的石,除了大小之分和容积、重量之分外,历朝历代,其实际标准都会变化。

之所以会有大小之分,其实是古代粮食脱壳和未脱壳之分。之所以即是容积单位,又是重量单位,是因为古代技术手段有限,缺乏粮食检测的手段,比如水份就查不了,而且不同粮食的容积也不同,所以有时候以容积为公平,有时候以重量为公平。

所以如果你看见哪位西方历史爱好者,拿着一个古代欧洲涉及到粮食的计量单位,上算公元前,后算中世纪,算完罗马又算古希腊,完了还算古埃及,那就要非常注意了,因为人家可能有意的或无意的搞了春秋笔法。

当然,客观来说,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古埃及已经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大粮仓。

如果古埃及能够有接近汉朝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和农具、已经普及了耕牛、有完善的水利设施……等条件的话,一年给亚平宁半岛输送个十几二十万吨的粮食,应该问题不大。

但是,前面说了,城市不是孤立的,古罗马城不是一个首都光溜溜的怼在那的。

所以,我们要看的是整个亚平宁半岛的人口。

综上,我认为古罗马城不可能有一百万人口,二三十万都已经烧高香了。

但是整个亚平宁半岛,应该有两百万左右的人口——和汉朝的关中地区人口差不多的规模。

这才是比较合理,且符合逻辑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