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英布为何会背叛对自己的领导项羽?什么样的上下级关系最稳定?

2024-04-11历史

英布本是秦朝一名骊山刑徒,后来趁乱逃出生天,落草为寇,并搭上了秦末天下烽烟四起的时代列车,成为了秦末著名的战将之一。

项梁、项羽叔侄回家乡招募反秦义军的时候,神勇的项羽和勇猛的英布英雄惜英雄,英布归顺了项羽,毕竟跟着项羽这种壮志凌云的老板纵横天下的感觉实在是让人太向往了。

项羽因为个人能力实在太强,所以在用人方面相对没有刘邦那么理性和全面,他自己就可以搞定绝大多数的问题,何必要多此一举去拉拢别人呢?说白了,项羽在用人方面是偏任性的,因为他有任性的资本。

但是,项羽对英布其实还是相当器重的,也一直很是厚待英布。从一开始就把他当自己的心腹爱将培养和使用,灭秦之后,更是把英布这个草寇出身的平民将军封为九江王。可以说,英布在项羽身上得到了天大的富贵。不要说英布被封王是他应得的,是他累积军功所致,古往今来,比英布功劳更大、能力更强、作用更重的武将多的是,能被封王的有几人?

为什么古往今来封王这么难呢?因为「封王」在封建政治秩序之中,等同于今天的公司参股。给一个人封王就意味着这个人已经超越了一个封建国家的臣民身份了,意味着这个人从打工者变成了公司股东了。对于一个老板来说,岗位和薪酬他都愿意给高点,唯独股份,不到那个份上,他是不愿意分配的。

所以,不要老去非议什么项羽舍不得给下属封官赏金,至少他对英布是相当阔绰的,甚至可以说是青睐有加。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项羽视为心腹的英布,却在项羽以3万骑兵击溃号称56万的刘邦联军的彭城之战后,被刚刚遭遇惨败的刘邦成功策反了。

英布为什么会在老领导如日中天的时候被一个遭遇新败的新老板成功策反呢?这背后究竟隐含着什么样的职场逻辑呢?

英布被策反的过程

彭城之战后,刘邦也被项羽打出火气了,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这个让自己狼狈不堪的男人没有好日子过。

这个时候,刘邦的人生导师张良给刘邦提出了三个必不可少的战略伙伴,韩信、彭越和英布。韩信是因为军事指挥能力极强,适合当作攻坚的箭头人物;彭越因为善于打游击,对项羽集团的牵制能力极强;英布则是地处楚地的大后方,况且英布本身也骁勇善战,争取英布,不光能让项羽断去一臂,还能起到牵制后方的战略作用。

笼络韩信和彭越这两个人,对于刘邦来说,还相对好办一些,因为韩信本身就在刘邦帐下任职,而彭越因为没有在项羽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一直和项羽不对付。关键就是英布,刘邦要争取他简直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就政治前景来看,项羽当时比刘邦不止好一点点;就个人能力来看,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差距也一目了然;就革命交情来看,英布一直跟着项羽,项羽也待他不薄,而英布和刘邦素无交集。

但是,我们常说刘邦这个人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其中一个重要的闪光点就是,刘邦这个人对于他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情,从来不含糊和犹豫,哪怕事情再难,先努力去做了再说。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但尽己力,不纠结于艰难和结果。

刘邦对张良一向是言听计从的,当他听完张良的建议之后,二话不说,先是派了礼宾官随何去争取英布,然后派人回关中向萧何要人补充兵员,并命韩信火速驰援战场。

这种干脆利落的行事风格,再次为刘邦赢得先机,他派随何前往游说英布的这次行动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这里。如果刘邦再犹豫一会,耽误了几天,也许他就将永远的错失了英布,楚汉战争也许就又是另一个结局了。

随何领命之后,率领他的游说团火速赶往了英布的首府六县(今安徽六安),但是,英布当时只是把他们当成一般外交客人,每天好吃好喝地招待他们,就是不提见面的事。

一连三天,随何根本就没见到英布的影子,甚至连见面的希望也不知道渺茫到什么时候。随何算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外交官了,他深知自己要求见的英布将会决定天下的走向,英布归楚,项羽集团在整个南方的势力将稳如磐石;英布若能归汉,则能大大缓解了刘邦当前不利困境所带来的压力。所以,自己责任重大,拖不起、等不得,必须马上见到英布本人。

所以随何决定采取单刀直入的方式,没有办法破局的时候,往往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最有效的方式。随何开门见山地对负责接待他的太宰说道:「大王之所以不见我,一定是因为大王以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对眼下的局势还看不明朗。我这次专程来拜访,就是想为大王分析现在的形势!如果我说得有道理,这对大王做决策有帮助,咱们两家可结成同盟;如果我是胡说八道,大王也完全可以杀了我们向项羽示好。」

随何的言下之意就是,你们得让你们大王见我,听我把话说完,因为这样做对你们大王有好处,不管你们信不信,至少没有坏处。

英布听说随何把话都说得这么透了,给别人一个机会也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于是便接见了随何。

见面后,随何说:「汉王刘邦派我恭敬地前来上书到您驾前,您见都不愿意见,我就了奇了怪了,您为什么和项羽关系那么好?」

英布回答说:「因为项羽是我的带头大哥。」

随何不慌不忙地继续说:「您和项王在爵位上是平等呀,都是王侯,您视项王为带头大哥,是不是因为楚国很强大,项王太神勇,所以您不得不服他?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项王当初进攻齐地的时候,项王都亲自上阵了,身先士卒,您却百般推诿,只派了几千人应付交差?」

「您说项王是您的带头大哥,您就是这么听大哥的话的?还有,汉王彭城之战把你大哥的老家都占了,也没见您派一兵一卒去支援过项王呀!您这么做,摆明心里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

这一番话说得英布直冒冷汗,好像被人撕开了遮羞布一样,但是,随何并没有停止的打算,继续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我知道您现在依附楚国,并不是真心把项羽当大哥,而是觉得楚国太强大了,您因为恐惧而不得不依附他而已。但项羽真的有那么强大吗?他强大会把自己的老巢丢了吗?别看汉王现在被击退,但现在汉王回师驻守成皋、荥阳,从巴蜀、关中运来粮食,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分兵把守着边境要塞,项羽他们根本就对汉王无可奈何,攻城攻不下,撤退又要担心汉军的追击。所以,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楚国现在就是一只纸老虎,实则进退两难。」

这一番话就是直截了当地击溃英布心中的信念,你找的靠山或者你惧怕的对手,其实啥也不是,你根本就不需要怕他。

随何继续火上添油:「退一万步讲,即使楚军战胜了汉军,那又能怎么样?汉军败了,其他的诸侯会不会人人自危?他们必然会互相支援,抱团取暖。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楚国一家独大,战国以来不都是这样吗?所以,从长远来看,汉王才是值得您支持的对象,您是愿意和大多数人并肩作战还是要铁了心绑在项羽这个孤家寡人身上?」

「如果您非要为了项羽,选择和广大革命同胞为敌,且不说赢不赢得了,我都会为您感到不值和担心。为您感到不值的,自然是浪费了您这身好本事和手下几万好勇士。为您感到担心的是,按照项羽的性格,他迟早会收拾您的,您虽然强大,但您能打得过项羽吗?」

「但只要您出兵伐楚,项羽一定会被牵制,西进就一定会受阻,只要您能够牵制楚军几个月,汉王那边夺取天下就可以万无一失了。我请求给您提着宝剑归附汉国,汉王一定会裂土封赐大王,到时候您的封国,又岂是这小小的九江所能比的了得。」

最后,随何表示他说的所有话都是刘邦本人的意思,刘邦十分诚恳地在邀请英布加盟,希望英布好好考虑考虑。

英布本来接见随何就是看看能不能有机会脚踏两只船,也算给自己留条后路,但是,被随何这一番夹枪带棒的话说得,突然感觉自己除了归附刘邦外,好像没有其他路可以选了。

其实,这也只怪英布自己,因为他当上九江王之后,感觉自己到达了人生巅峰,对于项羽这个大哥就开始玩套路了,只想跟着大哥吃肉,而不想再给大哥出力了。

英布觉得以项羽的个性,一定不会放过自己,自己还不如趁着刘邦主动伸出橄榄枝,来个顺水推舟,既挽救了自己,也对刘邦做了顺水人情。于是,在考虑一段时间之后,便说:「请奉命!」

但英布本质上是一个首鼠两端的人,虽然口头上答应了随何,但是他还想让子弹再飞一会,再看看时局的变化,方便自己再见风使舵。于是再三叮嘱随何,万不可走漏风声,避免项羽早做准备。

也正在这个时候,项羽派来的使者也来到了六县,项羽使者此行的核心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催促英布出兵伐汉。

按照英布的尿性,项羽使者的到来会让内心担心项羽是否怀疑自己了,从而变得犹豫不决。

关键时刻,得知消息的随何当机立断,直接闯进英布的王庭,对着楚国的使者就是一顿怼:「九江王已归附汉王,您们楚国现在还有什么资格让他出兵?」

这一招釜底抽薪有多大杀伤力?直接让楚国的使者觉得自己身陷狼窝了,准备起身逃跑了。

但是,随何做事挺绝的,趁机对英布说:「大事已成,速杀楚使!不能让他回去!」

已经被逼上贼船的英布只能杀掉了楚使,然后出兵攻打楚国。

这就是英布背楚降汉的全过程,整个过程的节奏发展得是刚刚好,如果随何晚到那么几天,被楚国的使者捷足先登,估计英布早就发兵攻汉了,刘邦集团就彻底失去了英布这个重要的战略伙伴了。

说服英布投降的逻辑分析

刘邦企图策反英布,这在职场之中就是试图挖竞争对手的墙角,这种事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办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前面已经说过这件事的难度,这里简单归纳一下,那就是英布在项羽集团是一个既得利益的拥有者,要让一个职场人放弃自己丰厚的既得利益,去为虚无缥缈的梦想买单,其实是很难的。

这么难办的事情,随何为什么最终办成了呢?随何说服英布的背后逻辑又是什么呢?搞清楚这个事情,对于我们职场之中的商业谈判大有裨益。

先来看看英布拖着不接见随何,随何的处理逻辑。

其实商业谈判之中,甲方和乙方的地位生来就不对等,这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当甲方不愿意接见乙方的时候,其实他的潜在心理要么是坚决抵触,要么是观望犹豫。这个时候,身为乙方拖不起、等不起,就不能再藏着掖着了,必须要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意图,督促甲方做出愿意给双方一个机会的决定。

再看看随何是如何劝说英布同意接见他的。首先表明自己来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析形势的,这是典型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表达意见;其次分两种情况指出后果,我说得对,你可以参考决策,我说得不对,你可以杀了我们去向项羽示好,总之一句话,这事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是常见的利弊分析。

甲方不愿意见乙方,所谓的观望其实就是在权衡自身的利益会不会受损,如果是一件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谁不愿意干?英布就是这样同意接见随何的。

随何见到英布之后,知道英布内心是十分犹豫的,所以这个时候再温言软语、拐弯抹角是很难见笑的,必须用猛药。所以开门见山地挑明英布和项羽两人的地位本是对等的,英布之所以臣服于项羽,并非义务上的事情,而是因为英布内心畏惧项羽和楚国。

然后沿着这个结论再借题发挥,既然你英布臣服于项羽,但你却没有真心实意地像一个小弟对待兄长一样尊敬项羽,该你出力的时候,你想方设法逃避。说白了,你所谓的臣服,其实就是流于形式。

再进一步挑明后果,项羽那样霸气的大哥,他会容忍这种两面三刀的小弟吗?所以,英布你迟早会挨揍的。

项羽迟早要揍你,你还想着跟着项羽有肉吃,你是不是傻呀!再说,跟着项羽真的有肉吃吗?这家伙打是能打,但谁愿意看着他慢慢一统天下?所以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揍项羽是迟早的事,项羽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不迟早会被群殴掉?

如果你能转变思维,和刘邦合作,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你就是他的合作伙伴了,是他公司的元老了。这要是等刘邦成功了,你岂不是一步登天,过上比现在好得多的日子了!

而且,为了打消英布的顾虑,随何还仔细地分析了刘邦成功的可靠性,简直就是今天入股,明天就能分红。

最后,为了让英布情绪有个缓冲,避免逼得太狠了,激起英布的逆反心理,随何聪明地把选择权交给英布。利害得失我都替您分析完了,您自己选择吧,您怎么选我们都尊重您的选择。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相当于先把英布架上火架子上,然后,礼貌地说:「您随意!」英布还有得选吗?人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英布已经在心理上无限向刘邦靠拢了。

恰在这个时候,项羽的使者来了,随何公开宣布英布已经投降,其实就是堵死了英布的最后一丝退路。所以,英布被逼上梁山,只能杀项羽的使者,正式登上刘邦那艘破船。

思考:什么样的上下级关系最稳定?

前面介绍了英布被策反的过程,主要是在说刘邦这帮人干得相当漂亮。其实站在项羽的角度来看,他似乎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一直对英布挺好的,也没有对英布有什么过激的刺激。可是,英布为什么偏偏背叛了他呢?

把这个问题转换为一个普遍性的思考,那就是,在职场之中,什么样的上下级关系最稳定?

英布当初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跟着项羽干革命?自然是因为项羽的个人能力太强了,太有魅力了,跟着项羽干事最有成就感、痛快感,最能成就自己的功名利禄。

底层的职业人最看重的就是希望,是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大多数底层职业人在一开始选择领导的时候,一般都会特别看重领导的平台优越性、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人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干活,要么让自己干得有奔头,要么让自己干得开心,要么让自己干得心甘情愿。

项羽为什么一直对英布青睐有加?因为项羽喜欢英布这一类的猛将型下属,这和项羽的本性有很大关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项羽因为自身个人能力太强,所以在选择下属的时候过于任性,事业主要靠自己,无需下属帮自己分担什么,所以用人尽量顺着自己的喜好和情绪走。

领导用人,一般会有三个维度。

首选的自然是对自己有用的人,这一点刘邦就做得相当好,其实他一直不喜欢韩信,但是韩信对他十分有用,所以他掩盖好自己的情绪,照用不误。项羽因为自己太强大了,觉得大部分人对他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最后把自己逼成孤家寡人。

其次,领导会选择用自己喜欢的人,这就是情感上的亲近度。既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或者明确无法对自己产生关键作用的人,那还不如选一些自己看得顺眼、用得顺手的人。古往今来的太监得势、佞臣弄权其实都是这个逻辑。项羽器重英布其实也主要是这个原因。

最后,领导还会用一些自己不得不用的人,这个很简单,就是这个人跟自己的利益牵扯很深或者他的背景很强大,不用他的后果会很严重,那么领导也会用这个人。比如项羽用范增就是这个道理,范增是楚国遗老,是项梁拉过来的招牌,项羽从宋义手里夺权的时候还要争取他的支持,不用他行吗?

英布追随项羽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谋利,项羽重用英布则主要是因为情绪,这样的上下级组合是很难稳定的,为什么呢?

像英布这样的人,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他的心态会产生变化的,既不思进取了,也不会感恩领导,他的眼里只有自己的既得利益。谋利之人永远会优先围着自己的利益转。

像项羽这种情绪化的领导,是很容易陷入情绪偏见的,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往死里弄,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则无限放纵、不加防范。

当两个人的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就是翻脸不认人的时候,这是比比皆是的历史教训。英布被大老虎项羽慢慢培养成一只小老虎后,一山不容二虎只是迟早的事。

一个人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去做大部分他想做的事情时,这是尤其可怕的。英布被封王之后,其实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状态。跟着项羽很难再进一步,又要担心项羽一言不合剥夺他的所有,他的内心其实是忐忑不安且躁动不已的。这个时候刘邦派随何过来煽风点火,基本上是一点就着。

那么,如果我们作为一个领导,究竟要在职场之中如何去建立一种稳定的上下级关系呢?

1、选人。选人既不能任人唯才,也不能任人唯亲。有才的人可能在翅膀变硬之后单飞;当前跟你亲近的人可能会在吃饱喝足之后恩将仇报。野心太大、桀骜不驯的下属永远不要轻易选用,选择下属的时候要将才能、执行力和忠诚度等多个维度结合好,也就是要做到德才兼备。

2、用人。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管你如何喜欢一个下属,永远要牢记「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千万不能让下属的利益诉求达到饱和状态。一个没有追求、没有希望的下属是靠不住的。英布都已经封王了,他还能有什么追求?指望项羽把霸主的位置让给他?所以他注定会围着如何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做文章,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变成他的核心诉求,凡是对此有威胁、有损害的人和事,他都是潜意识持敌对态度的。项羽作为他的直接领导首当其冲。

3、防人。中国有句老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被很多职场人奉为圭臬,广为流传。但是,这句话要辩证地去看待,什么情况下领导必须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呢?那就是你需要下属去帮助你解决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你必须信任和支持他才能实现工作目标。如果是那种富有侵略性,也有攻击力的下属,而且他也不是工作的必选项了,你防不防他?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这种人不防不行。还是那句话,不能让下属的翅膀太硬了。刘邦这一点就做得很好,每次要用韩信的时候就使劲给机会,用完了马上就剥夺韩信的兵权,如此反复,把韩信防得死死的。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人与人之间最稳定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的关系,相互喜爱次之,相互迁就再次之,上下级关系也不例外。要想上下级关系稳定一定要形成一定的利益捆绑度,要预留一些发展空间,让彼此保留希望或者幻想,要根据双方的地位做好利益分配和实力划分。

英布背叛项羽,从本质上来讲是项羽养虎为患。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我只想说,绝大多数在切身利益面前都是经不起挑拨、引诱和恐惧、威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