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是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他喜爱喝酒,打起仗来非常勇猛,在军中的名声很大。
李德生是我国的开国少将,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为我国的军队建设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两人在军中都有着很大的贡献,他们两人到底有着怎样的交集?
李德生和许世友的「人生交集」
在早些年时,许世友并不认识李德生,可李德生对于许世友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知道他是一位嗜酒如命的传奇猛将。
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德生先后参加了夜袭阳明堡、响堂铺、百团大战等多场著名的战役和战斗,粉碎了日军多次大规模「扫荡」,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而解放战争的时候,已成为团长的李德生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战役等,更是攻占了双堆集东侧的核心阵地,为全歼黄维兵团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李德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也从12军35师的师长逐渐成长为副军长兼参谋长。
赫赫有名的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李德生奉命指挥部队浴血奋战,击退了敌人数百次猛攻,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这个阶段中的许世友也统兵如神,他比李德生大了11岁,这次李德生从朝鲜战场上回来,带着12军驻守在浙江金华、江西上饶等地区,按照当时的编制,他们归属于南京军区领导。
而许世友,正是南京军区的司令员。
他们虽然都是河南老乡,可许世友在这个阶段才开始熟悉李德生,两人的性格,也各具特色。
许世友是疾恶如仇的那种类型,脾气也非常火爆,在军中非常出名。
无论是谁,只要犯了错误,他都会毫不留情面的批评,若是在后来发现是自己错了,那么他就会立即改正,虚心认错。
而李德生的平日里非常和蔼可亲,为人也十分厚道,他在面对犯错误的下级时,总是会耐心谈心,也不太爱发脾气,总是能够让人心服口服。
李德生的下级总是说:「李德生的肚量非常大,还很会团结人。」
而李德生和许世友的交集,就有过一些很有意思的经历。
1960年,军委为了加强苏北地区的战略防御,专门将12军从浙江转移到苏北。
跟苏北比起来,浙江地区可是「鱼米之乡」,完全无法从物质的角度去对比。
军委也考虑到,12军在浙江呆习惯了,刚刚去到苏北也许不适应,就下了这样一条规定:12军可以携带铺板和部分营具,能带足一到两个月的粮食和柴草,以免到了苏北还需要大批采购,这样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看到这样的规定,想着马上就要启程,因此12军的战士们纷纷准备了起来。
可是,他们发现,苏北防区地面上大多都是黄土,连基本的营地条件都没有,于是开始想起了办法。
思来想去,12军的战士们决定将浙江的草皮也带出来一部分,这样到苏北之后还能改善一下营区的环境。
在万事准备妥当之后,12军就可以出发了。
由于12军的领导干部们和浙江当地的党政机关的干部们关系处的很好,双方也有了6年的交往,12军突然要走了,浙江当地的干部们非常舍不得,为了能为老朋友送行,地方领导为12军特意安排了一次告别招待活动,规模也比较大。
结果,后来就有这样一种声音传了出来:12军转移,把当地的大米白面、柴草都给带走了,甚至把浙江的地皮都给带上一起去了。
更有甚者,有人将这次招待会,称呼为「三级国宴」。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许世友的耳朵里,他的暴脾气一下就上来了,于是就派人赶紧把李德生喊过去。
许世友:李德生是一位好同志
许世友本来就是穷苦人家走出来的,对于那种「贪图享乐」的行为,许世友本来就非常厌恶。
其实,事情也并非许世友所理解的那样,李德生同样是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和许世友有着相同的观点。
当李德生刚刚到达南京,许世友看到他,立即就说:「你李德生有什么好骄傲的?你从哪里来的那么大的胆子?让你们去苏北是去准备打仗的,你是去享受吗?现在你们的下面有享乐思想,还是你们军的领导有享乐思想?」
许世友的怒斥,根本都没给李德生解释的机会。
李德生也有点郁闷,他知道许世友所说的不是事实,可那会许司令又正在气头上,现在去辩解无疑是「火上浇油」。
况且,李德生对于许世友的了解,早在红军时期就开始了,他知道许世友的很多故事,也知道许世友并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也就默默听着许世友把所有的话说完。
过了一会,李德生发现许世友的火气已经消下去了很多,这才主动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
许世友听完后,也认为自己错怪李德生了,因此也对他说:「看来,我已经很久都没有到苏北去转转了,我还是得安排时间,有空去苏北地区转转看看。」
不久之后,许世友就带着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的部分领导同志前往苏北十二军的驻地去视察,也就地解决了很多部队的实际问题。
他也这才明白,军委当时所作出的规定,确实有着很大的实际依据。
许世友也特意想到了李德生,他觉得当时对李德生的批评实在是太过于过火了,还称赞道:「没想到,李德生还有这样的好脾气。」
毛主席对于许世友也是很有感情的,早在1967年,毛主席到达上海,还专门派出自己的专机去接许世友来上海谈话。
两人聊了很多,他还说:「许世友是个代表。」
后来,在许世友生病的那段时间里,总是在家中借酒消愁,这种情况,根本无法瞒过毛主席。
毛主席知道后也非常难过,他理解许世友面对不愉快事情时的心情,可俗话也说「闷酒伤身,不宜多喝」,因此,他也想着找些办法去宽慰许世友。
在得知许世友和李德生的关系很好后,毛主席专门派出李德生前往南京,去劝劝许世友少喝点酒。
李德生在接到命令后,乘坐飞机来到了南京。
许世友听说李德生来了,专门给下面的人交代:待到李德生到达后,将他安排在靠自己家最近的招待所当中。
李德生去了南京,许世友立刻去了招待所。
两人见面,大家都感觉到非常亲切,李德生也很快转达了对于许世友的关怀和问候,可他转念一想,也不好直接先行将毛主席交代的事情说出来。
寒暄了几句之后,许世友便拍着李德生的肩膀说道:「走,我们去吃饭。」
二人进入了提前安排好的包厢中,李德生一眼就看到,桌子上摆着一瓶许世友最喜欢的茅台酒。
跟许世友相比,李德生的酒量就不值一提了,可李德生饮酒的状态同样非常豪迈,从不拖泥带水。
而且,他喝酒还有一个规律:开始喝酒的时候,总是一杯接着一杯,表达着自己心中的情绪,待到酒量够了之后,也就不再喝了,这样大家都了解他的习惯,也不会劝着他喝酒。
许世友知道李德生的酒量不大,可他更讨厌喝酒扭扭捏捏的人,所以他和李德生的「酒脾气」很对付,李德生端起一杯一饮而尽,而许世友就会接连喝下三杯。
酒过三巡,两人也聊得正开心,李德生觉得时机有些成熟了,便对许世友说:「你知道毛主席为什么派我过来吗?」
许世友听闻后哈哈大笑,便畅快地说:「你说,你说。」
说到这里,李德生又端起了一杯酒,对许世友说:「你看,就是为了这个。」
许世友有些不理解,看着李德生,希望他继续说下去。
李德生恳切地说:「主席让我过来,是要我专门劝你,希望你以后少喝酒,更不要自己一个人喝闷酒,这样吧,从今天开始,咱们都少喝一点,现在我喝多少,你也就喝多少,咱们以吃饭为主。」
停顿了一会,许世友似乎想起了什么,又对李德生说:「我明白了,少喝嘛,不是不喝,我还是老规矩,什么时候能喝什么时候不能喝,我心里都有数。」
聊了一会后,许世友突然也严肃了起来,对李德生一字一句地说道:「你回去报告毛主席,我许世友感谢他老人家的关心,我以后也一定会多注意,我也请他老人家放心,我许世友是忠于党的,绝不会因为喝酒误事。」
李德生立刻理解了许世友的回答,两位老战友早已是心有灵犀,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李德生在许世友这里待了一天的时间就赶回北京,特意单独向毛主席汇报了此次南京之行的情况,便马上投身于空军的会议之中。
两人因一次误会,许世友就对李德生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他看人非常准,他觉得李德生为人很好,带兵也有本事,思想也先进,果不其然,这位开国少将在新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就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
1973年到1985年期间,李德生在沈阳军区担任司令员,在他的领导下,沈阳军区形成了一套适合特定历史条件下东北地区的作战和设防原则,促进了东北战略区的建设,他始终把教育问题放在战略位置,狠狠抓住部队的训练和作风培养,极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而这些做法,也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
1985年11月,李德生因为此前的优异表现被调往新组建的国防大学中担任党委书记,他和校长张震一起,为探索我军高级干部培训新路子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经受了改革开放和军队精简整编的考验。
因此,在1988年,李德生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1990年4月,李德生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年事已高的他,依旧非常关心国家军队的建设事业,和其他老同志一道,共同创办了旨在「宣传爱国精神、组织爱国工程、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并担任起会长的重要职务。
后来,他还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积极参加中共党史、军史研究工作,主编了【从郭兴福教学法到科技大练兵】,撰写了【李德生回忆录】和【军事思考录】等著作,这些,对于后人来说,都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他的老领导许世友,于1985年病逝后,邓小平同志在仔细思考后,同意了许世友土葬的事情,还特意写道「下不为例」,也算是告慰了许世友的在天之灵。
这对老搭档,在新中国成立后都作出了极高的贡献,注定被历史铭记。
参考
李德生奉命到南京劝许世友「少喝酒」 祝庭勋; 党史天地
李德生逝世:放牛娃成长为上将 曾指挥上甘岭战役 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