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刘备麾下人才济济,为何没能一统天下?毛主席:2个缺点最致命

2024-02-03历史

东汉末年,朝纲崩乱, 魏蜀吴三国群英荟萃,乱世出英豪 ,可谓谋臣如云,武将如雨。在中国古代文明历史上留下了波澜壮阔,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章。

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活到老、学到老,尤其对 三国鼎立 这一时期的历史最感兴趣。因此,他 反复阅读、批注最多 的也是 小说【三国演义】和正史【三国志】

在革命工作中,也经常通过引用三国中人文典故,借古喻今,深入浅出,凭借独到的视角和观点,给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在革命实践中,指明方向,提供恰到好处的指引和提点。

而对于蜀国的 汉昭烈帝刘备 ,毛主席就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强调了他手下人才济济,却没能完成统一大业的真正原因: 有2个缺点最为致命

这是怎么回事呢?本期内容就圈个有用历史,解密刘备为何没能一统天下?毛主席说他有2大致命缺点,分别是什么?

刘备没能完成统一大业,毛主席:2个缺点最致命

1949年3月底,毛主席带领 党中央和军委总部领导机关 离开 了我党 最后一个农村根据地西柏坡 迁往刚刚和平解放不久的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北平

周总理亲自规划行动路线,先乘车 走小路前往河北涿州 ,然后再由 北京市长叶剑英,以及中央军委情报部长李克农进行接应,乘坐专列火车进入北平。

3月24号深夜,毛主席一行在驻防河北涿州的 解放军第42军军部 留宿。这是中央机关进入北平后的最后一个夜晚,毛主席心情激动万分,没有任何睡意,就给身边的秘书和警卫员们讲起了历史:

你们都听过三国演义吧,我们现在就处在刘备的老家,这里就是刘关张当初三结义的地方。 提起刘备,毛主席的语气有些怅然若失:

刘备的能力配不上他的野心,这个人不仅文化程度不高,而且还经常意气用事,在处理很多问题时,根本不理性,公私不能分明,是为政者的最大失败。

刘备是 蜀汉政权的创始人 ,后来 登基称帝,史称「汉昭烈帝」 ,但最终只能困守一隅,最终走向败亡,被曹氏政权覆灭。

可无论在【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中,却不约而同全部突出了刘备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

在【三国演义】的小说中,刘备以德行名冠天下,与奸雄曹操截然相反,被塑造成了一个 妇人之仁的仁者形象 ,动不动就掩面哭泣。

可在真正的历史上,刘备虽然仁德,但却性烈如火,勇猛非凡,志坚如铁,拥有百折不挠的雄心壮志。

最终在东汉末年,与北魏曹操、东吴孙权齐名而 三分天下 ,而也正因为刘备独特的人格魅力,无论他在创业路上有多少崎岖坎坷,经历过多少失败,身边永远不缺忠勇豪杰之士生死相随。

第一大缺点:太看重情义,意气用事

重情义是优点 ,也是刘备的发家根本,但政治家 太过看重情义,甚至意气用事,那就是鲁莽冲动 ,结果就 很容易造成失败的惨剧

毛主席认为, 这是刘备最为致命的缺点之一 。刘备虽然自称 中山靖王之后 ,但皇族血统已经非常淡薄,只能在街上卖草鞋为生。

后来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刘备因在战场立功,被升职为 安喜县尉,掌管一县的军事 ,是品阶最小的县官干部。

不过,虽然刘备官职微末,但却具备实权,有适合建立基业的地盘和操练兵马的机会,但就在此时,东汉朝廷却派遣督邮到安喜巡查地方,对刘备这个小小的县尉并不尊重,颐指气使,言语中多有冒犯。

所以刘关张三人就将督邮暴打一顿,挂印而去。【三国演义】小说中,暴打督邮的是张飞,但实际上在【三国志】正史资料中,是 刘备亲自鞭笞了督邮

刘备快意恩仇,感情用事,的确出了一口恶气,但却彻底丧失了前期猥琐发育的根基,以至于刘备在日后经常在各方势力中辗转徘徊,郁郁寡欢,流离失所不得重用。

这其实与他难忍一时英雄气概,失去了前期创业基地,有很大的关系, 欲成大事者,就是要忍常人所不能忍。

联吴抗曹, 赤壁之战火烧曹营 ,刘备得 向西发展得巴蜀和荆州之地 ,彻底奠定 三国鼎立而分天下 的局面,麾下文武并重,人才济济,复兴汉室有望。

但刘备却又一次因为感情用事,破坏了大好的局面, 巴蜀之地,号称天府之国,易守难攻 ,有诗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以,刘备在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选择自己留守巴蜀,建立稳定政权, 荆州南遏东吴,北拒曹魏,地理位置相当优越。

所以,刘备拜二弟 关羽为主帅,坐镇荆州 ,任命 糜芳从旁辅佐 ,关羽与刘备的关系不用多说,是生死结义的八拜之交,值得信赖。

而糜芳出身徐州豪族,家族 世代经商,富可敌国 ,仰慕刘备的忠义德行,糜家族长糜竺 散尽家财,举家投奔 ,是刘备前期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而且 糜竺还将妹妹嫁给了刘备,寓意亲上加亲。

糜芳孔武有力,追随刘备多有战功,所以一个是结义兄弟,一个是忠心耿耿的小舅子,都是刘备亲近之人,督阵荆州,正是相得益彰。

可关羽虽然义薄云天,但却自视清高,看不起糜芳这低贱的商人出身,所以 经常找借口对糜芳进行打骂, 糜芳难以忍受,找刘备告状。

但刘备却碍于兄弟情义,未加阻拦,导致糜芳心生恨意,趁关羽在前线与曹操交战之机,直接献城投降了东吴。

关羽被断后路, 进退失据,败走麦城 ,落得个 身首异处 的凄惨下场,而荆州失守的主要责任,就在刘备,感情用事,是非不分,没有及时对关羽进行约束和劝诫,最终酿成难以挽回之惨剧。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气急攻心,再一次头脑发热,为给二弟报仇,不顾诸葛亮等重臣劝阻, 倾尽巴蜀之兵,南攻东吴,在夷陵之战中铩羽而归,基本葬送了蜀汉的全部精英。

毛主席最看不惯,也看不起的就是刘备这种在关键时期认不清大势的意气用事,几次折腾导致 蜀汉政权昙花一现,多年君臣努力一朝散尽 ,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刘备这一性格上的缺陷,也是他的致命弱点之一。

共产党想要发展,必须经过阵痛

毛主席之所以在 「进京赶考」 途中,在涿州城内痛斥刘备的缺点,也有非常特殊的用意。解放战争基本尘埃落定。

革命胜利就在眼前,共产党即将在北平建立新中国,在这种关键时刻,毛主席心里非常激动,但又非常冷静。

早在离开西柏坡根据地之前,他在 七届二中全会 上,已经告诫党政军的所有干部同志: 共产党要做出改变,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大城市,接下来我们要「进京赶考」,坚决不做李自成。

要经受住外来诱惑的考验,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决不能感情用事,将我党艰苦的优良作风坚持到底。

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 28年革命,几千万人牺牲 。现在即将迎来胜利,许多干部同志就被胜利冲昏头脑,好大喜功,经不起花花世界的诱惑, 思想开始堕落,有了贪污腐化,享受生活的迹象。

所以他要借用刘备的性格缺陷, 警醒广大的干部领导,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更不要意气用事,被糖衣炮弹击倒。

要站在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立场上,遵纪守法,爱护人民,才能守住我党辛苦得来的革命胜利果实。

毕竟,多年艰苦奋斗的兄弟情,谁能舍得下狠手?毛主席对部下的感情不逊于刘关张,但毛主席却认为,共产党想要发展必须经过阵痛,必要时可以刮骨疗伤。

1937年抗战, 长征英雄黄克功 持功自傲, 因爱生恨,枪杀进步女青年刘茜 一案,在延安搞得沸沸扬扬,许多战友和领导干部都为黄克功求情,希望可以让他戴罪立功。

但毛主席亲笔撰写公开信,指出 杀人必须偿命,坚决要求依法办事,枪毙黄克功还死者一个公道。

建国后, 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和张子善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大搞贪污受贿,吃喝玩乐,挪用公款数量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事发后,有人建议毛主席看在二人往日的功劳上,饶他们一命,但毛主席却坚决 要求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直接宣判二人死刑,立即执行枪决,震慑全党全军。

第二大缺点:没有大局观,分不清主次矛盾

毛主席指出刘备第二大致命缺点是: 没有大局观,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941年 皖南事变 ,蒋介石不顾抗日大局,进攻江南新四军, 军部直属纵队几近于全军覆灭 ,给我党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当时就有很多党政军的中高层干部纷纷叫嚣,找蒋介石报仇雪恨。

毛主席就借用刘备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夷陵之战来,引导将士们分清当前面临的主要和次要矛盾。 蜀吴联合火烧赤壁,三分天下

关羽失荆州走麦城,身首异处 后,刘备尽出蜀国大军,发起 夷陵之战,讨伐东吴 ,却被 东吴后起之秀陆逊,火烧八百里连营,蜀国精锐尽失 ,刘备悲从心起, 退守白帝城。

临终托孤于诸葛亮,虽然诸葛亮在后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夷陵一战,蜀国元气大伤,再也没了问鼎天下的能力。

所以,夷陵之战,是刘备兴复汉室美梦彻底破碎的一战,他之所以惨败,就是因为分不清主次矛盾,没有大局观造成的惨重后果。

当时的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曹操一统长江以北后, 坐拥大量的人口资源,已然占据了半壁江山。

虽然在赤壁战败,被迫退回北方据守,但曹操占领的地盘很大,只要获得足够休养生息的时间,战备很快就能恢复,依然拥有远超蜀吴的基本实力。

东吴 世居长江以南,背靠江东大族,经略南方多年,独占长江天险 ,拥有很强烈的保家卫国决心。

反观刘备虽然 占据巴蜀,易守难攻,但在丢了荆州后,却也只能暂时偏安一隅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弱者应该抱团共抗强者才对。

刘备丢了荆州,失了先机,才更应该 暂时放下仇怨 ,遵循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略, 联吴抗曹,等彻底拉平三国的国力,再寻找时机备战。

可刘备却执着一己之私恨家仇,企图拿出蜀国的所有家底找吴国寻仇报复,当时,以诸葛亮为首的有识之士,全部对刘备苦心劝谏:

声称曹操才是乱汉之奸贼,而不是孙权的东吴,只要先灭了曹魏,再回过头来收拾东吴也不迟,没准儿他们还会率先臣服。

而这时, 曹操已经横扫北方,大有周公吐哺,鲸吞天下之势 ,届时,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所以在毛主席看来,当时的主要矛盾是魏蜀和魏吴的矛盾,而所谓蜀吴的矛盾,只是次要的。

可刘备却并没有毛主席这样的远见卓识,依然一意孤行发起夷陵之战攻打东吴,而事实上,刘备自从发兵之日起,无论成败,他都已经输了。

刘备的实力本就远逊于曹操, 根本吃不下东吴 ,贸然出兵,不仅 消耗了自己和东吴的实力 ,也 为曹魏赢得了更多休养生息的时间

所以,刘备 没有战略大局观,分不清主次矛盾,就成为了他的第二大致命弱点 ,性格上的缺陷,眼界上的缺失,直接导致刘备的蜀汉集团,基本 丧尽了统一天下的所有筹码。

与蒋介石国民党的矛盾只是次要矛盾

其实蒋介石挑起皖南事变的背景,与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寇侵华,老百姓引颈待戮,民不聊生,在民族大义,国家生死危亡之秋的险境下, 国共双方暂时放下个人成见,缔结同盟,统一战线抗击外敌。

红军在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接受国民党政府改编,成立新四军 ,配合国军主力在江南的敌后战场上打了很多大胜仗。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在抗日战争日趋白热化之际,蒋介石却 枉顾民族道义,不顾统一战线的约定,直接对新四军反戈一击,新四军毫无防备,在国军的偷袭下损失惨重

政委项英牺牲殉国,军长叶挺战败被俘 ,我军损失惨重的同时,也影响到了江南抗日大局。

所以面对蒋介石国民党卑鄙无耻的行径,我党政军内许多领导干部,都纷纷向毛主席进言:

反动派决不可信,现在蒋介石挑起皖南事变,已经宣告国共统一战线的愿望已经破碎,我们现在应该也必须全面反击,给死难的战友们一个满意交待。

而就在所有人义愤填膺的情况下,毛主席以史为鉴,旧事重提,利用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警醒全党全军的同志们,千万不要分不清主次矛盾。

日寇的铁蹄还在华夏土地上作威作福,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想让我们亡国绝种,所以抗日才是当前要务,与蒋介石国民党的矛盾只是国内矛盾,是次要的,可以留待日后再解决。

如果我军当时真的头脑发热,在军事上给予国民党还击,虽然痛快人心,但却很容易引发新一轮的国共内战,只会削弱我国的抗战力量,就像刘备发起夷陵之战一样,亲者痛仇者快。

所以在抗日大局面前,毛主席很果断的平衡将士们的心态,以史为鉴,说服了所有人。全党上下重新统一思想,并未直接发动军事反攻,而是站在道义的最高端,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舆论谴责。

而这笔血债,则是应该等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再来血偿,果然收到奇效,全国上下的人民群众和社会无数革命爱国志士,全都旗帜鲜明的支持共产党,群情激奋的 声讨蒋介石国民党反动集团。

最后逼得蒋介石没有办法,只能偃旗息鼓, 承诺在抗战期间绝不动武,进一步维护了国共统一抗日战线 ,才在短短8年的时间内,将凶残、毫无人性的日本人赶出家园,彻底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而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也证明了毛主席当初的策略是英明且绝对正确的,也进一步说明了 战场上主次矛盾的重要性

毛主席就夷陵之战, 东吴后起之秀陆逊 火烧刘备联营 的最终结局,给全体指战员上了最生动形象的一堂思想教育政治课。

陆逊打败刘备后,并未乘胜追击,并严厉驳斥了部下活捉刘备的建议, 一是因为蜀国还有一战之力,穷寇莫追,就算追过去也难有大的缴获,还会平白无故损耗自己的实力;

二是陆逊战略大局观很好,他很清楚当前面临的主次矛盾,究竟是什么,决不能让曹魏得利。

毛主席也在这一段史料旁边,用红笔郑重其事地批注了 同意 ,高度 肯定了陆逊的战略方针和作战思维。

而在皖南事变后,毛主席的应对措施,就是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精华,在政策战略上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成熟表现。

毛主席虽然重情重义,但在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到刘备意气用事的鲁莽冲动,而且,毛主席的 战略宏观大局和眼界都先人一步,看得更远,分得清轻重缓急和主次矛盾。

所以,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仅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赶跑了蒋介石国民党,解放了全中国,正应了他的那句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