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的3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为核心的民主改革在西藏全面展开,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迁,解放了百万农奴,开启了西藏的现代化进程,为西藏人民带来了新生与希望,人权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谈到西藏妇女权益保障的实现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尤其对于受教育权的实现和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边巴拉姆感受尤为深刻。
「拉姆,在藏语里是仙女的意思。我外婆叫拉姆,我妈妈叫普布拉姆,我叫边巴拉姆,我们祖孙三人都被叫作‘拉姆’。」回忆同名不同命运的祖孙三代人的生活,边巴拉姆这样开始介绍。「但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名为‘仙女’的外婆和妈妈生活并不美好。」
图为边巴拉姆在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许娜
边巴拉姆的外婆拉姆在西藏和平解放前是贵族庄园的农奴。那个时候,农奴家庭世代文盲,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在小的时候,她安静坐在阳光里,转动着转经筒,看着我读书玩耍。」翻开记忆,拉姆外婆的影像依然清晰。「对于社会性质的变迁她可能没法很深入地理解,但是对于社会的变迁给子女带来的变化,她给予很高的期待,很多就表现在她支持子女求学的积极态度和行动上。」
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适龄儿童到内地读书。当时的妈妈普布拉姆只有十几岁,在家长的支持下,穿上家中唯一没有补丁的氆氇,来到县城准备去往拉萨。尽管当时很多同龄人都害怕背井离乡选择了返回家乡,但妈妈却坚定地决定去学习。
因为曾经同样沦为朗生的妈妈年仅六岁就开始给贵族家干活了,对于她来说,到咸阳民院(现在的西藏民族大学)去读书,是政府给的珍贵无比的机会。「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但在民主改革之后,西藏百废待兴,大量民族干部投入社会建设,特别需要通晓汉藏双语的人才。妈妈提前毕业回西藏,被分配到当时的日喀则江当区做翻译。也因此再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更加深入的系统的学习。虽然在工作中也能继续学习,但对于她来说,这仍是人生的最大的遗憾。所以‘要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期望就寄托到了我的身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一直非常坚定地支持我上学读书。」
图为2024年全国政协会议闭幕后,边巴拉姆(左五)与全国政协委员们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摄影:王茜
于是,一路走来,母亲对于受教育的执着深深烙印在边巴拉姆的成长中。「是妈妈坚持送我到重庆读大学,支持我读研究生、出国进修,再继续刻苦读博……几乎所有能够掌握的学习机会,哪怕是单位工作中学习培训的机会,妈妈都会积极督促我说,‘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一定要去!’」
如今的边巴拉姆,是研究员、是学者,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她依然在不停地学习,积极学以致用。因为明白教育的重要,在工作中,她不断结合实际调查研究,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积极提交「关于加大集中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在西藏佛学院及其分校中加大对尼姑培养和各寺管会加大对尼姑普及文化知识」「加强西藏地区理工农医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等很多有关教育的建议。
图为边巴拉姆在寺庙调研 受访者供图
另外,在边巴拉姆看来,西藏群众特别是女性,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学到了知识和技能,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参与社会建设,也享受社会成果,都是得益于国家给予西藏教育在政策、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上的大力支持和保障。「现在看到女性学者也好,公务员也好,亦或是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等,各行各业都涌现出非常多的优秀女性代表,在社会经济建设的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力量,我感觉到特别欣慰。」
在边巴拉姆的家庭中,因为时代不同,所以故事不同,三代拉姆都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如今,沐浴在新时代春风的西藏各族儿女,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着新的历史,迎接美好的未来。(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许娜 王妍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