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谈谈「治史权」

2024-01-03历史

刚读了温伯陵的一篇文章【中国的两条权力线】,谈我的一点感想吧。

那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中国古代在皇权法统之外,还有一条文人道统的权力线。开篇就是讲司马迁【史记】中的两个故事,就是赵盾弑君,崔柕弑君被史官拼死记载的故事。其实这是狗屁不通的两个故事。史官是造成「礼坏乐崩」的罪魁祸首。

这两个故事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分封制」下的故事。史官貌似是维护周天子分封下的「君」的权力,「君」的权力来自于周天子,史官替「君」说话,貌似就是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其实呢,周天子并没有赋予史官这样的权力和权威。

史官这种权力也违背了孟子「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的思想。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才是「分封制」下正常的「君君臣臣」的关系,那是一种双向的「契约」关系。(「父父子子」不是契约关系)。史官这种做法,其实是破坏了「分封制」的道统,是「礼坏乐崩」的罪魁祸首。

左传

司马迁说的倒是和孔老二一致。【春秋】里,孔老二只有简简单单八个字的描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所以孔老二的「克己复礼」,就找错了「礼坏乐崩」的原因,也就解决不了问题。天子压榨封君的权利,封君压榨臣子的权利,臣子压榨国人的权利……那不就最终会流于法家的弱民,愚民的思想了么?

或者说,孔老二说的,和司马迁说的并不一致,孔老二直称称晋灵公的名「夷皋」,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的意思。孔老二比当年的史官多了两个字,也是「微言大义」嘛。左丘明的【左传】也许不是乱加戏,乱发挥。【左传·晋灵公不君】: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大意是说,董狐是个好史官,赵盾也是个好大夫。赵盾要是润了,就没事儿了。

左传「晋灵公不君」的「不君」二字。孔老二的「夷皋」二字,又有点儿孟子的了。这不是价值观混乱嘛。天下不大乱才怪了呢。

司马迁其实是处于「分封」向「皇权」过渡的末期了。「说理靠讲故事,论证靠打比喻」,「平地抠饼」地想从「皇权」那里抠出一块权力来。但是并不算成功,所以【史记】就是「史家之绝唱」了。

后世的传统是,所谓「正史」,都是新朝为前朝修史。「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是认人打扮的小姑娘」……

春秋之前,史书官修。这个「官」是分封制度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礼」的一部分。官史之外,全是野史,私史。

中国第一部私史,就是孔老二的【春秋】。这是最大的僭越,最大的礼坏乐崩,像梁山土匪那样的「替天行道」。【左传】也是私史,都是周室衰微后,私史泛滥年代的产物。算是从分封制下,平地抠饼,硬抠出来的一块权力。什么叫「乱臣贼子惧」啊?那是「抠出三室一厅」,把分封制都给抠塌了啊。

秦始皇焚书,烧的主要就是私史。收回了「治史权」。【史记】也是最大的私史。【资治通鉴】不算私史,是奉宋英宗,宋神宗之命编写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嘛。

「道统」,其实在西方也有。我之前说过,中国古代的文人,有点儿像西方的「教士」。但「道统」又没有西方的「教权」那么牛叉。教权是罗马帝国的余孽,高于蛮族分封的王权。蛮族皇帝需要教皇来加冕。中国的道统可没有那个本事。

中国的道统其实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真正的「封建余孽」,世族就是分封制的残余势力。后面科举上来的「农民知识分子」谈道统,就只能是呵呵的「伪道统」了。

西方的现代化,起源于「教权」的崩溃。中国要想现代化,也必须从废除「伪道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