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照亮千年运河的「点点繁星」

2024-01-16历史

照亮千年运河的「点点繁星」

中国大运河,穿越古今,沟通南北,见证了古往今来中华大地上几乎所有的兴衰沉浮。而让这条世界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人工运河绵延千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价值的,除了那些闪耀在运河史上的名人志士,更需让人铭记的,则是一位位未曾留下姓名的劳动人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那些照亮千年运河的「点点繁星」。

开凿运河,管理工程量浩大,需要大量劳役参与。我国历朝历代对于此项工作的管理制度也存在差异。秦汉魏晋时期,河道开凿疏浚便是主要的徭役之一,但那时对河渠运道的日常维护尚未成惯例。隋唐时期,由于朝廷对运河的日常维护力度加大,夫役征调和组织日益制度化、常态化。到了宋代,朝廷建立了专司河道治理疏浚工作的河清兵,成为了日常河道维护的常规力量。而元代无论在运河开凿的夫役组织,还是在运河日常维护上,较前代都更加重视,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从事运河治理工作的闸户、河户等。明清时期,运河管理成为官府的重要职能之一,运河丁夫的使用制度化程度也最高。

运河夫役雕塑

除此之外,历代运河征调夫役来源也各有不同,但大致上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将开凿疏浚运河作为徭役的一种类型,征调民夫无偿参与治理工作。这在唐代以前是夫役的主要来源,到隋代时,这种征调形式所动员的修河人力达到了顶点。第二种是利用军队开展运河开凿疏浚工作。较大的运河工程涉及人力较多,历代均派遣军队参与,在宋、元时期的运河工程及其维护中,军队甚至发挥了主要作用。第三种是通过招募等形式征调夫役。唐代时已经出现了夫役出钱找代役,政府出钱招募的情况。宋代免役法出台后,招募民夫参与运河工程成为普遍现象,到了清代更是明确禁止派夫,全面进行招募。

运河修建场景

在历代运河开凿过程中,使用夫役的人数多少一般取决于工程量大小以及工期的长短。隋炀帝登基后,议开通济、邗沟、永济、江南河四渠,运河夫役征调规模达到历史最高峰。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前后征调黄河以南、淮北诸郡民百余万开凿通济渠,又征调淮南民众数十万疏通古邗沟。大业四年,朝廷再次征调河北(黄河以北)诸郡百万民众开永济渠。由于修永济渠征用民夫过多,出现了「丁男不足复征丁女」的情况。大业六年,修江南河,从镇江到杭州共计八百余里,宽十余丈,所耗民力也在数十万以上。如此大规模、高强度、超常规的民夫征调,导致的结果正如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

隋炀帝巡视运河修建

入唐以后,运河的开凿不再是主要工作,而是在隋大运河的基础上加以维护疏通,保证漕运畅通即可。因此,唐朝便在夫役管理方面下了番功夫,设堰监、津令、渠长、斗门长等职,负责最基层的夫役管理。据【水部式】规定,州县设置男丁二十人、工匠十二人,轮番看守,负责闸坝启闭,并在其有所损坏时及时修理。当出现闸坝破损比较严重时,有司应向上级部门申报,从而差遣更多夫役前来相助。

古代大运河盛景

元代的涉运夫役管理则以军户制度为基础。元代军户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世代相袭。在运河治理方面也出现了专司河道疏浚的河户、专司闸坝维护的闸户等。闸户不仅要掌握修闸必须的铁、木、石灰烧制等技术,还需要承担闸坝启闭、巡逻等任务。闸官是闸户的管理者。 在通惠河、会通河、御河等主要运道上设置闸官61人,每一闸官下辖闸户若干,这同样也是明清时期闸官制度的开始。

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漫长的水道,更是一段连接着政治、经济、文化,承载着古代劳动者智慧与付出的史诗。当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再次展开时,那些曾经鲜活的、为之付出过心血的灵魂,都会化作漫天点点繁星,照耀着华夏儿女踏浪而行。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

文案丨燕乃一

责编丨孟京

美术设计丨杨桦

校对丨王子月

参考文献丨【运河志】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夜读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