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5年评定军衔,毛主席:「这个贺龙啊,他可是个好配角」,为何

2024-01-01历史

贺龙元帅征战几十载,戎马半生,谁人不知他骁勇善战、胆气冲天、用兵如神。敌人见了瑟瑟发抖,只敢后退相迎,他是当仁不让的猛虎大将。可对于这样的一位具有光环的人物,毛主席却说了句令人深思的话。

1955年,国家正是百废待兴之时,评定军衔的任务也即将完成,赖传珠带着定好的名单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室,郑重地说:「主席,军衔评定已经完成,请您为几位元帅作几句评语吧!」

毛主席接过名单,让他坐下,细细检查里面的军衔评定,一眼瞧见正中间的名字,脱口而出道:「这个贺龙啊,他可是个好配角!」

赖传珠笑容一滞,脸色瞬间变白,心脏跳得极快,不明白主席为何出此言。贺龙可是部队士兵眼里的榜样,人民群众眼里的神将,这样极其富有人格魅力的人怎么会用配角来形容呢?

毛主席看到赖传珠的表情,就猜到他肯定是误会自己的意思了,但没有立刻解释,而是与他说起了多年前我军在陕北根据地的一场布置。

一个合格的配角需要目光长远

1947年3月,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尾声,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依旧不肯从美梦中醒来。对日渐强大的解放军,国民党计划的全面进攻迎来了大失败,蒋介石只好重整军力,将大部队派往山东和陕北,集中对付我军北方战场的两翼。

面对国民党殊死一搏的疯狂攻势,中央紧急请示毛主席关于陕北根据地的安排。按照军区的计划,此次应对主战场的指挥,应该会是一直在前线冲锋陷阵的贺龙。

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毛主席给出的指示是:彭德怀统一指挥野战部队,负责对敌作战;贺龙协助彭德怀西北作战,负责后方工作。

毛主席为何会这样安排?贺龙一向在前线指挥打仗,对敌经验丰富,为何不让他负责指挥?并且野战队可以说是贺龙一手带出来的军队,彭德怀能指挥得动这支队伍吗?

此次国民党进攻我军的计划非常周密,方方面面都安排好了,蒋介石派出一十四万军队作为主攻部队,朝宜君、洛川、宜川的方向前进。此外,还有近七万余助攻部队,分别从银川、同心往东,榆林往南前进,以三方包抄的路线进攻中共陕北根据地。

国民党的计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先用精锐部队快速攻占延安,摧毁中共的指挥机关,让解放军感到恐慌,瓦解士兵意志;第二步,拿下胶东,拦截中共关内外的补给部队,使解放军物资不足,军粮空虚;第三步,北渡黄河,攻占华北的中共根据地,所有军队集火东北,一举消灭人民解放军。

总数二十五万的大军从各个方向席卷而来,但解放军在陕北却只有不到三万的兵力,近十倍的军队数量差距令军区司令喘不过气来。而且陕甘宁地区土地贫瘠,百姓穷苦,根本凑不齐足够的资源供应大兵团消耗。

号角声还未吹响,延安的上空战云密布,远处侦探的战机轰鸣声时常响起,面对敌方嚣张挑衅的行为,所有人心里都蒙上一层阴影,军区的气氛非常紧张,大战一触即发。

中共中央为了研究此次作战计划,不眠不休开了好几场会议,战术方案换了一批又一批,最后定下「以陕北部队为主攻,晋绥二纵王震部西渡黄河紧急支援西北人民解放军」。作战计划确定后,总指挥又难住了大家伙。

按道理,无论是从经验还是能力,这场大战指挥都非贺龙莫属,只是贺龙此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这个时间,他还在晋绥解放区的炮火中,与傅作义和阎锡山带领的几十万大军奋勇作战。全面内战开始后,蒋介石派傅作义和阎锡山两大集团疯狂攻击我军晋绥解放区。

中央军委此前安排贺龙赶往晋北地区对敌,他的首要任务是消灭阎锡山的部队,拿回山西高原的控制权,一时间赶不回延安。晋绥战场的事务也很紧急,中央不能随意干扰贺龙战斗,因此陕北的指挥必须另选一位,但这场战事国民党来势汹汹,一般人恐怕挡不住,这个位置到底选谁呢?

就在毛主席苦恼人选时,彭德怀来到了他的面前,主动请求出战:「贺龙现在于晋绥作战,无暇分身,但西北战场可能随时开战,需要快速建立指挥机关。在贺龙结束晋绥战斗前,陕北这几个旅加上地方部队和后勤人员也不过两万多人,请主席考虑,先由我指挥?」

毛主席见彭德怀于危急中主动站出来,十分欣慰,立即与还在晋绥指挥作战的贺龙联系,商量此事,贺龙非常干脆,觉得这样安排没问题。于是中央军委下发通知: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之后在陕北战场,贺龙则由主角变成了配角。他虽不是野战部队的指挥,但他却没有两手一甩,撂下担子就只管后勤,不问其他事。贺龙心里清楚,这配角有配角的门道,当得不好,也容易间接影响战区局势。

交给彭德怀的野战部队之前都是贺龙直接领导的,队伍里的战士们大多都是他从湘鄂西、湘鄂川黔、晋绥、晋察冀带出来的,可以说这支部队就是贺龙在外的招牌,贺龙就是这支队伍的旗杆。他们一同征战过许多地区,歼敌无数,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野战队的战士们无条件信任贺龙,这对于其他人领导这支队伍多少有些阻碍,贺龙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将士们的配合积极性。面对国民党的进攻,贺龙注重大局,毫无保留地帮助彭德怀作战,心甘情愿做个配角。

贺龙曾语重心长地教育各纵队领导:「军队是党的军队,不是哪个人的,要听党的调动。我带过的部队,别人也能指挥。如果别人不能指挥,那就说明我贺龙党性不强!」

之后,军委让晋绥一纵、二纵赶赴陕北战场时,贺龙亲自动员部队执行新任务,他担心老伙计们闹情绪,便给几个纵队司令、政委带话:「我为你们执行的任务感到很是自豪,你们要坚决服从命令,保护好在陕北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安全,这样才能对得起党的栽培、人民的支持。」

几经谈话,所有人都转变了思想,野战部队许多持反对意见的军官都收起了脾气,对中央的安排认真执行,哪里有危险就去哪里,从不推脱或敷衍。

在彭德怀指挥下,他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地区开展了三次战斗,全部取得了胜利,为西北战局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面对大好的形势,有人感动地表明:「这三场战斗能获胜,离不开贺总的无私奉献。前线急缺弹药时,贺总亲自组织队伍运送物资,这才能让部队得以在内线成功歼敌,稳定局势。」

杨尚昆当时就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他亲眼目睹了贺龙劝说野战队的过程,非常动容地说:「在旧军队中想要调整军队指挥有着不可描述的重重阻力,像贺总这样轻松劝服将士们的事例难以想象,多亏了贺总甘当配角,不出风头的自觉性。」

一个优秀配角需要主动补位

在中国有句古话:在其位谋其政,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领导权不在贺龙手上,但他也不能完全不管,然而管太多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所以贺龙为了处理部队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做到:补位而不越位。

部队在贺龙领导时,官兵之间都上下一心,团结友爱,凝聚力很强,形成了习惯的工作方式与氛围。彭德怀对这支队伍不够熟悉,各队将领也不习惯新的指挥风格,工作时不可避免发生冲突和误会。

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策划反击从榆林潜伏过来的国民军时,廖汉生和彭德怀在沟通中产生误会,双方隔着电话大吵一架。彭德怀在指挥机构那头狠狠批评廖汉生:「一纵是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贺龙的脸都让你们丢光了!」廖汉生极其不服,直接把电话挂断。不久后,两人又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激烈争执,廖汉生直接撂下一句「不干了」!

每次部队出现争执时,贺龙便会私下找到发生冲突的双方协调,以最快速度将误会解除,争取不要留下「隔夜仇」。但廖汉生的行为较严重,贺龙听闻后很生气,在会议上直接批评他。

会议结束后也没立马放两人走,贺龙特意再叫上一人一起再次严厉指出他的错误:「胆子肥了是吧?领导说的话都不听。既然敢顶撞彭总,就做好写检讨的准备。你们的长官是彭总,彭总说的话就是命令,命令就得严格执行,执行不了也要想办法解决!没有讲价钱的余地!」

经过贺龙一番教育,廖汉生深刻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主动找彭德怀做检讨、道歉。彭德怀也意识到自己指挥上的一些毛病,做了自我批评,表示以后会改进。

至此,几人总算磨合得差不多了,之后少有发生冲突,遇到意见相左的情况,也能心平气和坐下讨论,合作越发密切。第一纵队跟着彭德怀打了几场硬仗,在战场上清除敌军,立下不少功劳。

看到第一纵队和指挥关系越发融洽,贺龙松了一口气,觉得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可没等他把气松完,第二纵队又出了问题。

1947年尾,军委派遣第二纵队前去运城作战。战斗顺利结束,解放了运城,但进入城市后,却有将士收了多余的财物。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周恩来听说后,给予了严厉批评。

贺龙得知消息后,感到十分惭愧,他觉得这是自己带出来的老部队,犯错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必须将其纠正回来。于是,贺龙找到彭德怀,主动表示让自己唱红脸,对战士们给予批评、进行整顿,让他将精力放在排兵布阵上就好。

彭德怀对此表示非常感动,要知道批评将士们会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这容易让官兵产生间隙,贺龙将伤感情的事情一力承包,让他只需要带领部队打仗,这是极为宽广的心胸。

贺龙说到做到,特地赶往山西新绛县,风风火火把二纵领导们叫来召开会议,先是告诉他们周恩来的批评和组织给予的惩罚。说完这些后,脸色一下子变得非常严肃,眼神似刀,割向他们心虚的神经。

贺龙掷地有声道:「你们到底有没有纪律性,以为自己打了胜仗就可以随心所欲吗?组织强调多少次了,要严格按照城市政策行动,我们打仗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吗?你们要想脱离群众不如回家,还打什么仗?」

贺龙的声音越发高亢,他越是爱护自己的老部队,对他们就越失望。看见他恨其不争的模样,二纵的领导们都感到十分羞愧,自主配合纪律整顿,认真总结教训,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土基会议后,西北野战军在黄龙山区进行整训,贺龙不辞辛劳深入各纵队同其领导们反复谈心做思想工作,教育他们坚决服从彭德怀的指挥,团结一致打胜仗。彭德怀十分感动,情不自禁地对贺龙说:「你领导的晋绥部队真是好啊,能打仗,听指挥!」

一个完美的配角需要爱抢苦劳

贺龙是一个对别人严格,对自己更严格的人,野战军都是他带出来的,他认为自己有必要处理好他们出现的各个问题。他具有极强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别人都爱争功劳,就他喜欢抢苦劳。

1947年3月,组织经会议确立了中央后方委员会,主要工作为保障中央机关大后方,并且将书记叶剑英、副书记杨尚昆安排到晋绥解放区工作。这代表中央和陕甘宁的一部分机关都会迁移到晋绥解放区,此次行为其实非常冒险。

晋绥解放区内,贺龙此时正为抵抗国民党傅作义、阎锡山的两大集团,忙得焦头烂额。这块地方自己人少,敌人多,人力财力物力都十分吃紧。

贺龙自从来到晋绥后,就恨不得把一个士兵掰成两个用。他一边要及时为陕北的战场护送物资,一边要协同隔壁几个解放区歼灭敌人,工作量极其之大。现在会议结束,他还要保护好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在晋西北机关的工作与安全,如此重担贺龙能扛得住吗?

周恩来考虑到晋绥的情况,特意去了山西临县见贺龙一面,询问他的想法:「后委会人多事杂,单位里还有许多年纪大的老同志、女同志和亲属小孩,这个负担不是一般的重,压力会不会很大,你看看能不能行?」

贺龙笑着点头,坦然回答:「这个压力自然是大,不过组织既然把这事交到我手上,再难我也得干。你可以放心,在我这他们的温饱和生命肯定不会有问题。」

见贺龙如此自信,周恩来满意地回到陕北,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件事。毛主席很关注贺龙的后方工作,见他虽然一直在前线指挥,但关于后委会的保障却十分到位,心里很认可他的能力。

于是在小河会议(陕北靖边县小河村扩大会议)上,毛主席给了贺龙一份新工作,他说:「陕北战场得依靠晋绥支援,中央考虑让你来打造一个统一的后方,兵力、财力、粮食都由你来管,给彭德怀创造一个不必束手束脚、尽全力指挥作战的环境,有信心吗?」

此次会议贺龙是带病参加的,他虽然脸色发白,心里却不恐惧。毛主席要他打造的后方不只是供应西北战场,还负责中原战场,这对解放军的反攻局势具有极大的战略性,是个至关重要的大任务,要是搞不好,可能满盘皆输,如此重要的任务,他必须得扛住!

贺龙拿出舍我其谁的气势,回复道:「必须有信心!保证完全任务!」此话一出,满座都是嘉奖。之后,野战军在前方奋勇拼搏,他便在后方支援各个部队,从来没有人知道那个在沙场上意气风发的贺龙,负责后勤工作竟然如此妥当。

他在战场上是显眼的靶子,在后方就是无名的英雄,每当前线传来捷报,他脸上的笑容灿烂得仿佛自己领兵打了胜仗。一次毛主席打来急电:「西北野战军需要7000至10000石粮食,速度要快。」贺龙虽然嘴上应好,但心里却十分焦急,因为粮食太紧缺了。

野战军人数众多,粮食一直不算充裕,然而晋绥军区和地方单位也需要粮食,每个单位都在问贺龙要粮食。可是这一带本就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加上连年都是战火,想要筹集足够的粮食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但人不吃会饿死,士兵没有粮食就相当于等死,即使再困难,也得要克服。贺龙冥思苦想,采取了很多办法,统一两区财务情况后,在陕甘宁各地成立兵站,一边筹集粮食,一边送往战区,这样便省了运送的流程,野战军走到哪就可以在哪得到供应。

贺龙向中共中央申请开放其他解放区的筹粮渠道,在晋冀鲁豫调了十万石粮食,运送粮食的队伍非常庞大。贺龙去检查、对接粮队时,看到各地的老百姓不论男女老少主动推车、扛粮,帮解放军运送粮食,感动得喉咙哽咽道:「毛主席说得对啊,我们后方就站着数不尽的人民群众!我们的胜利都是老百姓给的!」

赖传珠听到这里眼眶也有些湿润,他终于明白毛主席为何会说贺龙是个好配角了。虽然西北战场贺龙没有去往前线指挥,但他付出的贡献却是极大的。

作为共产党干部,贺龙看问题从来不只看眼前,一直将目光集中于全局,没有盯着手中细微的好处,而是着眼整个国家人民的利益。说话做事光明磊落,从不搞党派,不在暗地里动心思,时刻将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论功行赏他退后,不争功劳抢苦劳,明明自己吃苦受累最多,却总是将功劳归于党中央、毛主席、彭德怀,归于勇敢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绝口不提自己。

写完所有元帅的评语,毛主席把名单还给赖传珠,他还是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神情既有骄傲,也有心疼,情不自禁地夸赞贺龙道:「贺老总一心向党、向人民,一身本领却甘当配角,是守卫边区后方的‘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