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民国女神林徽因,为何被鲁迅和冰心嫌弃?看看钱钟书怎么说的

2024-03-02历史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民国时期,林徽因的存在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璀璨而引人注目。她,既是诗人,又是作家,她的文字如同她的灵魂,充满了诗意和深邃的思考。她,是大学教授,又是建筑教育家,她的学识如海洋般深邃,为众多求学者所向往。她的风华迷人,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令人惊艳。

然而,正如每一个耀眼的星辰都必然伴随暗影,林徽因的光芒并未能避免一些争议。在那个思想碰撞的年代,鲁迅,这位笔锋犀利的文化巨匠,却对林徽因颇有微词。这让人不禁疑惑,为何如此出类拔萃的女子,会遭到如此尖锐的批评?

更令人费解的是,就连林徽因曾经的好友,散文作家冰心,也屡屡对她表示不满。这两位才女的恩怨纠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段佳话。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位民国女神呢?

或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回归历史,再现那个真实的林徽因。

在20世纪初的福建,一个官宦之家迎来了他们的新成员——林徽因。她的祖父是进士出身,曾在浙江的官场中叱咤风云,而她的父亲更是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的显赫人物。这样的家庭背景,无疑为林徽因铺设了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尽管她生于官宦之家,身为长女,但偏室出生的她并未享受到应有的幸福与温暖。她的童年,如同被秋风吹过的落叶,带着一丝落寂和凄凉。

八岁那年,林徽因随着家人来到了繁华的上海。在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中,她进入了虹桥的一所学校,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学校里的林徽因并不出众,但她的心中却藏着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她渴望着知识,渴望着成长。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跟随着父亲来到了北京,进入了培华女子中学。

在这所女子中学里,林徽因仿佛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她的智慧如同璀璨的明珠,在学习的海洋中熠熠生辉。她的成绩优异,无论是文学、历史还是数学、物理,她都能游刃有余地掌握。她的学霸生涯,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天赋,更是因为她的努力和坚持。

然而,上帝似乎特别偏爱这位才女。在为她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门的同时,连窗户也未曾为她关上。这样的偏爱,让林徽因如同璀璨的明星,无论在哪里都能引人注目。她的美貌与才华并存,成为了学校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然而,对于林徽因来说,她的美并不仅仅是为了取悦男人。她深知,一个女子的美,不应该仅仅由男人来评价。她更看重的是同性的评语,因为她们更能理解她的内心世界,更能欣赏她的才华和美貌。

郭心辉,这个在豆蔻年华的女子,心中对林徽因的敬仰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她眼中,林徽因不仅仅是一位教授,更是一位美丽的女神。每当提及林徽因,郭心辉的眼神总会闪烁出别样的光彩,仿佛见到了世间最美的风景。

全甄嬛,这位女教授的评价则更为独特。她曾戏言,如果林徽因在男校授课,恐怕那些热血青年们都会为之倾倒,课堂秩序也将荡然无存。这并非夸张之辞,而是全甄嬛对林徽因魅力的真实写照。

在民国的翻译家中,文吉若素以眼光独到、要求严格著称。然而,当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林徽因,却立刻被这位东方美妇人的气质所征服。尽管年已四旬,但在文吉若眼中,林徽因依旧散发着令人心驰神往的魅力。

林徽因的美貌固然令人赞叹,但她的学识和才华更是让人敬佩。她不仅精通多国语言,还在文学、建筑、艺术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这样的全能让她在文化界独树一帜,成为了众多人心目中的楷模。

与冰心、凌书华、韩湘眉并称为文化界「四大美人」的林徽因,她的美丽并非空有其表。她的光芒不仅仅来自于外在的容貌,更来自于内在的才华和气质。她是一位真正的文人,一位能够用文字照亮人们心灵的智者。

冰心曾这样评价林徽因:「她很美丽,而且很有才气。」这句话道出了林徽因的魅力所在。她的美丽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是她那丰富的学识、敏锐的思维和独特的见解所散发出的光芒。这样的美丽是永恒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璀璨。

林徽因的美丽似乎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气质和容颜让人难以忘怀。然而,她的才华与美貌同样令人瞩目,而这才华的背后,却与她年轻时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她年轻的时候,林徽因曾随父亲周游西方列国,这段经历不仅让她领略了异国风情,更让她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些经历不仅开拓了她的视野,更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使她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现。

而让林徽因的才华真正被世人所知的,是泰戈尔来到北京讲学的那次经历。泰戈尔,这位印度的文化泰斗,是彼时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家。他的英语造诣深厚,而这正是他能够获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1923年,泰戈尔出访中国,而林徽因则是全程的英语翻译。她的翻译准确流畅,得到了泰戈尔的极高赞誉。不仅如此,为了欢迎泰戈尔的访学,林徽因还与徐志摩以及自己的父亲同台演出了泰戈尔的诗剧【齐特拉】。在剧中,林徽因饰演了主角齐特拉,她的表演深情而动人,让人仿佛置身于诗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剧目全程是英语交流,没有强大的英语能力是无法胜任的。然而,林徽因却游刃有余,她的英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正是因为她在剧中的出色表现,泰戈尔才对中国同行的精湛演技赞不绝口,尤其是对林徽因深厚的英语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泰戈尔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林徽因在印度,那么诺贝尔奖也许就不会轮到他了。这句话虽然带有玩笑的成分,但也足以看出泰戈尔对林徽因才华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在这个世界上,事物的复杂程度总是难以言喻。对于林徽因,这位才情横溢的女子,人们的情感态度也是如同两极分化,有的对她崇敬有加,有的则对她嗤之以鼻。鲁迅先生便是后者之一。

然而,这并非是因为林徽因做了什么得罪他的事情,而是鲁迅实在看不惯她那不断被众多男士所追求的情景。其实,仔细想来,这也并非完全是林徽因的错。在那个时代,女性才情的显露往往伴随着男性目光的注视,林徽因只是身处其中,难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鲁迅对林徽因的不满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不满她的人并不止鲁迅一人。林徽因的好友冰心,同样对她引来的一群追求者感到不满。说起来,冰心与林徽因还是同乡,两人都是福建人,而且两人还一同被誉为文化界的四大美女。

然而,冰心对林徽因的诟病并非仅仅因为她的美貌,更是因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暗恋。冰心曾为此事专门写信给林徽因,告诫她要注意分寸。

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按理说在这场三角恋中,林徽因也算是个受害者,可为什么在冰心的眼中,她却成了犯错的一方呢?这或许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感情的态度被视为极为重要,稍有不慎便会遭到非议。

至于大作家钱钟书与林徽因的交恶,则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他们两人曾经是邻居,又都喜欢养猫。然而,两家的猫却经常打架,而钱钟书又是个极其护犊子的人,因此,他与林徽因之间经常发生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这些矛盾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其实,钱钟书与林徽因的纷争,并不仅仅是因为两只猫儿。在更深层次上,它源于林徽因每周六下午的客厅聚会。那个时候,北京城的文人墨客都争相涌入林徽因的客厅,那是一个知识的海洋,也是一个文化的交流场所。钱钟书,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对这种盛况自然是心知肚明,但他对此却抱有成见。

梁思成先生后来回忆道,那个周六的下午,是林徽因客厅最为热闹的时光。那时的人们还没有双休的概念,因此每个周六都显得格外珍贵。在那个特殊的时刻,林徽因的客厅仿佛变成了一个文化的磁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文人雅士。他们在这里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共同谱写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篇章。

而来到这所宅邸的文人雅士,大都身份不简单......

梁思成,那位享誉海内外的建筑学家,与林徽因,那位才情横溢的作家与建筑设计师,他们的家,自然成为了京城文人墨客向往之地。每当夜幕降临,客厅的灯光便会亮起,照亮了那些心怀文学梦想的人们。

巴金,那位后来的中国文学泰斗,他的到来总是会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他的笔下世界充满了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与对社会的沉痛反思,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

而徐志摩,那位现代诗人与散文家,他的诗歌如同清泉般流淌,让人陶醉其中。作为新月诗社的领头羊,他的每一首诗都仿佛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文学的夜空。

沈从文,那位乡土文学的巨匠,他的笔下总是充满了对乡土的深情厚意。他的文字如同一条潺潺的小溪,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乡土的韵味。而陶孟和,那位同样对文学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他的到来总是为聚会增添了几分学术的气息。

当然,还有后来成为北京大学一级教授的朱光潜,他的学术造诣与人格魅力都让人为之倾倒。他的到来,总是为这场文学盛宴增添了几分庄重与深沉。

然而,在这场文学的盛宴中,却总有一个名字被提及,那就是钱钟书。他,是不是因为没有得到一墙之隔的林徽因的邀请,而心中泛起了一丝酸意?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也能够参与到这场文学的盛宴中,那么,这场盛宴一定会更加完美。

在钱钟书的文学世界中,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如同精致的织锦,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人性的千丝万缕。有人传闻,他特意创作了一部小说,名为【猫】,以此抒发对林徽因的不满。在这部小说中,钱钟书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对夫妇——李氏夫妇。然而,这对夫妇的形象,却如同水中的倒影,若隐若现地映射出林徽因的影子。

在小说中,钱钟书这样描述李太太:「李太太花500日金新买来的眼睛,好像美术照相的电光,把她原有的美貌都焕影烘托出来了。」这样的文字,仿佛是在用一把锐利的刀,轻轻划过林徽因的自尊。那双眼眸,那双被赞誉为楚楚动人的大眼睛,在这句话中,似乎被暗示为经过后天的人工雕琢,而非天生的美丽。

而接下来的文字,更是如同箭矢般直指林徽因的心:「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最重要的是,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这样的句子,宛如直刺人心的利刃,尖锐而冷酷。

如果说前面的描述还在模糊地指向林徽因的外貌,那么这段话则是在毫不留情地攻击她的人品。她的丈夫被形容为「最驯良,最不碍事」,这样的词语,无疑是在讽刺她的婚姻生活,暗示她的丈夫在她的生活中如同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

然而,这些传闻和猜测,如同雾中的风景,真实与否已无从分辨。只有那些留在文字间的痕迹,似乎在低声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秘密。

而林徽因,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她的形象在钱钟书的笔下被描绘得如此生动而复杂,让人无法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她的美丽、她的才华、她的婚姻,都在这些文字中得到了展现,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她无尽的猜测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