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老蒋败退台湾时,为何要带走正一派63代天师?背后原因可不简单

2024-01-21历史

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 年,伴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南京彻底垮台,以蒋介石为首的一众残部也逃至台湾。

鲜为人知的是,跟随蒋介石赴台的这批人中,除了国民党余孽以外,还有一位特殊的同行者——「正一派」天师张恩溥。

蒋介石为何要带走张恩溥?来到台湾之后,张恩溥的境遇又是怎样的?

战败赴台 「天师」同行

1947年6月开始,随着解放军全面发动战略反攻,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连战连败,彻底丧失了战争的主导权。1948年底,眼看着战争局势对国民党愈发不利,蒋介石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采取幕僚建议,开始着手部署撤台工作。

彼时,尽管国民党的现有力量已经无法再迎战,也不能再撤到更安全的西北、西南地区,但不代表蒋介石的狼子野心会就此消失。撤离台湾看似是穷途末路之举,实际上他早已做好两手准备。只要蒋介石带去台湾的军事力量发展起来,国民党反攻大陆之日,便指日可待了。

除了带走军事装备外,蒋介石还派人从淞沪地区运走1500多船物资,一并带走的还有1500万元银洋和1.5亿元美钞。物资基础解决后,蒋介石听从一位「高人」建议,开始挑选随他赴台的人。被他选中的大多身份不凡,但也绝非什么富豪权贵。

那么,他们都有谁呢?有「正一派」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喇嘛教第七世活佛章嘉、著名教育家傅斯年、画家张大千和袭奉三十一代「衍圣公」的孔德成。他们或者精通宗教,或者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总之各有各的强项,都是各自领域的「大红人」。

不难预见,蒋介石为何要点名带着道教、佛教和儒教的三位话事人,以及学术界大咖一同赴台。他毕生最热衷于传统经学,尤其酷爱【论语】、【孟子】和宋明儒学。之所以要这样做,正是为了利用中国传统学术控制大陆,从而帮助他更好的达成「东山再起」的最终目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章嘉所属的蒙古活佛自清朝康熙帝开始便大受尊崇, 一直在朝廷霸占着国师的地位。清末民初后,章嘉又荣获民国大总统的「宏济光明大国师印」。而另一边作为道教掌门人的张恩溥也不遑多让,他能够被蒋介石选中,也是有着相同原因的。

道教后人 得蒋重任

张恩溥,1904年生人,是「正一派」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的儿子。自从清王朝覆灭后,正一教的辉煌也荡然无存,成了清皇室的隐形「遗产」。不幸中的万幸是,虽然张元旭彼时领导的正一派境遇艰难,但因为有了袁世凯的竭力拥护,倒也没发展到落魄不堪的地步。

袁世凯接掌民国政府的权力后,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军阀出身的他派使者和张元旭会谈,还亲赐其「道契崆峒」的匾额。有了袁世凯的撑腰,正一派姑且寻得了一处「避难所」,然而,随着袁世凯的倒台,作为道教新一代接班人的张恩溥,又再次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局中。

张恩溥虽然是根正苗红的张氏嫡系长子长孙,但从小就先天驼背,一直承受着家族长辈的质疑。为了挑起父亲的担子,张恩溥十几岁就学通了道法和符箓,二十岁时便执掌天师道之玉印和法剑。然而纵使已取得如此成绩,年轻的张恩溥心中,却还有个未了的心结。

眼下,正一派虽然在张恩溥的运作下慢慢有了起色,但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失传危机。在当时的国内,人们对道教的关注度微乎其微,更不必说是否信任道教的实力。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扩大正一派的影响力,如此才能让民众信服,稳住正一派的地位。

1927年秋,上海遭遇了罕见的特大火灾,连续七日都未曾停止。蒋介石多方尝试未果,心急如焚,只得向张恩溥求助。张恩溥抵达后,在龙华庙设置步罡踏斗,没成想这一作法竟真的让天空下起了暴雨,止住了火情。

为了嘉奖张恩溥的这次「救世之功」,心情大悦的蒋介石任命他为国民党第二十军的副军长。而亲眼目睹张恩溥求雨成功的老百姓们,从那以后也争相涌入道观祈福,落魄的正一派终于重焕往日荣光。

张恩溥的地位有了质的提升,然而面对唾手可得的名利,那时一心想要复兴道教的他却并不太在意。直至抗战前,他一直在江西贵溪上清镇的「祖传之嗣天师府」居住,偶尔会去上海、苏州两地从那家道教活动。战争爆发后,张恩溥更是退隐龙虎山,期间从未露面。

那段时间,张恩溥就像「人间蒸发」一般,没有任何消息。他再一次出现,是在抗战后「上海市道教协会」成立之时。这个想法是他提出来的,但也离不开国民党官员、上海民政局局长张晓松的帮助。就这样,张恩溥又和国民党勾结到了一起,直至国民党撤往台湾。

余生落魄 潦草而终

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后,自知大势已去的蒋介石开始筹备撤台事宜,而张恩溥是他头一个势在必得的拉拢对象。一方面,张恩溥早年便已被蒋介石授予官职,虽然没参与过战事,但也是国民党的一份子;另一方面,张恩溥和儿子如若能到台湾,国民党也能更好的操纵正一派。

因此,在出发前往台湾前,蒋介石特别叮嘱张恩溥,要他和儿子张允贤务必要带着祖传的玉印和法剑。那时的张恩溥只当蒋介石是想助他振兴道教,欣然同意,却并不知后者暗中的「如意算盘」。自始至终,张恩溥的正一派只是蒋介石的政治棋子,又岂会真的那般好心呢?

1951年,在蒋介石的操纵下,张恩溥于台北创立「台湾省道教会」,并出任理事长一职。考虑到张恩溥常住的天师府离台太远,蒋介石大手一挥,又给他在台北造了个「仿制品」。在张恩溥的发扬下,信仰道教的台湾民众仅过几年便飙升至85%,碾压了灵宝派等本土教派。

为了方便张恩溥处理道教教派的相关事务,台当局还为张恩溥成立了「嗣汉天师府驻台办公处」,这更加激励了张恩溥在台湾发扬道教的野心。得益于蒋介石这个「靠山」,他在随后数年里三度担任台湾省道教会理事长,还会定期到东南亚国家宣传教义,可谓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倾尽全力的支持没能换得他预期的效果。张恩溥的正一派虽然有了名声,却依然没找到多少信徒。鉴于成效不佳,1957年,台当局让立法委员赵家焯接任理事长。被踢出权力圈的张恩溥不甘于此,很快便又组建了「道教居士会」和「道教大法师会」。

可彼时的张恩溥已是「日落西山」,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呼风唤雨的国民党「座上宾」了。随着孔子之孙、儒教话事人「衍圣公」孔德成的崛起,张恩溥的影响力愈发大不如前。1969年12月25日,在苟且强撑十年之后,张恩溥抱憾病逝于台北,终年65岁。

讽刺的是,尽管「正一派」早已不复如初,可围绕这个教派的纷争却远没有结束。张恩溥死后不久,正一派便掀起了「天师之位」的争夺战,在理事长赵家焯和张家族人的商议下,堂侄张源先最终成为第六十四代正一派天师。

儒家正统 得以善终

相比于张恩溥的落魄退场,身为孔子第七十七代孙的孔德成就幸运多了。1920年2月,孔德成临出生之际,北洋政府为了保护他和母亲不出意外,不仅派出重兵看护产房,还特别指派了一位大将军坐镇。正因如此,孔德成才能够成为孔家第三十一代「衍圣公」。

北洋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孔德成,其实并非是真情流露,而是为了借助其孔氏后人的身份证实,北洋政府是正儿八经的「正统」政府。后来,随着蒋介石「尊孔活动」在全国各地闹得如火如荼,孔德成出于私人利益,和蒋介石结为同盟,并在1935年于南京宣誓就职。

这之后,因为有了蒋介石的保护,孔德成的日子一直过得安稳又顺遂。1948年解放战争结束后,自知留在大陆不保的他来到台湾,不久后被蒋介石任命为「总统府资要」。同时,孔德成还兼任着「大成至圣先师祭祀官」等职,但从未插手过台湾政事。

这多少和蒋介石敏感多疑的性格脱不开干系,虽然蒋介石一直将孔德成视为行走的「国宝」,可除了给了后者一个「国大代表」的头衔外,他从来没让孔德成参与过任何会议。相反,孔德成一直在台大担任教授,明明是儒家正统的他,最后却兜兜转转成了一名「教书匠」。

1966年,孔德成、陈立夫等1500余人向台当局提出设立「中华文化复兴节」的倡议,蒋介石批准后,孔德成又先后出任「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孔孟学会理事长」。自那以后的几十年间,他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宣扬儒家文化上。

2008年10月28日,孔德成因肺炎并发败血症、心肺功能衰退病逝于台北慈济医院,享年88岁。他离世后,时任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亲临追悼会现场,为孔德成发表追思感言。不仅如此,孔德成还得以身批「国旗」下葬,不难看出台当局对孔德成的重视,依然一如既往。

佛教领袖 因病早逝

至于章嘉,他自从归为蒋介石麾下后,便一直和国民党相互勾结,在内蒙古地区加强着他的喇嘛教领袖地位。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章嘉领着一众佛教弟子在台湾竭力宣扬佛教,并主持召开了第二次中国佛教会代表大会,为藏传佛教在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2年9月,章嘉以「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长的身份,率领台湾佛教代表团赴日出席「第二次世界佛教徒大会」。在他的据理力争下,玄奘大师的顶骨回归台湾,此后一直被供奉于台湾日月潭的佛塔。

这或许是章嘉毕生唯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毕竟这位佛教领袖的大半生都在和国民党同流合污。佛家提倡「慈悲为怀」,可他却始终秉持着地主阶级立场,作出了很多不利于人民和国家统一的坏事。1957年3月,章嘉于台湾离世,终年67岁。

当初的蒋介石,怀着用学术复辟国民党政权的野心来到台湾,自以为有朝一日终能夺回总统之位。然而「邪不压正」,即便带走道家正统张恩溥、儒家后人张恩溥和活佛章嘉,蒋介石的阴谋也阻挡不了新中国的诞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又岂能掌握真正的「正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