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没有刘居英,抗美援朝结局或改写!他向总理提一建议,总理:同意

2023-12-12历史

今年3月份,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各平台的官方账号上发布了这样一篇文章【哈工程人永远怀念您,我们的刘居英老院长!】,文中写道:

今天是刘居英老院长

诞辰106周年纪念日

作为哈军工第二任院长

学校的初创时期

他是陈赓院长主要助手和接班人

在哈军工的18年

他贯彻陈赓院长的办学思想

励精图治,鞠躬尽瘁

他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才

使哈军工跻身全国著名高校前列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

他为国家的铁路基建踏遍万水千山

为祖国铁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仅从文中的描述,我们就能看到这位老人的不凡,而当我们翻开历史中有关「刘居英」的这一页时,看到的将不仅是铁路、战争和功勋,更是一段随着共和国历史波澜起伏的伟大人物的一生。

从求学到革命

1917年3月31日,刘居英出生于长春市城南20公里伊通河西岸的新立城。对教育极其重视的父母,从小就给予了哥哥陆平(原名刘志贤)和刘居英(原名刘志诚)兄弟俩良好的家庭教育。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旧民主主义时期的末尾,内有各方军阀割据混战,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各方有志人士为了救亡图存纷纷奔走在神州大地上,成长在这种环境中的刘居英从小就被种下了救国救民的思想根基。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年仅14岁的刘居英一家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了,日本人凶狠地砸开了每一户东北人的房门,少年刘居英因此不得不辍学。对日本人深恶痛绝的刘居英内心的「报国种子」开始萌发。

在哥哥的影响下,刘居英参与到了革命事业中去,在暗中与敌人周旋,他的名字也因此被「伪满洲国」的爪牙们深深记住,通缉榜上的姓名是敌人为他添置的第一枚勋章。

但危机四伏的生活总是不能长期维系的,在敌人的追捕和生活压力下,刘居英很快就不得不离开东北,只身去往北京。

得益于父母从小的培养和优秀的学习能力,不久后的1935年,刘居英凭借数学化学双百的好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

入学北京大学化学系之后,他本应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要是放到现在,大概了吧要走上科研的道路,可是日寇很快把魔爪伸到了华北。5、6月份,国民政府为了把对抗重心放到共产党人身上,与日伪政权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导致察哈尔和河北两省主权尽落日本人手中。

当时的青年学生们得知此事后群情激奋,在共产党员们的带领下纷纷走上街头,示威抗议。而北平政府当局得知后派出大量军警,打伤、逮捕不少学生和共产党员,但流血事件的发生反而进一步助长了游行人群的愤慨情绪,大家依旧在街头成群结队高声呼告,这便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作为这场运动的组织和参与者,刘居英收获了很高的声望,并第一次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好奇和钦佩,也让他思考起了投笔从戎的可能性。随着政治环境逐渐恶劣,深思熟虑过后,刘居英决定提前肄业,放弃了在北大继续深造的机会,转而投向革命事业的道路中去,便是此时他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那时是1936年,那时他正值19岁青春年华,彼时的他还不知道,未来他将把一生奉献给共产党和人民的事业。

辗转烽火之中,投身铁轨之上

1936年8月,刘居英任中共北方局豫西特派员,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宣传党的主张;10月,组成豫西工作委员会,配合红军北上和东进。次年调回北京,从事宋哲元部(29军)的地下党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被调到山东负责统战工作,组织领导当地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山东当地的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而解放战争又接踵而至。刘居英随肖华一起去往东北,回到了长春老家担任长春市长,他也成为了长春第一任市长。

1946年5月,东北局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战略转移,准备从佳木斯方向撤往哈尔滨,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负责撤离任务的林彪接到了一份紧急电报,电报的内容显示刘居英「偷」走了三节用于运送撤离物资的火车。

林彪得知后大为光火,当即寻找刘居英,准备找他问个明白,要是给不出个说法,那恐怕就得军法伺候了。

很快,在下属的协助下,林彪来到了刘居英正在「作案」的地方:只见刘居英浑身湿透,脸上已经被煤染黑,此时正在卖力地将粮食一袋一袋地炕上火车。旁人见林彪来了,赶忙提醒刘居英,他一见林彪脸色不悦,当即便明白了他寻找自己的缘由,说道:「大部队虽然顺利撤离到了蛟河带区,但没有足够的粮食吃,恐怕会延误撤离任务。要是吃的问题没及时的解决,结果就不是损失几节火车空皮那么简单了。」

他见林彪不说话,又补充道:「我意外发现,这里有一些空着的火车头和火车皮。所以赶紧带着一个班的人和三名专业司机,同时借用了三节火车皮和一个火车头来运输粮食。其实,这个事情我已经事先和上级说明情况了……」

刘居英说完后便等着林彪表态。本以为林彪会责骂自己一通的刘居英却听见他说:「做得不错,你立功了!」

抬头再看,林彪已经露出了笑容,身旁接二连三响起的夸奖声也让刘居英明白自己做对了。这件事让中央看到了刘居英在铁路工作的可行性,不久刘居英便被排到铁路部门工作,也就是从此时起,「命运的齿轮开始缓缓转动」,刘居英即将在铁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精彩一笔。

博弈美军,粉碎「绞杀」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了。但是西方世界的敌对力量仍然使国家安全受到了巨大威胁。1950年6月,抗美援朝猪战争爆发,几十万支援军将士为了国土安全,拿起刚刚才放下的枪杆子「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帮助朝鲜人民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联合国军都是刚刚经历了二战洗礼的老兵,战斗经验丰富,又拥有对于中朝军队来说几乎断代式领先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大炮、单兵作战装备,其后勤补给也堪称豪华,有肉类和蔬菜罐头、面包、饼干、巧克力、糖果,甚至是香烟。

夸张的军备造就的是其在朝鲜战场上前期近乎疯狂的推进速度,美军从仁川登陆到打过三八线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面对此时堪称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军队,不仅前线的将士压力巨大,负责后勤的同志们同样忙得停不下来,刘居英便是其中一员。

中国兵法自古就讲究一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与联合国军交手之前,各类重要的战略物资就被紧锣密鼓地送往了前线,包括1.67万吨粮食、430吨食用油、920吨罐头,以及马料9000多吨。这些物资看起来很多,但考虑到战争周期和每天接近5000吨的消耗,物资可以说是紧缺到了极点。

另外朝鲜半岛特殊的地形和过长且单一的补给运输线路也是让后勤人员十分头疼的问题,这既使得物资运输周期较长,又让敌人看见了可乘之机。

我们都知道,负责朝鲜战场的美军最高统帅是将领麦克阿瑟。虽然大量的史实表明他的作战指挥能力和一线将领有些差距,但他毕竟经历了二战,经验丰富且眼光毒辣,一眼就看出了志愿军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后勤补给,只要能切断志愿军的补给。

就算不打,只是困都能困死几十万志愿军,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派出了大量轰炸机、战斗机对志愿军的物资运输线路进行轰炸,对桥梁、铁路等交通运输线路进行破坏,给我军的后勤补给造成了堪称毁灭性的打击,而这一系列针对志愿军后勤的破坏行动被称为「绞杀战」。

据后来统计,「绞杀战」中美军共出动1700多架飞机,这让麦克阿瑟在当时叫嚣用3个月彻底切断志愿军补给线。

面对这种情况,总指挥彭德怀忧心忡忡地表示:「若是没有火车运输,汽车白天又无法突破轰炸,这几十万大军继续朝南打下去肯定是不可能的!」

而随着朝鲜寒冬的来临不少志愿军战士由于缺少棉衣,都还披着单衣在战场上执行任务。许多连队为了不被美军的侦察机发现,只能一连几个小时地趴在雪地中,让覆盖在身上的冰雪成为天然的掩护。

恶劣的作战环境让中央十分重视后勤问题。

1951年年初,在沈阳的第一次后勤工作会议上,已经担任东北军区铁道运输司司令员职务、成为了志愿大军的补给总负责人的刘居英在听完一位负责人汇报以后焦急地站起来说:「总理,很抱歉!能不能让我先汇报一下,就五分钟的时间。」

汇报中刘居英数度哽咽,最后原定5分钟的汇报时间被延长到了一个小时,最后刘居英向周总理请求为铁路后勤部门提供高射炮。

总理思索了一会儿,赞同了这个提议,并说道:「这条运输线得是一块打不烂,也炸不断的钢铁!」

不久后,美军为扭转第五次战役后的不利局面,大规模、高强度地发起「绞杀战」,面对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刘居英在此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疯狂的想法,以至于让周总理都为之震惊,过了许久才做出回复。

刘居英这样提议:「亲自带领铁道抢修部队的四个师,和美军来一场速度竞赛。美军毁坏路线,我军即刻修补。」

周总理吃了一惊,他明白同意此举无异于用后勤人员的生命换取后勤运输的保障。

知晓周总理疑虑的刘居英说道:「革命需要流血、牺牲,为了新中国的胜利而披荆斩棘、在所不辞!」

周总理沉默地思考了很久,他也知道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于是同意了刘居英的提议。

回到战场上,刘居英很快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实施起了计划,但他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尽量减少伤亡。

例如,等运输物资的火车通过后,就将铁路的轨道拆除,伪装出一幅没有修复的样子;将火车伪装起来,隐藏到安全的地方,等轰炸过后在护送火车上铁轨;为了避免新修的桥梁承受不了火车的重量,就用两个火车头一前一后增加过桥速度;对需要修复的铁路只修复不加固以提高修复效率;在一座桥旁边修建多个桥架……

有了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方案,志愿军的后勤问题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解决,除了一些无可避免的消耗外,几乎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

但刘居英却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病倒了。为了保证后勤问题得到充分解决,刘居英每天只睡不到六个小时,天还没亮时就沿着铁路检查线路安全。在「绞杀战」最猛烈的那段时间里,刘居英竟有段时间连续四天不眠不休,这导致本就罹患低血压的他终于撑不住,晕倒在了战场上。

部队立刻展开了抢救,在北京治疗和休养了半个多月,才算调理好。但身体刚一恢复,他就吵着要回战场,家里人实在拦不住,也就随他去了。

不久,彭德怀元帅因病回国疗养,陈赓大将接替他的工作。在了解后方情况时,听闻了刘居英的事情后大感震惊,听完他本人的汇报后,陈赓对刘居英好感倍增,并在日记里写到:「听取刘居英报告运输情况。在严重的轰炸封锁下,我军仍保证了供给,这是奇迹!」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刘居英给陈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2年五月底,美国人见在这般狂轰滥炸之下,志愿军仍能够将物资不断地送往前线,他们终于低头了。

美国第八集团军最高司令长官范弗利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我们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中国人的供应,但他们还是用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他们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次年,志愿军在正面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让美国人坐上了谈判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了。

这场战争过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刘居英这样舍身忘我的将士们居功至伟。

周总理在会议一场上更是毫不吝啬对刘居英的夸奖:「如果没有刘居英,抗美援朝战争的结局或将改写!」

重返高校

此候的几十年里,刘居英的生活再也与战争无关,但他却并没有清闲下来,因为他应陈赓的邀请,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担任副院长。

起初,毫无教育经验的刘居英百般推辞,表示这些年来自己不是在前线就是在后勤,没有在大学的工作经验。

但陈赓已经了解过了刘居英的工作能力,认定了他这样灵活睿智,眼光长远的人必然适合为祖国培养高等人才,让他一步一步慢慢来。

1954年,哈军工开学,陈赓高兴地向学生们介绍到:「这是党中央给咱们派来的新校长,刘居英同志是当年的北京大学学生,是个知识分子,有着光荣的履历。在朝鲜战场上,他是我们志愿军高级将领中的一位英雄!」

接下来的十年里,刘居英深耕教育,尽其所能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工人才。

1961年陈赓病逝,刘居英接替程庚成为了哈军工的院长。

总结

61岁那年,刘居英又回到了铁路部门,担任铁道兵副司令员直到七十岁后退休。2015年12月,刘居英于北京去世,享年98岁。

他这几乎跨越了一个世纪的一生波澜壮阔得如同一部英雄史诗,那么当我们想要概括他这伟大的一生时应该怎么形容呢?

是说他和同他一样的千千万万的道路工作者们用肩膀扛起了祖国的运输大业;还是说他进可冲锋陷阵,退可运筹帷幄;亦或是战功赫赫名扬四方,甘为园丁桃李天下。

但我想,他本人或许从不在乎功名外物,也许早已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园内,一代代的学生们听闻他的事迹,仍把他作为榜样着他才是对这位向共和国奋斗了一生的少将的最好的纪念:

刘居英院长留在校园的印记

见证了他为这所大学鞠躬尽瘁的岁月

这些记忆我们将永远铭记

‘吃水不忘挖井人’

今年我们将迎来建校70周年

倍加怀念刘居英院长为代表的

哈军工创业者和老前辈们

让我们踏着先辈们的足迹

弘扬哈军工精神

做好新时代向海图强的答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