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和朱老总各自带兵时,敌人说谁「最为凶悍」?

2024-02-05历史

在近代中国的漫漫战火岁月中,毛主席和朱老总作为杰出的军事家,书写了令人瞩目的战争篇章。

毛主席以其独具创见的战略思维和政治谋略,领导着共产党军队艰苦跋涉,最终走向了光辉的胜利,朱老总则以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深刻影响着战场上的态势。

两位伟大的领导人在中国的近代战争中都树立了不朽的功绩,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敌军对毛主席的独创性战略和政治智慧感到敬畏,而对朱老总的坚韧和战斗经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两位领导人在敌人眼中的形象,好似战争中的双雄,一个如巧夺天工的剑客,一个如不动摇的堡垒,然而,究竟谁更为「凶悍」? 一天,朱德看报纸,上面刊登了这样的话:

「湘赣边的毛部和湘南的王楷(朱德的化名)部,以王楷部最为凶悍。」

百折不挠朱老总

朱德元帅早年投身革命,参与缔造了人民军队,享有「红军之父」的美誉,而这样一位伟大的军事指挥家成长的路径是有经验可循的。

朱德早年从军,曾在苏联学习,从而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军事科学知识,但是他同时具备灵活的感悟力,进而钻研出了军事指挥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的军事指挥思想。

在苏联时,朱德就在想,「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不赢就走,再不行,拖着队伍上山」,这就是游击战思想的雏形。

他在游击战中发明了反包围、反扫荡、反蚕食,还有迂回穿插、深入敌军、集中兵力歼灭、分散兵力偷袭、平原游击援助山地、山地游击支援平原等等方法,这一系列凝结着高度艺术性的智慧思维成为了人民军队重要的思想武器。

具体到朱德的作战上,我们要看到朱德能够利用战场实际的情况,而发挥他高超的应变能力,【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战争是一场双方攻防的激烈较量,朱德曾在1929年6月指挥红四军攻打闽西重镇龙岩城,当时的守军负隅顽抗,此时,他指出,我军兵力少,没有刺刀、手榴弹与敌人搏斗,就采用了挖桥、打洞的战术对敌军进行分割,各个击破,很快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红军反围剿的过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李德提出以堡垒对堡垒的作战方法,企图通过短促突击取得胜利。

此时,红军北线、东线、西线、南线或吃紧或告急,朱德临危受命,担任起指挥重任,收拾残局,他调遣红一、九军团,发挥运动战特长。

他率部在东部歼灭李延年两个师4000余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从而拯救了红军,这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唯一的一次胜利。

而朱德能够在战场上沉着冷静,发挥其大智大勇的指挥艺术,是需要刚进勇猛的大无畏精神的。

在反围剿的过程中,部队行进到石径岭附近时,面对悬崖峭壁和仅有可以通过的一个路口,朱德带领队伍紧急疏散。

此时,他亲自带领几个警卫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峭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人后侧发起进攻,以至于敌人惊恐万分,纷纷逃跑,从而将出关的关口让了出来,大家满怀着胜利的喜悦,冲杀出去。

回看朱德元帅,我们发现他不单单是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更是能够冲锋陷阵的英雄。

所以说,朱德作为一名战士和指挥员的优秀素质是不容置疑的,这就不得不提到他早年间曾追随蔡锷将军参加护国运动并担任团长的经历。

在与土匪、军阀周旋的过程中,熟练地使用了游击战术,并总是能够以少胜多。

而1927年南昌起义南下广东途中,朱德作为负责左翼作战的司令,与侯镜如亲自挑选了几十人组成敢死队,采用了游击战法,敌人退就追着打,敌人停就四面八方打冷枪,干扰敌人,不让他们休息。

游击战的思维,朱德是主要的探索者和创建者,而游击战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更要落实到实践,那么朱德身经百战,身先士卒的精神和能力就完全地发挥了出来。

所以在国民党的重点打击对象上,朱德以作战刚猛而被列为重点的刺杀和悬赏对象。

由此看出,看来要论作战,「刚猛」一词朱德当仁不让,而要说到毛主席的指挥风格,那就与朱德的风格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运筹帷幄毛主席

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显示出毛主席灵活机动的作战思维。

1931年,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围剿,他认为毛主席是书生出身,压根儿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我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迅速展开进攻,分散在建宁等地进行群众工作,然而,仅一个月后,蒋介石再次调动30万大军,发动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使红军陷入困境。

毛主席果断决定千里回师,主力从建宁出发,与红七军会合,集结在高兴圩一带。

在敌军包围的半包围态势下,红军通过向东突进,迅速歼敌1万余人,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毛主席采取灵活机动战术,佯动一部分兵力引诱敌军,主力则向西急进,使敌军疲于奔命,在连续打击下,敌军疲惫不堪,蒋介石只能下令退兵。

红军在反击中取得胜利,共击溃敌人7个师,歼敌17个团,毙伤俘敌3万余人,缴获枪支2万余支,经过三次反围剿,红军的作战原则逐渐形成,中央根据地巩固扩大。

毛主席的军事天赋在这次诱敌深入和灵活作战中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与朱德组建敢死队的身先士卒相比,我们不能以一个军人的标准来看待毛主席,而应该以战略家、军事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位不世出的领导人。

珠联璧合,天下无敌

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艺术已经发挥的炉火纯青,中国革命最终能够取得胜利靠的正是实践的力量。

如果要说打仗凶猛、作战勇猛,没有人能比得上朱德,而如果要论打仗的灵活度、战略思维的高度没有人能比得上毛主席,这二人各有所长,又不谋而合,相辅相成。

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战友,这在决定我军生死存亡的一场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那就是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的经典之作,他曾在四川、贵州、云南之交的山地穿插迂回、左右逢源,并最终逃出反围剿的包围圈。

而这场精彩的、伟大的生死之战,正是在毛主席的指挥之下,朱德的执行当中得以实现。

一渡赤水,因为土城之战失利使北上渡江方案受挫,最终西渡赤水,以避川军锋芒,二渡赤水则是在蒋介石驱动各路敌军向南川集结之时,我军采取了主动行动,跳出包围圈,进攻敌兵薄弱的黔北地区,进而取得了娄山关和遵义大捷。

而三渡赤水与四渡赤水则实现了虚实结合,轻易地将合围遵义之强敌甩在身后,并以红九军作掩护,护送中央红军主力突破遵义怀仁封锁线,最终强渡乌江,成功地将围堵之敌甩在身后,获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当时的军事指挥三人组由毛主席、周总理、王稼祥组成,而此时担任红军总司令和中央军委主席的朱德则是这次战役的实际指执行者。

但他们都曾在不同场合谈到四渡赤水的历史意义,更高度评价毛主席在部署和指挥战役中的关键作用。

周总理曾说,在敌人前堵后追的情况下,毛主席采用了兜圈子的方法四渡赤水,再进遵义,甩掉敌人,最终胜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而在二渡赤水时,朱德曾经对红一军团指战员发表过如下讲话,如果大家记得六年前我与毛主席带领3000多人下山,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那么现在红军有3万多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毛主席与朱德元帅精诚合作就可以再创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神话。

【孙子兵法】说,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为之神,毛主席与朱德同样能够做到孙武所说的高超境界。

这两位百年难遇的战神,行军打仗各有其独特风格,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伟大的导师和战无不胜的元帅,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严格的自我约束、自我要求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才成立的。

结语:

回顾这段战争岁月,毛主席和朱老总在战争中的坚持、智慧和英勇成就了中国的解放,为国家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在这个交织着荣耀与牺牲的篇章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两位领导人的伟大,更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奋起,他们的丰功伟绩,如同战争中的鼓号激荡在时光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迈进。

历史已经给予了最真实的评价,而我们则应该永远铭记那段因他们而崛起的岁月,他们的光辉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上。

在战争的硝烟散尽后,他们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途,成为永不磨灭的丰碑。

参考文献:

[1] 于化民. 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指挥中的关键作用[J]. 党的文献, 2022, (05): 52-61.

[2] 秋实, 王颖. 毛泽东初上井冈山是如何学习指挥打仗的[J]. 党史博览, 2022, (09): 32.

[3] 张家康. 运筹帷幄与决胜千里:抗日战争中的毛泽东与朱德[J]. 党史文苑, 2015, (19): 10-15.

[4] 陈文峰. 朱德在我军游击战术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A] 研究朱德(第一辑)[C]. 云南省党史研究室、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朱德生平思想研究委员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会、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朱德生平思想研究委员会, 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 2013: 8.

[5] 于海涛. 朱德指挥艺术探析[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0, 26 (04):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