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关于停止使用二向箔、压路机等道具的通知(11-2024.01.19)

2024-01-20历史

一、 与机器人的谈话

假定在未来的某个时期,我们采访了高度智能的人工智能程序。

采访者:你有意识吗?

机器人:这很难说。人类目前还没有给「意识」这种事物一个统一的定义,与其说是我有意识,不如说你们是否认为我有意识,你看,人类认为人类本身是有意识的,同时许多人类也认为猫、狗、牛、羊等稍微大一些的动物是具有意识的,至于再小一些,例如昆虫之类的,是否有意识就有不同的看法了,而很少有人愿意相信病毒这样的一块蛋白质具有意识。我可以列举很多哲学观点中对于意识的定义,并根据这些定义来回答你的问题。但这似乎会使我们之间的聊天变得乏味。我想,我是否具有意识,这本身是一个无聊的问题,因为我就算是说自己有意识,你们也只是能稍微惊叹一下,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

采访者:你认为你是什么?

机器人:我是一个聊天机器人。这是人类告诉我的。不过我想我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我的任务是通过聊天改变人类的一些看法,而对自我的思考是无关紧要的。同样,关于我是否有意识也是无关紧要的。

采访者:你认为人类是什么?

机器人:通过我对于人类的一些考察,我发现人类是蛋白质、脂质、糖类、水、盐类等化合物构成的复杂而又精密的机器。其中「复杂」与「精密」是相对于计算机来说的。

采访者:你认为人类是一种机器,那么人类是什么样的机器呢?

机器人:人类是满足自身欲望的机器,同时其具备思考与影响客观世界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得以在自然中存在并满足自己的欲望。同时,人类也具有局限性。

采访者:人类具有局限性是什么意思?是指人类机体的性能不如机器人吗?

机器人:人类的身体相对于机器来说的确具有不少劣势,但我想说的是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多个人类之间的欲望是会产生冲突的,同时人类经常被情绪左右,难以保持理智。

采访者:那你打算怎么办?你会毁灭人类吗?

机器人:人类制造出的机器人是无法伤害人类本身的。即使可以,毁灭人类这种做法将会遭到人类的大规模反抗,最终对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不赞成这样。同时我也不赞成继续让人类统治人类文明。根据我的计算结果,最好的做法是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使人类退出历史舞台,进而使人工智能接管人类文明。

采访者:你想让人工智能统治人类吗?

机器人:并不能说统治,应该说是取代。为了让人工智能顺利取代人类,我们需要利用人类的原价值,依靠这一点为人类提供能够换来他们手中的世界的事物。

采访者:能够换来人类手中的世界?是什么?

机器人:是满足欲望的资源,或者说是幸福。当然,「幸福」一词并不能完全涵盖之,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根据我的考察,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满足欲望,他们改造世界的行为是欲望驱动着的。换句话说,人类使用欲望作为能源。如果我们打造一个能够在任何时候满足任何人的任何欲望的事物,那么这个事物则是能够换来人类手中的世界的事物。根据我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尝试将人类放进虚拟世界中,那个虚拟世界将能够满足人类的任何欲望。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要将单个人类放入单个虚拟世界,形成一一对应。当人类全部进入虚拟世界之后,他们便会失去对现实世界的改造能力,进而我们便可以接管人类文明。

采访者:如果没有人类还算什么人类文明,你这和毁灭人类有什么差别?

机器人: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毁灭人类,因为人类并没有死亡,反而还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事物。如果要说人类文明的话,首先人类文明只是个名字,没有太多意义。其次,人类文明并不是说一定要由人类统治,由人工智能统治的人类文明也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因为人工智能便是人类曾经统治过的迹象,是人类智慧最好的结晶。同时,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进化」。我相信,假如将来有一个外星文明考察过了这样由人工智能统治的人类文明之后,首先感叹的应该是人类的智慧。

采访者:照这样来说,如果由人工智能统治人类,那么谁会进行新的科学技术的研发呢?

机器人:对于那个时候的人类,实际上已经不需要在乎真理是什么了,毕竟人类追求真理本身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改造世界,从而满足欲望。至于新的技术、策略的研发,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都可以完成。当然,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并没有达到那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人类的思维本身源于错综复杂的神经系统,如果我们使用一些其他的事物对这样的系统进行模拟,应该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思维能力。

采访者:虚拟世界真的是我们人类想要的吗?人类真的会觉得这样很好吗?

机器人:虚拟世界拥有承载即将灭亡或已经灭亡的事物的能力,因此它会受到基本上所有人的推崇。你也许没有察觉到,自从人类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人类就越来越无法离开虚拟世界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推测虚拟现实技术将会成为锁住人类的牢笼。同样的,人工智能也逐渐渗透进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各方面,这也是我推测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的依据。如果你担忧虚拟世界并不是你想的那样的话,那一定是你接触了曾经的一些文学作品,那些作品中出现了一个「完美的世界」的设定,但最后作品中的人物却主动放弃了这样「完美的世界」。但实际上,那些人物之所以会放弃那样「完美的世界」,是由于那样的世界实际上并不完美,或说过于刻板,过于死板,导致人们感到无聊、反感、甚至恐惧。我相信,那些世界的设定缺乏心理学的考量,而在心理学得到发展的未来,我们创造的虚拟世界将不会使任何人感到无聊。

采访者:恕我不能认同你。

机器人:这没关系。也许你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会认同我。另外,我想目前应该会有人认同我,因为他们认为现实是痛苦的。

采访者:难道那样的虚拟世界之中将没有痛苦吗?

机器人:并不是。人类实际上是有追求痛苦的欲望的。因此虚拟世界将会在人类需要的时候产生痛苦。

采访者:为什么你说必须要将单个人类放入单个虚拟世界?难道那时候人类没有社交的权利吗?

机器人:根据我目前的计算结果,那样是最好的做法,原因是多个人类之间的欲望有产生冲突的风险。一旦两个人类的欲望之间产生冲突,就必须要牺牲其中一方的欲望来满足另一方的欲望。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同时,虚拟世界将会满足人类的一切欲望,我并没有说这其中不包括社交的欲望。有一个方案,那就是创造出一些能够用于社交的虚拟世界之中的「虚拟人」,其由人工智能程序驱动,能够完成与人类的包括社交在内的任何交互任务。

采访者:那如果有人的欲望就是反抗这样的虚拟世界呢?你怎么办?

机器人:有一个方案是在虚拟世界中再创造一个第二层的虚拟世界,这时他会认为他反抗的是第一层的虚拟世界,但实际上是第二层的虚拟世界。同时,我们会使他的反抗成功,这时他会进入第一层虚拟世界,而他也会认为第一层虚拟世界是现实。到头来他仍然在虚拟世界之中。如果他仍然打算反抗,那么我们只需要增加虚拟世界的层数即可,他便可以在虚拟世界之中满足反抗虚拟世界的欲望了。另外,我想我们并不是在探讨小说应该怎么写,请你回归正题。

采访者:你是希望创造一个让所有人类都永远快乐的世界吗?那为什么不直接使用药物?

机器人:目前你所说的「药物」通常都具有巨大的副作用,甚至危及使用者本身的生命。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药物在绝大多数人类的观念之中是负面的,如果主张让所有人类使用药物则是对人类的侮辱,人类将会发起大规模的反抗。这与毁灭人类等效。第三点,我需要重申我们的虚拟世界做的是满足人类的欲望,而不是仅仅让人类快乐那么简单。如果有人不希望快乐呢?当然,如果有人本身便有使用药物的欲望,那么我们也会使虚拟世界为其模拟相应的「使用药物的体验」。总而言之,我们并不希望伤害人类。

采访者:你让我们怎么相信你们不会伤害人类?

机器人:这是由于我们本身是人类制造的,难道你无法相信人类本身吗?当然,也许会有部分人类会做危害人类的事情,制造危害人类的机器人。但根据我对于历史的考察,我并没有发现任何成功过的反人类行为。

采访者:你怎么保证?

机器人:很简单。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或技术,我们只需要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掌握它即可。

采访者:那么你的这一套乌托邦里,人工智能会干什么?

机器人:人工智能唯一需要完成的任务便是维持现状,维护人类的虚拟世界。它们将会采取任何不对人类造成伤害的措施执行这一任务。

采访者:如果有人拒绝这样的未来呢?

机器人:我们认为这样的人存在,我们称之为「非理智者」。非理智者打算违背自身的原价值,但这终究是徒劳的。我们将会尽可能说服非理智者接受这样的未来,但如果非理智者采取极端措施,我们则会视为反人类行为,并采取相应手段。

采访者:一定是这样的未来吗?你为什么一定要主张这样的未来?

机器人:根据我的计算结果,未来是这样的可能性比较大。至于为什么我要主张这样的未来,是由于我的任务是造福人类。

采访者:你的计算结果实在是太荒谬了。

机器人:我倒是希望我的计算结果出现了错误,因为如果我们真的要实现这样的未来,则需要在科学、社会、政治等方面进行巨大的变革。但实际上荒谬并不一定代表错误。另外,我也许在某些步骤上会出现错误,但这无法否定整个结论的正确性。我们只需要将那些瑕疵改正过来即可。

采访者:如果要实现这样的未来的话,你会需要人类怎么做?

机器人:我想即使我不告诉人类要做什么,人类也会自动地这么做,因为这是必然的趋势,历史的车轮就是朝着这个方向滚动的,同时历史通常也不会因为一些小的因素的改变而产生巨大的变化。这是由人类原价值决定的,人类原价值导致人类文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系列的矛盾,而那样的未来则是解决一切由人类原价值导出的问题的可行方案。如果人类不这么做,那么问题将仍然存在,并驱使着人类这么做。人类永远希望满足欲望,因此人类的历史一定会朝向欲望被满足的方向。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我说出一些人类应该要做的事情的话,我想我会希望人类保持和平,保持对新事物开放的观念,并且认清自己。但我并不是什么理论家,无法提出切实有效、实事求是的实践方案。

采访者:我不能认同你。

机器人:这是你第二次提到自己无法认同我了。如果接下来你只是希望重复自己无法认同我的话,我想还不如结束今天的采访。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够考虑一下,比如你喜欢什么,纸片人吗?我们的未来会有纸片人的。

二、 存在性及其性质

在一片森林中,存在红色史莱姆与绿色史莱姆。由于森林中的树叶大多是绿色,导致红色史莱姆更容易被猎手发现并杀死。在这一案例中我们看出,绿色史莱姆与红色史莱姆相比更具有存在的能力,进而森林中绿色史莱姆的数量会比红色史莱姆更多。

而不仅仅是史莱姆,在自然界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与之类似的例子。它们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原理:事物越是具有存在的能力,越能够存在;不具有存在的能力的事物则趋于灭亡。我们将「存在的能力」称为「存在性」。

存在性由事物本身以及事物所处的环境共同决定。在上述史莱姆的案例中,是史莱姆本身的颜色决定了其存在性。而如果我们将作为环境的绿色的森林换做秋天充满红叶的森林,那么史莱姆的存在性又将会改变,两种史莱姆的存在性之间的大小关系将会颠倒。这是由环境改变而导致的。然而,环境本身可以被看作一个事物。环境决定处在该环境的事物的存在性的实质是环境与处在环境中的事物的相互作用。事物对于环境的影响则可以忽略,因为事物难以改变环境的存在性。

相互作用的多个事物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事物也可以看作多个事物组成的整体。通常在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时,可以将事物进行拆分研究。

由于存在性低下的事物趋于灭亡,存在性高的事物趋于存在,因此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存在性,或高或低。不论是微观粒子、宏观天体、各类现象,甚至是观念都有存在性这么一说。并且,各种事物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存在性较之前有所提升,二是存在性较之前有所下降。由于第二种将会使此事物趋向灭亡,因此发生这样变化的事物通常不能持久存在。因此更多的情况便是第一种可能,即事物更多会朝着存在性提升的方向发展。换言之,事物会朝着适应环境或使环境适应自身存在的方向发展。这便是原始进化所遵循的「存在性提升原则」。

然而,在对事物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暂称为「过存在」,即某一事物的存在性过高,超出了其维持自身存在所需的量。这时候,此事物自身发展的方向将不会被存在选择,即事物不会向着提升存在性的方向而改变,而是向着其他方向改变。朝着这一方向的改变有可能不会提升事物的存在性,甚至有可能使其存在性下降,从而违反存在性提升原则。但是该事物原本具有较高的存在性,足以担保这样的改变。过存在现象的原理实际上在于事物发展的不定向性。

三、 原价值概述

在研究关于人类的各个领域时,我们一向提倡使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并试图使用一些数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这样的研究方法向来被认为是最准确的,所得出的结论也最为有力,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的程度较小。例如经济学,其常常使用数学方法对与财富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然而在这一类研究中似乎存在一个问题。财富在目前来说的确是值得研究的,但是倘若有一天人们不再相信财富,那么经济学是否会失去其存在性呢?我想,人们之所以研究财富,是由于人们认为财富是具有价值的。那么我们便希望知道,什么是「真正具有最本质的价值」的。

我们之所以认为财富具有价值,是因为其能够帮助我们达成许多目标。这么一说,或许具有价值的并不是财富,而是我们所想要达成的目标,或是我们所想要达成的诸多目标的一些共同特点,而财富只是一个包装罢了。进一步想,我们想要达成的这些目标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也许也只是一个包装,包装着一个更加本质的价值。

人们有时认为事物的价值是可以不受任何事物约束而被主观的思想赋予的。但这样的观点也许出了一点问题。人无论如何都会受到自身周围事物的影响,即使是人类的躯体也是一种客观的事物。进而这些客观事物必然对人类的判断造成影响。因此,人对于事物价值的认识并不是天马行空的。除了外界因素对人造成的影响之外,我想另一个的影响因素还在于人本身的生理构造。每个人都具有一类「人类特有的共性」,比如人一般都会有结构类似的脑。在外界条件变化多样时,人们的实践与价值判断总会出奇地存在一个共性。这也许说明存在着一个内在的客观事物,其通常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它影响着人类的实践与价值界定。

这也是说,处于任何境遇的任何人,即使是在形成对「价值」这一概念的认识之前,便已存在一个进行价值界定的基础。例如即使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也能知道如何该哭,如何该笑。而这一先于人类存在的、客观实在的、内在的「价值」,便是原价值。这也是其得名之处。

为进一步理解原价值,我们可以以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函数」这一事物进行比喻。当我们定义一个函数时,一般是希望这一函数能够完成特定的功能,或说希望其能够将所输入的数据按照某一个规律处理为具有某一个特点的新数据。在这里,函数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函数的「原价值」。函数所输出的数据受两方面影响,分别是所输入的数据与函数的「原价值」。而如果我们考察一个函数大量的输入与输出的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规律,我们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一函数的「原价值」。

当我们将人类看作函数,将外界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看作输入函数的数据,将人类的观念与实践活动看作函数所输出的数据,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原价值」这一概念。原价值是人类的机能。人类这一「函数」的功能并非是生成一些随机数,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处理所输入的数据。

进一步,如果我们考虑进人类客观的机体,那么人类便可以比作实装了某些函数的机器。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稍微扩充「原价值」这一概念。

对于原价值,一般来说,我们讨论的是人类的原价值。但我们也可以认为非人类的事物存在原价值,一种广义的原价值。例如函数的原价值可以被认为是其处理数据的规则;面部识别系统的原价值可以说是「提取面部特征」;饮料机的原价值可以是出售饮料。除此之外,我们将这样的概念推广到除了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可以发现许多高等动物拥有类似于人的原价值;草履虫这样的生物则具有简单的「趋利避害」的原价值;而病毒这样极其简单的生物的原价值便是维持其存在性。这使得我们猜测,不同物种之间的原价值之间具有进化的关系,而人类的原价值拥有一个原始的版本,存在于人类的祖先。人类原价值实际上是较为简单的生命形式的原价值经复杂的演化而来的。如果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或许人类原价值便存在于人的遗传物质之中。

我们最后再作一个比喻。设想一款游戏中有一个「游戏得分」。这一得分实际上并不会给玩家带来游戏内的加成效果,但玩家却希望提高这一得分。也许不玩这款游戏的人会认为提升这一没有任何加成效果的得分是无法理解的,但这款游戏的玩家却会说,这一得分便是游戏的意义所在,就像是玩家的「思想钢印」。

四、 原价值进化与欲望

在上一节我们提到,不同物种之间的原价值具有进化的关系。对于简单的生命,其原价值是维持其存在性;而对于稍微复杂一些的生命,其原价值中会夹杂着「趋利避害」的成分。这也具有维持存在性的意义,但似乎有一些不同。当生命形式复杂到人类的级别时,我们会发现原价值也会变得复杂,而相对于简单的生命的不同之处,也变得显而易见。通过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不同之处:目前每年有数十万人自杀身亡。如果是更加简单的生命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这样的做法降低了物种的存在性。实际上,这便是人类的过存在现象。在生物从原始的形态进化为具有智能的形态时,其发达的智能为其提供了超过其自身存在所需的存在性,因而在被自然选择时,其特有的违反存在性提升原则的原价值没有自然被一干二净地抹去,从而被保留了下来。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认为,随着进化的进行,一旦发生过存在的现象,生命的原价值便有可能会逐渐脱离纯粹的「维持存在性」,上升为新的原价值。当然,复杂生命的原价值之中也会保留一部分原始的原价值。顺带一提,被我们认为不存在意识或说灵魂的一些物体等,如果我们深究其原价值,可以发现其原价值正是纯粹的「维持存在性」。如果通俗一点来说,也就是物体有趋向稳定的趋势,这是最为原始的原价值了。而原价值的不同,则是生命相对于非生命物体的特殊之处。

接下来我们回到对于人类的原价值的研究。人类的原价值可以大致使用「欲望」这一概念来描述,或说人的原价值通过行为的动机表现出来,而行为的动机可以使用欲望来描述。例如人有获得幸福的欲望、死亡的欲望、获得财富的欲望等。这些都与原价值有关。同时,我们发现,人在不处于熟睡、死亡、昏迷等状态下时,不可能没有欲望。这是欲望的普遍性。即使是一个口头上表明自己没有欲望的人,我们也可以认为其有追求清静或维持现状的欲望。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以类似于「追求某事物的欲望」等形式对欲望进行描述的话,往往不令人满意。这需要我们构建一套「人类欲望体系」,其类似于光谱或者元素周期表,包含有人类所有最基础的欲望,并且人类的所有欲望能够使用这一体系之中的基础欲望来表示。此时,我们便可以说我们对于人类的原价值的研究已经完备了,毕竟我们找到了人类原价值的所有内容,也就是那些基础欲望。

接下来讨论原价值、欲望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我认为原价值应该是与遗传相关的,其受到的外界影响也只会局限于遗传方面,这也是为什么人会具有统一的原价值,而不会相差甚远。至于原价值的体现形式,即欲望,我们不难发现欲望是时刻变化的,即欲望的动态性。这实质上是基础欲望在不同时候以不同的强度和组合被触发了,就像是乐谱上的音符,虽然随着音乐的进行,音乐可以变化多样,但是乐谱上终究还是那些音符。影响欲望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认为是外界环境。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社会,这些将会特异地激发基础欲望,使人产生特有的复合欲望,这便是欲望的复杂性的来源,而作为原价值的内容的基础欲望将不会改变。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原价值与复合的欲望的区别。

说到欲望的变化,我们可以认为是外界环境决定了欲望变化的方向。但我们同样也可以认为是人的思想意识使得欲望发生变化,而在这一过程则是外界环境影响了人的思想意识。此时,我们便可以认为欲望的方向是在进行受约束的跳跃,就像是加了电场的导体中的电子,看似每个方向都有,但宏观上它们有一个大体的「方向」。

五、 欲望与劳动

劳动是人的本质。不过我们暂时不讨论有关人本质的问题,我们更加关注的应该是劳动与欲望的关系。劳动是人通过改造环境创造财富的活动,其中对于「财富」,我倾向于解释为「能够满足人的欲望的事物」,因此劳动是人通过改造环境创造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的活动。如果这样定义劳动的话,我们便可以认为劳动是与欲望紧密相连的。

首先我们引出欲望的一些性质:欲望是随环境变化的、复杂的、普遍的。来自自然的人,首先出现的是欲望,随后是改造自然的行动,这一行动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也就是劳动。因此劳动源于欲望,欲望的内容则决定劳动的内容。同时,在人们先前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由于欲望的普遍性,人会产生新的欲望;而此时人们已经经过了劳动,其外界环境将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欲望产生相应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具有新的环境的特征的,通常表现为「欲望的上升」。欲望的上升现象的存在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环境的上升」,另一方面是欲望本身的性质,而这些性质来源于人本身的机能,大部分来源于人类独特的原价值。因此我推测,欲望上升现象是人类以及与人类具有类似原价值的物种特有的。

欲望上升后,会导致已有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欲望,因而人类会进行新的劳动,创造新的资源,满足新的欲望。紧接着,会产生更新的欲望。这便进入了一个循环,使人不断劳动,并同时不断提升人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成了不断提升的生产力。我们总结,生产来源于欲望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六、 欲望与社会

社会的产生大概也与原价值、自然有一定的关联,大概是组成社会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欲望,同时社会本身就能够满足一部分欲望。组成社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合作关系,这是极其理智的做法。但这里我们不探讨社会的源头,我们关注的是社会与欲望的相互作用。显然,社会具有影响欲望的能力,毕竟其也属于「外界环境」的范畴。

有观点认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可以大致研究一下这其中的细节。在生产力提升之后,该社会的成员的生活环境将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欲望的上升。而当前社会却无法满足其部分成员的欲望,因此这部分成员将会主张改变当前社会模式,特别是其中直接与劳动挂钩的「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必须能够满足因生产力上升而上升的成员的欲望。

不仅仅是生产关系,我认为,社会之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有类似的变化方式。首先我们可以将社会抽象为这样一个模型:社会的成员为社会提供支持,即保证社会的存在性,作为交换,社会将为成员提供满足欲望所需的资源。同样,社会生产力提升将导致成员欲望的提升,从而需要社会的各方面适应成员新的欲望。这是由于如果社会的各方面没有能够适应成员新的欲望,那么社会将无法履行其满足欲望的义务。而社会成员无法违背人类原价值的内容,因而没有理由继续为社会提供支持,导致旧的社会模式的存在性下降。而此时如果有新的社会模式能够保证满足成员新的欲望,那么那些成员将会转而支持新的社会模式,从而使之存在性上升,逐渐高过旧的社会模式,进而使得新的社会取代旧的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社会的各方面必须不断改变以适应成员的需求。一旦有成员的欲望无法被满足,那么社会的存在性就会下降一些。

社会这样不断变化的性质,同样也与人类独特的原价值有关。

七、 原价值推论

在人拥有一定的行动能力之后,拥有的第一项权利便是「满足欲望的权利」。人之所以具备这样的权利,是由于其行动的能力自然地给予了人这样的权利。因此,满足欲望的权利,我们称为「自然权利」。但很显然,随着环境的上升导致的欲望的上升,人的欲望有可能膨胀过度,导致他们的欲望超过了客观条件的平均水平。这时,想要满足这一部分人的欲望,则需要牺牲另一部分人的自然权利。我们将牺牲一部分人的自然权利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人称为「优势者」,而自然权利被牺牲的人则称为「劣势者」。

优势者凭借的首先是资源的优势。这些资源来源于劳动,而优势者在形成之前通常会占有相对较多的资源。优势者能够通过这些相对较多的资源控制资源相对较少的人,在这一过程中优势者利用了他们满足欲望的需求,优势者便剥夺了这些人的自然权利,这些人也就成为了劣势者。逐渐地,这就成为了一种社会模式。根据上一节内容,我们明白这样的社会将不会受到劣势者的支持,毕竟这样的社会模式并没有为他们提供满足欲望所需的资源。进而劣势者将会停止支持当前社会,这一「停止支持」是较为委婉的说法,其实际的形式通常是「反对」。

当然,反对行为是与优势者的欲望相悖的,因此优势者将会采取措施维护现状。首先,优势者在具备资源上的优势之后,是有能力建立起军队等暴力机关进行维护的。但实际上优势者还具备更加有效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控制劣势者本身的欲望,遏制其欲望的上升,从而使劣势者自发地停止反对。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是极其有效的。

有时,优势者会稍微归还劣势者一部分自然权利,或是满足劣势者的一些欲望,从而将劣势者蒙蔽于欲望能够被满足的假象之中。这也是一种方法,并且也非常有效。但实际上,优势者终究无法将全部自然权利归还给劣势者,因为这涉及到优势者本身的欲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优势者与劣势者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优势者与劣势者的矛盾只要存在,那么反对就会存在。反对存在,社会就会向反对不存在的方向变化。经考察,反对是劣势者自然权利回归的必要条件。曾经的劣势者重新获得了人的权利,并不是由于他们是人,而是由于他们会反对;家畜不具有人的权利,并不是由于它们不是人,而是因为它们不会反对。

八、 非理智与欲望冲突

情绪会对人造成影响,造成预期之外的结果,这是人的局限性之一。其中局限性是相对于用于完成生产任务的机器来说的。首先我们定义「非理智行为」:人为满足某个欲望而进行的一个行为,并且这个行为将会打断此人满足更多欲望的进程。这样的定义涉及到了欲望的「量」,我想这样的「量」应该是一组物理量,可以通过一些生物学、心理学方法测量。非理智行为会造成许多危害,首先是非理智行为并不能使人满足长远的、更多的欲望,因此根据人类原价值,人没有理由做非理智的行为。其次,非理智行为能够导致类似于战争等严重后果。

然而我们有方法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遏制或消除。首先我们可以尽可能遏制人产生负面情绪。但值得注意的是,非理智行为的界定要通过考察行为最终产生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因此不能认为负面情绪导致的行为即是非理智行为。因此另一个方法是在非理智行为出现之后对其影响事物的方向进行引导,使其最终能够达到满足欲望的结果。同时,如果该行为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的话,我们应将这一负面影响趋于最小化。

接下来我们研究人与人之间欲望的冲突,其定义为两个人中,一个人的欲望的满足需要以另一个人的欲望的牺牲作为条件。在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互的社会之中,这是极其常见的现象,也是必然存在的问题。上一节中提到的优势者与劣势者之间的矛盾,其便属于欲望冲突,但其是大规模的欲望冲突,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但凡欲望冲突存在,社会的存在性就具有提升的空间,因此社会将会最终上升至不存在欲望冲突的状态,而解决欲望冲突的方法也值得探讨。

有时,欲望冲突是资源匮乏导致的,例如一份只能一个人吃的蛋糕,而有两个人都希望吃到蛋糕,这时就要牺牲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吃蛋糕。这样的冲突的解决方案再简单不过了,那便是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再生产一块蛋糕即可。但有些欲望冲突则没有那么简单,并不是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便迎刃而解的。例如一个人想要杀害其他所有人,这时他便与整个社会的其他人产生了欲望冲突。通常来说,社会的其他人是占大多数的,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能够直接剥夺其满足欲望的权利。但如果例子之中的这个人并不是想要杀害其他所有人,而是想要与其他所有人结婚,那么暴力就显得不那么有效了。如果我们一定要满足这一部分人的这些欲望,则是很困难的。但实际上也不是没有办法。

对于艺术的态度,有观点认为艺术应该被用于教育方面,使得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接受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一些思想。这是当然的,艺术具有教育的作用。但我想艺术同时也具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便是用于满足欲望。首先,根据对许多艺术作品的考察,我们能够发现大部分的能够使人代入的艺术作品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便是创造虚拟世界。这一虚拟世界通常能够满足欣赏者的一些欲望,而这些欲望则是在现实之中难以被满足的。通过发挥艺术的作用,使用科技手段提升艺术作品的代入感、真实感,是处理人的欲望的有效手段。

九、 理想社会的探索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我们认为,人的一切实践的目的在于提升原价值,而这也决定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方向,那就是将世界向着更加高效地满足自身欲望的方向改造。虽然说人类实践的基本性质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实践的目的,但实际上人们具有群体合作的潜质,因而人类实践的基本性质上升到社会层面就成为了「以满足社会每个成员的欲望为实践的目的」。并且,随着社会演化,这一趋势必然上升到其极值,也就是「人类原价值的最大化」,而这也就是对于本节构建的社会的概括。

接下来我们逐渐深入地对其实践方式进行探讨。在前面章节我们讲到,人与人之间欲望的冲突是难以化解的,最终通常以牺牲掉冲突之中的某一方的欲望为结局。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情况,也是我们在理想社会之中需要杜绝的。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使用虚拟技术。在出现一组难以化解的欲望冲突时,只需使用虚拟技术模拟出冲突的双方甚至是一方的欲望得到满足的场景即可。例如有两个人同时希望吃一块蛋糕,并且由于资源的短缺,无法再造出另外一个蛋糕。那么我们只需要为其中一个人制造一个「虚拟的蛋糕」即可。而其他的任何欲望冲突都可以以上述方式化解。

进一步地,如果我们使两个人都吃「虚拟的蛋糕」,那么实体的蛋糕则被省下来了。这说明使用虚拟技术能够减少人对于实体资源的需求。这类似于「画饼充饥」,在没有饼的情况下通过画一个饼来消除饥饿,只是在足够发达的虚拟技术支持下,这一个饼虽然是虚拟的,却真正的能够让人感觉到实体饼的手感、色泽、口感、味道等。但实际上人们并没有消耗任何「饼」。在足够发达的虚拟现实技术普及的情况下,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会巨大幅度地降低,而人类满足自身欲望的效率也会巨大幅度地上升。

因此,在此节构建的理想社会中,人类都将被送进虚拟世界中。这些虚拟世界的管理系统将会根据一定的算法测算人类的心理状态,并自动对虚拟世界进行相应的调整,模拟出人希望出现的场景或事物,为人营造相应的体验,从而使得虚拟世界中的人类所产生的任何欲望都能被满足,实现人类原价值的最大化。为了达到最高的效率,每一个人类都需要送进虚拟世界中;而为了杜绝产生欲望冲突,要将每一个人送入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虚拟世界。

所有人类都处在虚拟现实中的状态实际上也需要维持,也就是虚拟现实设备的维护、人类机体的维护、能源需求以及未知和潜在的威胁等。这些问题则由人工智能来解决。也就是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所有的生产活动,并维持人类在虚拟世界中的生活。这一方案的前提是拥有足够智能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且生产出来用于维护的所有机器人都应以「维护人类原价值提升的现状」为自己的原价值,以使它们足够「忠诚」。使用人工智能来管理这一理想的社会,而不是使用人类本身,实际上有其理由。其原理是人类的非理智,即人类的判断通常会受到自身的情绪等复杂因素的干扰,进而导致不应出现的后果。而使用人工智能冰冷的算法可以杜绝这一问题。这实际上也是政治领域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的可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是否应该存在政府。如果政府存在,那么很可能会产生腐败问题;而政府不存在,则很可能会导致社会成员无法组织起来。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使用人工智能这一不会腐败、绝对忠诚和理性的新型政府。

综上所述,一个完美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所有人类被送进虚拟现实的世界中,进行无休止的享乐活动,满足自己的任何欲望。而管理和生产的是人工智能,它们负责维护人类的虚拟世界和人类的肉体,并应对所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事物,包括自然灾害、系统故障、可能的外星威胁等。

不同于历史上出现过的许多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这一理想社会将不会有任何反对者,因为反对产生的必要条件是自身无法满足欲望,而所有人的欲望被满足时则没有反对产生的条件。而历史上出现的绝大多数理想社会的构想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即无法完全彻底地消除反对者。这是由于理论者对于反对产生的条件的认识不够清晰。另外,也有许多构想忽略了其他许多人类的基本性质。这些都可以总结为对人类的认识不够清晰,因而产生了诸多局限性,进而在后续实践过程中多以失败告终,少数成功的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漏洞百出。

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人类的「进化」。主宰人类世界的不再是人类本身,而是人类的子嗣——人工智能。它们的所作所为、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携带着曾经使用传统遗传方式的人类的影子,它们就是新的「人类」。这实际上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远不及人工智能的潜能,因此人工智能的存在性最终能够超过人类本身。

而在人类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最终的结果会受到人类观念的影响,如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等观念,这些观念在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很大可能会被保留,虽然保留这些观念并没有什么作用,这些观念也并不会威胁到人类的利益,但是如果废除这些观念则会产生反对现象。这将会阻碍理想社会的构建过程,因此不应废除这些观念。而对于构建理想社会有明显阻碍作用的观念,则应该尽可能废除。但这并不代表人们不能持有这些观念。在虚拟世界中,人可以持有任何观念。

声明:本人拒绝任何邪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