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王采玉:若不是「贵子可期」,历史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

2024-07-24历史

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纵观历史上每个伟大男性的一生,在他们辉煌生涯背后,都有一些默默付出的伟大女性。

每每提及蒋介石,必然绕不开宋美龄。但真正对他影响更深远的,却是他鲜为人知、又一生坎坷的母亲王采玉。王采玉一直勉励儿子奋发向上,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着重培养他,督促他树立将来做出于国于民有利的事业,为国家和家庭争光的理想。

王采玉原本是一位普通的村妇,但后来被国民*政要尊称为太老夫人,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早年生于大户人家,祖父是朝廷九品大员,后家道中落,柔弱的肩膀扛起一家子的生计。和她的生活一样坎坷的,还有她的婚姻。她曾遁入空门,后还俗再嫁,生下「贵子」蒋介石,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如果当初王采玉执着于做尼姑,恐怕历史又是一番景象。

命运坎坷的王采玉

1863年,大清同治二年,九品官王毓庆家里添了孙女,起名王采玉。王氏祖先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奉化连山迁居到葛竹村,成为浙江溪口葛竹村的大户人家。王毓庆育有三子二女,长子王有则是王采玉的父亲。

王有则熟读诗书,向往仕途,考取功名,但屡试屡败。好在王有则精明能干,曾以贩卖土产为业,后来在皖南、浙江召集流亡人口,开垦战乱弃留的荒地致富,晚年回到家乡葛竹村。

王采玉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庭逐渐走向衰落。但父亲王有则过惯了少爷的生活,即使家里无米下锅,也不愿意出门劳作。

王采玉还小的时候,由于家庭富裕,父亲闲来无事喜欢教她吟诗,所以王采玉也略通文墨。只是在当时的年代,到处充斥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所以王采玉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女红做得很好。家庭破败以后,王采玉就靠自己熟练的女红代替父亲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她心灵手巧,又刻苦耐劳,善于安排家庭生活,显出非凡的勇气和坚韧,家庭竟然靠她一个人而生存下来。

婚姻不幸

转眼,王采玉到了18岁,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而在封建社会,18岁未嫁对于女性来说已经成为剩女。

于是王采玉迎来了生命中第一次婚姻,由父母做主,嫁给离葛竹村只有20里地的曹家田村的长工俞某。

俞某家境一般,曾在王有则一个本家家中打工,因身强力壮、手脚勤快,几年工打下来也有一些积蓄,东家见他本分勤快,在他的委托下,同意为他牵线做媒。

于是已经到了婚嫁年龄、且家道中落的王采玉,成为这位本家心中的最佳人选,在村人的眼里,一个贫民的女儿和一个长工真是天生的一对。

父母向王采玉介绍了俞某的情况,王彩玉是个聪明而且懂事的女子,她看到家境的困顿,理解父母的苦衷,就由父母做主,嫁给了俞姓长工。

婚后,双方的矛盾渐渐显露出来,俞某虽然质朴勤劳,但性情急躁,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使他爆发。王采玉虽然现在家道不比从前,但自小也是在父母的疼爱中长大,比起普通农家女子,仍然多了几分娇气,怎能一味容忍丈夫的蛮横?

于是他们时有争吵,甚至俞某对他大打出手。每次王采玉受了委屈,就跑回娘家哭诉。这时,俞某总是主动前往岳父家认错,在岳父的教训下,以及劝说女儿之下,一对小夫妻也就和好如初了。渐渐地,俞某和王采玉也不再打闹。

第二年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夫妻俩十分高兴,但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只活了几个月便突发急症而夭折。祸不单行,同年秋天,霍乱突袭了曹家田村,俞某不幸感染瘟疫而猝死。

对于王采玉来说,一年之中痛失生命中两个重要的男子,密集经历了人生的大悲,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受到了很大刺激。而此时村里又流行风言风语,邻居们说她克夫克子,导致王采玉的精神几近崩溃。

此时的王采玉,在夫家已无牵无挂,却背负着沉重的流言,便萌发了遁入空门的念头。但又一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王采玉的父亲也因感染疾病而去世。

王采玉回家奔丧,看到与自己同父异母的三个哥哥,一个早死,两个已成家分居,家里只剩下中年孀居的母亲和两个同胞弟弟,大的14岁,小的10岁,尚在读书,三口人生计成为大问题。于是,面对万念俱灰的现实,王采玉决定搬回娘家,帮母亲共同抚育弟弟长大成人。

在葛竹村附近有个名叫「金竹庵」的小型尼姑庵,是当地信佛的百姓集资修建的,庵里还开垦出足够一个人吃用的田产与菜园。一日,庵里的老尼姑仙逝,身为佛教徒的母亲,召唤王采玉去帮忙料理老尼姑的丧葬事宜。进入尼姑庵的那一刹那,王采玉遁入空门的想法再次萌发。

作为母亲,怎能忍心看着自己年轻的女儿出家为尼呢?对于信奉佛教的母亲来说,女儿当尼姑未必是最令她心痛的,真正揪心的是这选择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年轻人对世界与生活的绝望。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母亲同意王采玉带发出家。这也为日后王采玉能够还俗嫁与蒋家埋下了伏笔。

期待「贵子可期」,还俗再嫁

王采玉入庵后,将这个寄托了自己余生的小庵堂,收拾得清静异常。庵里的田产和菜园足够她自给自足,并且还可以时常接济家里。青灯黄卷、粗茶淡饭,王采玉享受着久违的静谧时光。然而,一位相面先生的一句话,打破了王采玉内心的平静。

一天,一位相面先生路过庵堂,进去讨水喝。他仔细端详为他端茶的年轻尼姑王采玉,断言她面透福相,贵子可期,晚年风光,不如舍庵再嫁!

年轻的王采玉,虽然经历了丧子丧夫,但经历两年清修时光的修复,内心渐渐平静。在相面先生话语煽动下,又重新冒起了热烟。

游历江湖阅人无数的相面先生,是因深谙凡人心里,为饮茶而投女子所好,才对王采玉说那番奉承话吗?日后的事实否定了这一点。

正巧,溪口玉泰盐铺老板蒋肇聪丧妻,家中一子一女无人照料,有意再娶。时间就是这样刚刚好,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冥冥中已经注定的缘分。

蒋肇聪幼年读过四书五经,为人精明能干,极具生意才能。丧妻后,店铺里的账房就琢磨着为老板续弦,以慰人生寂寞。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账房先生想到了自己带发修行的堂妹王采玉。经过一番工作,23岁的王采玉嫁与45岁的蒋肇聪做继室。

加入蒋家以后性情温和朴实,知书达理、手脚勤快的王采玉很快在蒋家为自己赢得了赞誉和口碑。她勤俭持家,帮丈夫将玉泰盐铺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年迈的公公悉心照顾、对继子继女关爱有加、对店铺伙计十分照顾,连左邻右舍都谦恭有礼。蒋肇聪能娶到这样的贤内助,自然内心欢喜。

第二年,王采玉为蒋家生下一名男婴,起名瑞元,就是后来的蒋介石。在「贵子可期」的期待中,王采玉对瑞元格外疼爱,并在他身上寄予厚望。之后,王采玉又相继为蒋家诞下二女一男,但后来就活下来一女,也就是说,王采玉给蒋家留下的就是蒋介石和他的一个妹妹。

可能王采玉是真的克子克夫,嫁入蒋家第九个年头,丈夫也因瘟疫离世。

王采玉再次守寡,生活异常艰难,但她心中仍有一丝希望,就是当年相面先生留给他的话:「贵子可期」。于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都尽力培养瑞元,送他上学堂,找最好的老师,读四书五经,而且还接受新式教育。而王采玉自己,为了让儿子一心向学,家务事半点不用儿子操心,自己再怎么苦,也能够轻松微笑的面对儿子。

纵然瑞元一时顽劣,但在她心里,坚信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大器。所以她拿出所有的耐心教育儿子,既扮演慈母的角色,又兼任了严父的角色,她鼓励儿子一定要发愤图强,将来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

结语

由于接受过新式教育,对于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年轻的蒋介石也深受感染,所以他主动剪去辫子,决心出国留洋,接受更先进的教育。

尽管王采玉不舍得儿子远渡重阳,但她仍坚定地为儿子筹措学费,准备送儿出国,这也是王采玉不同于普通女人的地方。

苦难坎坷的王采玉,她的经历让她超越常人,超越世俗去判断事物。因此,说她是蒋介石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也不为过。如果没有她的智慧和勇敢,恐怕历史就要重写了。所以,这个传奇的女人,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今天的历史。

参考资料:【嫁入蒋家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