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历史的尘埃——人道-家道-君道-王道-天道的进阶

2024-04-21历史

原创 崔云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人道、家道、君道、王道。在王道之上还有天道。

(一)修身之人道

修身是个人的修身之道,也就是人道。这就是修养工夫论。这也是王阳明心学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虚化了治国之道、齐家之道。

(二)齐家之家道

君-臣-民,都是「治国」的层次。而君臣民都生活在「家庭」「家族」「宗族」之中。这就需要家庭伦理。家-国关系就是做好这个分离。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显然是分层次的,分别是宗族、家族、家庭,越来越小。宗族也分为世家大族、豪族、皇族。在春秋时代就是「大夫曰家」。各诸侯国君形成了「公室」。东周朝廷形成了「王室」。公室、王室,也包括世家大族的「宗室」,他们构成了宗族的核心。宗室按照宗法制度、五服制度、九族制度,进行展开。

宗法有亲疏尊卑的差别,其中的核心是「父子」,强调父权。其次是强调嫡庶、长幼。最重要的是嫡庶区别。父为子纲仅仅是父子。但【论语】显然不讲嫡庶,而只是讲长幼,即孝悌。长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以长为尊。嫡长子最尊。庶长子差一些。但,庶幼子最差等。嫡幼子同样比庶长子要尊。但往往庶长子与嫡幼子的矛盾最大。

三纲五常就是引导父子。父权就足够了。嫡子、长子权,依然是服从父权。嫡子是自然的,也是父立的。三纲很重要的,三纲规定了夫权,丈夫有权管理妻子。

儒家家庭伦理就是要安顿大一统国家的基层组织。这就是儒家「齐家」理论的最重要的安排。儒家必须保卫自己的基层组织。这就是维护家庭伦理。而维护家庭,就是维护夫权,父权。子不得告父。形成夫权权威。维护夫权,就要求妻子服从丈夫,乃至于三从四德。甚至要设立贞操观、节烈观。

就此而言,家-国即是一体,也有相对独立性。春秋公羊传,显然是更强调国的层次,就王道政治中的君道层次。而【论语】【礼记】【大学】四书系统则有「家道」。君道与家道是辩证统一的。这就是君命与父命的关系。家道的核心是父命与孝亲。君道的核心是君命与忠君。

(三)治国之君道

「大一统」的公羊基本义主要是阐释儒家君主政治。君主政治理想理论围绕着君,分别是君-天、君-民、君-臣三种关系。三种关系在【春秋繁露】中都有论述。治国就是君道。齐家是家道。而平天下意味着王道。就此而言,

1.君-天关系

君-天关系(屈君而伸天、奉天法古、受命、天子思想、天人感应、以天正王)。(曾亦、黄铭,2017)他们引用董仲舒的【玉英】【玉杯】【竹林】【对策】,从「奉周正朔」「奉周政令」「防大夫擅权」「尊君」「五始」「以天正君」等六重维度认为董仲舒的大一统说意在「约束君权」。这就是要以天正王,最终是君天一体。笔者认为,这里的约束君权,更多是君主的奉天法古自我约束。干春松从天道普遍秩序角度看待大一统(2021),在坚持「天」的同时虚化了「王」。

2.君-民关系

君-民关系(屈民而伸君、天民合一、得众、调均)。万民归往与敬德保民。德主刑辅的道德教化机制。但即使如此,君主必须教化民众,如果民众不得教化,还是付诸于刑法。刑辅,并不是不用刑法。董仲舒实际是接受了法家的存在合理性。仁者爱人的经济调均机制。君主必须保障民生。你不能让自己的民众饿死。这是最基本的政治道德。

3.君-臣关系

尊君卑臣、强干弱枝、任贤奉上、春秋大义。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分工。德威共用的激励臣工机制。董仲舒同时也强调相生相胜的权力制衡机制。为了防止擅权,必须防止权臣的出现。三纲引导君臣、父子、夫妇关系。三纲的重点在君臣。父子、夫妇属于家道。家道是王道的基层逻辑。这个还得有今后的【大学】加以整理。其实,董仲舒也重视家道。

4.天-民关系

天人感应论、民本论。天人感应的危机治理机制。因为有些灾难,需要进行救济,保障民生。实行底线伦理。

(四)王道

王道是君道符合天道的状态。蒋庆则说明是理想的「王」,与现实的「君主」的区别。他称现实的王,仅仅是伪王。王道就是理想政治,称圣王。圣王就是三王。真正的王道是难以说明的。

(五)天道

天道更为高明,更为难以说明。子贡说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