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西周的列鼎制度——大禹铸造过九鼎吗?

2024-07-17历史

大禹铸造过九鼎吗?

依真实历史而言,没有。

因为生产力水平达不到,就是铸造「鼎」的技艺与材料,夏朝不行,只有往后的商朝中后期与周朝才有可能。

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紫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人类在大自然中最先用的金属是铜,而不是铁,因铁有熔点为1539℃。温度要求差不多是青铜的一倍,其结果就是铁器的出现最早大约是春秋中后期,到战国时期才有大规模应用。

另外,三代时期(包括战国时期),人们还没掌握一体铸造技术,想打造复杂的青铜器,得用「块范法」。

如下图,青铜鼎的各部分要分开铸造,用陶土作为模具,将熔点低的青铜灌入其中,再用绳子与泥土封好,冷却好了,再取出铜铸件。

制作出青铜器的腿与主体部分,再用熔铜「拼」成青铜鼎,就行了。

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一个就是各朝关于对「 」的认识不同。

「鼎」是做饭的工具

「鼎」的核心用途就是做饭吃,当然,西周时期的「鼎」已向礼器进化,不过还保留煮饭有功能。

人类发现「火」以来,尝试着用很多方法去「煮」饭,比如「石煮法」,将石头烧红,再将用木头将石头放入盛肉与水的陶器中,这种方法很慢很耗时,且陶器经过不过高温;还有竹筒饭,在竹中放食物,封好,以竹子为容器烧饭,这种方法限产竹区;甚至找一块较平整的石块,烧红石块,用它烤肉吃。

但上述方法,并不方便,也不具备批量与可重复操作,直到人类发现青铜。

此器为商朝中期出土

如图,此器为「 」,与鼎最大的区别在于鼎的角是实心,而鬲为空心。鬲脚做空心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因夏商时期的的饭基本上以菜羹的形式处理,用火煮的同时,要不停搅拌,米与肉,菜才不至于沉下去。

至于上面的二只耳朵,那是为方便移动,因烧饭煮菜,鬲本身温度会很高,要移动鬲需要一根木棍,穿过二只耳朵,抬着就可以走。因无专业的厨房,鬲本身就在露天做饭,遇到下雨天,也可抬起就走。

还有一种鬲的耳机在二则,不过这种鬲重量较轻。

鬲这种器具虽可节省木柴,但清洗相当费事。比如甲骨文中的「尽」字,作一只手(又),手中拿一把刷子,下部是食器(皿),表示刷洗食器的意思;洗刷干净即为「尽」。

汉字「彻」,如下图,作一只扭曲的手在一件三足袋鬲身旁。大概是鬲这种器具不好清理,另外又创作出「彻」字,后面「彻」字被假借给其它义,大概是与鬲消失有关。

西周列鼎制度

鼎,是做饭用的器具,不过鼎被作为「王权」象征应当是西周的事。

夏商周三代王朝,均有自己的不同的特点。夏朝资料太少,不太好说,但商朝资料很多,商朝喜欢饮酒,所以商朝的「饮酒之器」比「饮食之器」重要,比如觚 、爵等酒器的组 合,商朝贵族的墓地中出土的食酒之器比饮食之器多。

特别是「爵」这种青铜器,目前的「爵」有二种含义,一个等级「爵位」,二是饮酒器。而且「爵」这种饮酒器特别奇怪,「流」特别长,为保持平衡,「尾」也要有相应的配重,这就导致它比较重,如果「爵」为日常饮器,想用它喝水就必须双手,单手可能会洒出来。

因此,「爵」不会作为日常器具使用,而重大祭祀时作为礼器使用。祭祀中,不同等级用什么爵饮酒,造就「爵位」的意义。

也因为商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种图腾般的信仰才可能制作出形式「玄鸟」的爵,要是周朝肯定做不出来。

周代商后,总结商朝灭亡原因,一大原因就是饮酒过量,所以周朝发布禁酒令,【尚书·酒诰】 :「 厥或诰 曰 : ‘群饮 。’汝勿佚 。尽执拘以归于周 ,予其杀 。 又惟殷之迪诸 臣惟工 ,乃湎于酒 ,勿庸杀之 ,姑惟教之 。 ",

大意是周人群饮,尽杀之,商人群饮,禁杀,使人教之。这是周代商后对商朝遗民的一种拉拢方式,保留其生活习惯。

不过自此后,周人墓地中饮酒之器越来越少,饮食之器越来越多,特别是针对「鼎」而言,或者说西周的「鼎」取代了商朝的「爵」,具有明等差的作用。

西周的列鼎制度就是以「鼎」与「簋」的数量区别爵位等级,周代的礼制规定: 天子用九鼎八 簋,诸侯用七鼎六 簋,大夫用五鼎四 簋,士用三鼎二 簋或一鼎一 簋。

这里的「簋」指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类似现代的碗。

也可以这样说,「一言九鼎」肯定是出自西周的王权,不是夏朝,一是因为夏朝生产力不足,二是因为夏朝不是类似周朝这样特别重视农业(重视吃饭)的文化,「鼎」对夏朝而言,意义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