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童年不同样,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孩子的游戏,与现在有何区别?

2024-04-07历史

文|峰哥

引言

在欧洲的历史长河中,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具有显赫地位。 人文主义精神是文艺复兴的旗帜与明灯,对人的发现、理性的推崇,使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远不同于沉闷与「黑暗」的中世纪。

儿童是人必然经历的一种身份形式,在人的价值和尊严被重视与肯定的同时,儿童也有了被发现的可能。然而,童年的记忆往往模糊不清,是无法复原和再现的历史; 儿童处于生长的初始阶段,尚未成熟,未能参与社会的重要活动,常常成为被忽视的群体。

本文的重点在于,从儿童游戏活动的角度切入,探讨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儿童是否被发现以及如何被发现。

一、隐匿的儿童:中世纪的游戏之「禁」

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中世纪早期(5—10世纪末),中世纪中期(11—13世纪末)以及中世纪晚期(14—15世纪)。

在这近千年的历史中,「黑暗」是抹不去的形容词。 尽管有许多研究表明,中世纪不完全是黑暗的,智慧与理性之光藏于其中,如12世纪大学的出现,但相较古罗马与古希腊而言,这一时期确是以彻底信仰上帝、克制人的欲望为主要基调的。

尤其是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人的地位低下,生活处于困苦与混沌中,儿童的活动大多依附于成人,且被严加管教,游戏活动如禁区一般存在。

1. 中世纪的儿童游戏活动观

儿童游戏活动观指成人对待儿童的游戏活动的态度,这与对儿童的认识密不可分。 因此,要探究中世纪的儿童游戏观,首先需要了解这一时期的儿童观。

预成论与原罪说是中世纪早期与中期儿童观的典型代表。根据预成论,

儿童自出生起便具有成年人的心理特征与模样,他们只不过是小型的成年人、小大人而已,与成年人没有区别。他们身材矮小、身体娇弱,不能为周遭社会贡献一二,反而需要额外的照顾与保护。

童年被看作过渡到成年人的一个短暂时期, 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结束儿童这一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阶段,且这样的过渡越快越好。

中世纪的父母和看护人对培养儿童抱以现实的态度,他们严格监督与管教儿童,使儿童学会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中工作和生存。惩罚被认为是必要的,学徒制被认为是训练儿童的最佳方式。

因此,中世纪的儿童未被充分注意,他们没有独特性,没有地位与话语权,更没有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设计和组织的游戏活动。

儿童的日常生活具有极强的依附性与复制性,他们常常随成年人一起,参与成年人的活动,学习成年人世界的规则,依照成年人的标准做事与行动,逐步习得社会经验。

而由于社会由成年人主宰,儿童便始终生活在社会的边缘,成长在没有自我世界的空间中,受到不合理、不公正的对待。

2. 中世纪的儿童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虽然不为中世纪的人们支持和提倡,但这并不说明它们不存在。

实际上,中世纪的儿童也拥有许多游戏活动,只是这些游戏活动的存在进一步表明儿童未被成年人发现,儿童也未拥有完全属于自己、为了自身发展的游戏活动。玩具是儿童游戏重要的中介和载体,它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与独特性。

中世纪儿童玩具的来源甚广。 它可以源于自然事物,如英格兰的儿童玩沙、玩土,用小木棍做小房子、马,用植物茎做剑,用抹布做布偶等,或者找到一些没什么用处但随处可见的樱桃核,玩打樱桃的游戏.

也可以源于加工改造,如中世纪的儿童玩投掷、弹珠、剑或刀、球以及玩偶等,玩偶通常用家里的破布、蜡烛、动物骨头、棍和石头做成,拨浪鼓、木偶、旋转陀螺则由城镇的手艺人用金属和木头制成。

虽然在各地域、阶层之间,玩具存在一定的差异—贵族阶层儿童的玩具比贫民阶层儿童的玩具更多样、复杂,但总体来说,中世纪时期的儿童玩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其一,玩具较为原始和简单,无论是取材自然还是经过人工改造,都不需要过多工序。

即便是最贫穷的孩子也可以利用手头没有价值的材料制作玩具,富人的孩子也可能这么做; 其二,玩具与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并不专属于儿童。

成年人使用过的家具、劳动用具、生活工具等,经过处理,便成了儿童手中的「稀世珍宝」。尽管也有一些玩具是由工匠打造而成,可毕竟是少量。同时,与战争相关的游戏玩具颇为普遍,如剑、枪、刀、城堡等。

因中世纪战乱频繁,与战争相关的武器、设施随处可见,儿童不仅可以自发地模仿成年人的生活,也被寄予掌握军事技能的期望。 人们希望儿童能够随时进入作战状态。

「贵族男孩都有军事方面的玩具,1279年,爱德华一世的儿子阿尔方索,在五岁时便有了一个小城堡和防御器,爱德华二世在六岁时也拥有一个城堡。」儿童对成年人世界的依赖不只体现在玩具上,更体现在游戏活动上。

中世纪时期,儿童常常和父母共同游戏,或参与成年人的活动。 那时最为流行的游戏活动是球类、棋类,如保龄球、国际象棋等,它们受到各种人群的喜爱。

在玩国际象棋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了解游戏规则,认识角色与分工,比如王对应国王,兵对应王后,象对应主教,马对应骑士等。

二、显现的儿童:文艺复兴时期的游戏之「教」

文艺复兴发生于14—16世纪,这是一段极为特殊的时期,与中世纪晚期存在重合。

随着城市和手工业的发展,在经历频发的战乱及肆虐欧洲的黑死病之后,欧洲人民迎来了光明与希望。借助十字军东征获得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部分世俗市民与知识分子率先反抗天主教文化,将「人」这一主体置于社会思想文化的中心地位。

对人的关注与重视,逐渐使教育进入人们的视野,因为唯有从人的培养着手,社会才能发生根本性改观。

于是,儿童得以显现,游戏活动也得以作为合理与合法的教育方式存在。

1. 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游戏观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儿童游戏活动的看法同样是基于这一时期的儿童观之上的。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精神要旨,提倡尊重人的存在,肯定人的价值,反对神的绝对控制,重新审视在中世纪下被压制已久的人的本性。

儿童一直被视作缩小版的成年人,因此当人的地位得到提升时,儿童也在被逐渐认识。 尼克劳斯·奥姆认为,约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时,可能存在「童年的发现」,具体体现于文学作品、艺术作品、音乐和历史遗迹中。

到1500年,对儿童的控制和意识更加明显。中世纪晚期,许多绘画及文学作品都呈现了不一样的儿童形象。

在绘画中,儿童逐渐拥有专属的服装、模样和表情特征, 他们不再是成年人的复制品,而是慢慢从成年人的世界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单独的群体。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也开始赞美与歌颂儿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写道,童年是一个人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光,也是最受人们宠爱的时候。

人们可能觉得儿童是愚蠢的且被溺爱的,但这正是童年的本质。 儿童看起来愚蠢,实际并非如此,或者说,他们处在一种愉悦、自得其乐的状态之中,只是一无所知而已。

婴儿在希腊语中就是愚人的意思,与智人的意思相反。伊拉斯谟认为,儿童是人最自然的样子,他们的「愚蠢」是人的本性或天性,是朴实与真诚。

愚人是可爱的,儿童亦是可爱的, 他们都拥有智人或成年人不具备的纯粹与快乐。

三、「沉」「浮」的儿童:游戏活动的断裂与延续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儿童的游戏活动在不断变化,越来越丰富多样,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人们对游戏活动的认识与观念,以及游戏活动的开展情况,都反映着人们对儿童本身的理解。儿童是纯真、无所束缚的,他们还未被社会规范「洗礼」,保留着与自然相近的本性。

这种本性外显出来,便表现为无忧无虑的玩耍和娱乐,这些皆可以统称为游戏活动。因此,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这一阶段,实际上也是儿童从隐匿到显现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游戏活动并非断裂、截然相反的两种状况,它们之间具有延续性。 早期儿童历史学家认为,从中世纪到现代早期,对儿童的认知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今,绝大部分的中世纪研究者看到了其中的连续性而非断裂性。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历史并非总是向前推进、一帆风顺的。

就像儿童的文化史虽然有其转折点,但其发展也是蜿蜒前行的。文艺复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获得解放和自由,使儿童游戏活动获得生机与活力, 但是,这一时期所带来的对儿童游戏活动的重视是否一直在持续,却难以定证。

四、结语

游戏活动是儿童的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对儿童游戏活动的认可,以及在教育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动的做法,表现出一种不同于中世纪的对儿童的关照和理解。 而随着游戏活动的历史变化—从「禁」到「教」,儿童这一群体也从隐匿转为显现。

因此,在文艺复兴时期,儿童就已经在教育上被发现。这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发现具有一致性,因为儿童是人最原始和真实的模样,如何看待儿童,实际上就是如何看待人本身。

儿童和童年方面的历史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彼时的社会关于人的观念,以及人的尊严的本质和基础,也让我们了解人和人作为生命体的地位。

继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发现」之后,儿童从社会群体中独立出来,被置于专门的学校场所中接受教育。 然而,教育体系愈完善,儿童受的束缚越多。

今日,我们对儿童的认识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忽视儿童的天性,使儿童不似「儿童」,更似「学生」—规范、系统化的学校教育程序,将儿童从精神上、身体上困于「理性的铁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