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刘文静之死,揭开了李渊的真面目

2024-02-29历史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六日,大唐开国功臣、宰相刘文静及其弟刘文起,一起被李渊处死,并且没收全部家产。

一、

刘文静,字肇仁,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父亲刘韶,是隋末唐初的政治家。

晋阳起兵时,刘文静和裴寂是好友,还是李渊的左膀右臂。李渊称帝后,只宠信裴寂一人。刘文静自认为才略、功勋都在裴寂之上,地位却在其之下,心中非常不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矛盾越演越烈。

以至于凡是裴寂赞同的,刘文静必定要反对;凡是裴寂不喜欢的,刘文静就要大力支持。两人你来我往,最终成了势同水火的政敌。

裴寂仗着李渊的信任,不断对刘文静进行打压,这让刘文静非常恼火。

有次刘文静与弟弟刘文起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两人就骂起裴寂来;情绪到了,刘文静拔刀砍向柱子说:「一定要斩下裴寂首级!」

原本只是酒后胡话,却被人添油加醋成刘文静要谋反,告到李渊那里去了。

李渊经过一番调查后,决定判处刘文静死刑,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二、

刘文静临刑时,长叹道:「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此言不虚啊!

言外之意,李渊这是要开始屠杀开国功臣了,毕竟历朝历代为了皇权稳固,把开国功臣屠戮殆尽的事,并不少见。

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时,北边有突厥联合梁师都、刘武周不断犯边,南边有洛阳王世充、萧铣势力,东边有窦建德的夏国势力,西边还有李轨的凉国政权。

新兴的大唐可谓是四面楚歌,稍有不慎就会被几方势力联合吃掉。

李渊很清楚,大唐还未到天下一统,大杀功臣的地步。如果可以,他还真不愿意对刘文静下手。

据【旧唐书】记载「高祖以之属吏,遣裴寂、萧瑀问状。」

如果李渊真想要屠杀功臣,那他就不会派萧瑀去办刘文静的案子。

萧瑀此人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隋炀帝、李渊、李世民三朝都得到重用。后来萧瑀给出的调查结果是「明其非反」,明确说刘文静没有造反。

李渊虽然没听从萧瑀的建议,最终还是处死了刘文静,但也只是处死刘文静跟其弟两人,并没有连坐其他人,这不符合屠杀功臣的作法。

显然,刘文静之死另有原因的,而这跟晋阳起兵时李渊的一件秘辛有很大关系。

三、

晋阳起兵时,李渊想要快速夺取长安就得先解除东突厥的后患。

当时的情况是,东突厥就在后方随时威胁着李渊的大本营,一旦李渊带大军离开,突厥就会来偷袭。后方一旦失守军心就大乱,那时别说夺取长安、问鼎天下了,能不能活着还是问题。

然而,突厥的势力非常强大,隋炀帝都拿突厥没办法,更不用说起兵前的李渊了。

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李渊只能选择向突厥示好,甚至还有称臣的行为。

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李世民对身边大臣说过这样一段话:「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於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

「称臣於颉利」证明了,李渊确实有对突厥称臣的行为。

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写信给始毕可汗,说要重建和突厥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希望能与可汗达成了协议,即如果愿意赞助唐兵,始毕可汗可获得全部为唐战斗的战利品。

单看信的内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从行文语气上却可以看出,李渊对突厥的态度。

【起居注】记载这样一句话「仍命封题,署云某启」,李渊用了下对上行文的「启」字,语气非常的恭敬。虽然没有具体的称臣行为,但在名义上已经有成为突厥藩属的意思了。

在这件事上,刘文静是促成者也是具体执行者,对整件事的来容去脉非常清楚。

据【旧唐书】记载「文静劝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突厥以益兵威,高祖并从之,因遣文静使于始毕可汗。」

细心的会发现,李世民说的是向颉利可汗称臣,而【旧唐书】写的是向始毕可汗,两者记载称臣对象不一样,但是称臣之事却是一致的。

再加上由于此事太丢面子,唐朝的史官都不敢谈及此事,这就导致此事一直都存在争议的。

不管李渊向东突厥人称臣是真是假,双方确实是建立了某种友好关系。

在李渊离开太原的前夕,始毕可汗赠送了1000匹战马,后来又给了他几百名士卒和另外数千匹战马。

后来,刘文静利用这几百名突厥兵,在潼关设计将隋朝大将屈突通吓得半死,让隋朝士兵以为突厥人也参与进来,无心念战很快就败逃了,屈突通被俘降唐。

刘文静深度参与李渊跟突厥的谋划,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成了皇帝后,李渊肯定不愿意让自己的黑历史公诸于众的。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历来知道帝王黑历史的,很少有善终的。

所以,刘文静迟早是要死在李渊手中的。

四、

李渊虽然有杀刘文静的心,却没有碰到好的时机。

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李渊还是想给刘文静机会的,否则他就不会派萧瑀一同审案了。

当萧瑀、李纲等人都说刘文静无罪时,李渊也开始动摇了。

李世民就趁机加了把火,为刘文静求情说:「当初在晋阳,是刘文静先定非常之策,才告诉裴寂知道;而等到后来攻克京城,两人的地位和待遇相差悬殊,刘文静心怀怨恨是有的,但他绝对不敢谋反。」

言外之意是,刘文静是大唐的开国功臣,有拥立之功的,功劳比裴寂还大,反而得到的待遇却不如裴寂。这一切都是你李渊赏罚不公导致,难道还不能让别人发发牢骚吗?

这话等于在说李渊赏罚不分、任人唯亲,重重给了李渊两个大耳瓜子。李世民肯定是着急了,要不然不会说出这样的话,这话一出刘文静是必死无疑的。

李世民之所以着急,那是因为刘文静明面上是李渊的大臣,实际却是李世民的心腹,又身居宰相高位。刘文静一死,李世民在朝堂上的势力必然受到极大的削弱。

当初晋阳起兵时,刘文静就非常看好李世民。

据【旧唐书】文静窃观太宗,谓寂曰:「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寂初未然之。

刘文静对裴寂说,李世民非常人也,天纵英才,将来必定是汉高祖、魏祖之类的人。裴寂对此却不认同。

后来,刘文静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隋炀帝将其下狱。李世民爱惜其才,就前往狱中探望。

在狱中,刘文静为李世民谋划了起兵反隋、夺取天下的战略,堪称大唐版的隆中对。

五、

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人,李渊肯定知道的。

李世民会替刘文静求情,这也是李渊预料到的。让李渊想不到的是,李世民竟然连自己都给臭骂一顿。

这让李渊怎么忍得了!身为皇帝,被臣子当面教训,以后还怎么君临天下;身为父亲,被儿子当面臭骂,以后还怎么为人父?

更重要的是,这等于告诉李渊,刘文静对自己非常重要。

原本李渊就因李世民功劳太大,一直想要敲打一下李世民,却苦于找不到机会。李世民倒好,主动送上门了。

此时,裴寂又补了一刀。

据【旧唐书】记载,裴寂跟李渊说:「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刘文静才略确实是超过常人,性格又粗略轻险;如今天下未定,留下他必有后患。

言外之意是,刘文静当初能帮李渊联合突厥起兵反隋,进而夺取长安问鼎天下。

将来照样可以重来一遍,只是主角可能换成李世民了,毕竟刘文静可一直都看好李世民,而非你李渊的。

裴寂的话说到李渊心坎里了,不管是为了敲打李世民,还是让自己黑历史不外泄,李渊都会处死刘文静的。

于是,李渊力排众议,下旨处死了刘文静兄弟。

六、

显然,刘文静是冤死的,他是李家皇权争夺的牺牲品。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刘文静平反昭雪,追复其官爵,以其子刘树义袭封鲁国公,还把公主嫁给他。

刘文静之死,让李世民看清楚了李渊的真面目。

为了巩固皇权和太子地位,李渊会不断剪除自己的心腹。甚至到了二选一的时候,李渊也会毫不犹豫舍弃自己的。

李世民清楚认识到,想要获得皇位靠父亲李渊是不可能了,只能靠自己。

于是,李世民就开始了一系列夺权的部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文静之死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