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麾下的「心头肉」12军,55年授衔无上将,88年一次出俩
1949年2月,正值「二野」正式组建。尽管在人数上无法与林老总的四野以及陈毅、粟裕的三野相比,但就军队实力而言,「二野」所属的部队同样庞大而具有强大的作战力量。
在抗美援朝的沙场上,上甘岭战役的主力军12军和15军均隶属于「二野」。回顾后人评定的十大精锐军队,可以发现「二野」贡献了其中的两支精锐。
这支军队可谓是刘伯承的得力之助,也是众多人心目中「二野」中的翘楚。可以说,每逢陷入艰难战局时,刘伯承心中的「第一选择」即为这支野战军。
从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在1955年晋升将领时,我党大多数精锐军的军长通常都是上将,例如四野40军的韩先楚即为上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作为「二野」中最强悍的野战军,这支部队在1955年的晋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上将。
一、最强悍的「二野」部队这支军队即是「二野」中的第12军,其前身可追溯至解放战争初期的中野第六纵队。
六纵的首任司令员是王宏坤,然而很快,王宏坤被调往第十纵队担任司令员,接任六纵司令员的正是后来声名显赫的王近山。可以说,提及中野六纵,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那位性格鲜明的司令员王近山。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王近山塑造了六纵战斗凶猛、逢敌必斗的风格和军魂。六纵及其后来改编的12军,能够成为「二野」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其中王近山和政委杜义德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每当「二野」面临激战和生死存亡之际,刘邓二人首先考虑的就是六纵。而王近山领导的六纵也从未让他们失望过。在汝河的生死激战中,六纵声名鹊起,正是这场战斗,使六纵荣获中野第一精锐军的美誉。
1947年8月,爆发了汝河之战。从战术角度看,只要成功渡过汝河,中野军在挺进大别山的道路上将不再受到任何阻碍。
一旦蒋介石察觉到中野的战略目标,他立即调动了20万大军,试图对中野进行全方位的围追堵截。
在这场战争中,刘伯承和邓小平亲自领导六纵行动,这足以显示他们对六纵战斗力的高度认可。
战斗初期,刘伯承召开了一次紧急的作战会议,他站在地图前,指着汝河位置说:「根据情报,十几个师已向汝河方向推进,我们后面有国民党的三个师,距离我军不足一日行军时间,在汝河对岸有整编的85师,是蒋介石的亲信部队。」
邓小平站起身说:「在前有追敌,后有阻敌的情况下,我们唯有决战,才能实现毛主席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事后证明,成功挺进大别山成为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也是解放军反攻的开始。
王近山毫不犹豫地站起身大声说:「司令员、政委,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六纵吧,我们必定全力以赴,为整个大军开辟通向前进之路。」
于是,六纵的18旅肖永银部负责开路,16旅尤太忠部负责阻击国民党追击部队。
8月24日凌晨,肖永银亲自率部向汝河南岸发动了顽强的攻势。士兵们倒下,但又毫不犹豫地奋起冲锋。天亮后,国民党增援部队赶到,战斗更加激烈。然而,六纵战士们凭借坚定的意志顽强地开辟了一条血路。
下午4时左右,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总部机关,步行经过汝河浮桥,16旅一个团也随后渡过汝河。在国民党追击部队赶到时,浮桥已被拆毁。
在汝河的激战中,六纵共歼灭敌军8000多人,自身伤亡也达到三四千人。
二、12军在抗美援朝战争同样表现出色
1949年底,当时的六纵已经改编为12军,在副军长肖永银的领导下,国民党西南部队纷纷向其投降。
于12月28日,12军凭借强大的战斗力,迫使蒋介石领导的最为精锐的第一军向其投降,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蒋介石亲自担任过军长的一支军队。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爆发。尽管大多数人记住了秦基伟的15军,实际上,12军在这场战役中的贡献丝毫不逊于15军。
在战役的第七天,面对强大的美军地空火力,秦基伟为避免影响战局,不得不请求代理第三兵团司令员王近山的援助。这一次,王近山调遣了自己的老部队12军前往支援,他深信12军能够赢得这场战斗。
当时的12军军长是曾绍山,而副军长则是李德生。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12军参与战斗25天,总伤亡人数超过4000人。
在这场战役中,12军涌现了数十位战斗功臣和英雄。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12军的战绩显著,歼敌人数超过4万人,涌现出的各级英雄模范人物达到14618人。
这些数据充分证明,12军无愧是「二野」中最强大的野战军。
三、二野最独特的王牌部队
令人惊讶的是,战功显赫的12军在1955年的授衔时,却没有一个人晋升为上将。相反,王近山被授予中将,而当年六纵的三个旅长李德生、尤太忠、肖永银都晋升为少将。这一点使得12军成为「二野」中最独特的「怪王牌军」。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李德生和尤太忠后来都取得了显著的晋升。
1954年,李德生返国不久即升任12军军长。随后的1971年,党中央任命李德生为北京军区司令员,两年后更晋升为政治局常委。1988年,新中国恢复军衔制度后,李德生被授予上将军衔。
尤太忠在建国后也在军队取得显著发展,曾担任两个大军区的司令员。同样于1988年,他也荣获上将军衔。
自12军成立以来,包括走出12军的诸多将军在几十年间涌现,总计超过百位。这支队伍无疑是一支光荣的军队。
至于1955年的授衔时,王近山未获得上将军衔的原因,存在多种说法。有人称是因为他性格急躁,有人认为是他资历相对较浅,还有人提到他在抗美援朝中出现多次失误。
无论如何,王近山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邓小平曾赞誉称,二野所面对的艰难战局,大多是由王近山亲自带领打下的。正如一些历史爱好者所言,从战功的角度看,王近山完全具备被评授上将的资格。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