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曾克林一千多人出关秒变十万大军,抢占东北有功,开国却只授少将

2024-02-06历史

1955年开国第一次授衔时,被称为挺进东北第一人,对抗战胜利后抢占东北有功的曾克林仅被授予少将军衔。

时至今日,亦有人认为授衔过低!

解放战争初期,曾克林曾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三纵司令,所部人马超十万,是东北民主联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有对比意义的是,当时韩先楚在三纵只是副司令,但是在授衔的时候已经是上将。

今天纵横就跟大家探讨一下,为何对于抢占东北有功的曾克林只授予少将军衔呢?

有同学机智的解释道,曾克林的名字起的不好,在东野得叫曾旺林才行,曾克林肯定是不行的,这当然是开玩笑说的,事实上时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彪的确不太得意他,这个我们后面一点点说。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占领东北的苏联红军缴了关东军的械,东北成为真正的权力真空地带,对于国共两党来说,谁能够迅速的抢占东北谁就能取得先机。但是根据【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国民党军与共产党军都不得在苏联红军撤退之前开赴东北。

一门心思想要发动内战,以为胜券在握的蒋介石,正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借口,并没有把心思放在抢占东北上。

相比之下,中共对东北地区是有着明显的重视,在苏联对日宣战的第三天,朱德总司令就已经发布命令,让在山西的原东北军将领吕正操率所部向察哈尔、热河一带进发;在河北的原东北军将领张学思率所部向辽宁进发;在山东、河北的原东北军将领万毅率所部向辽宁进发。

应该说,在华北地区加入我军后坚持敌后作战的原东北军将领被认为是赶赴东北接收日军投降的最好的人选。

可是,就地理位置来说,当时驻扎在河北北部与辽宁西部的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才是距离东北最近的一支武装力量,但是这个根据地是敌后根据地里面较为薄弱的地区,满打满算也只有1.3万部队。

然而,正是这支部队成为最早抢占东北的核心力量,时任十六军分区的司令员曾克林率领只有1500多人的部队,从辽西走廊进入辽宁,成为抢占东北的「先头部队」。

不过其中有一个小插曲,曾克林进入东北的时候,竟然「违背」中央的命令!

原来在曾克林部出发之后,中共下达指令让各路赶赴东北的军队,不能大张旗鼓,不能打出正规军的番号,不能进入大城市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进入东北要低调。但是曾克林部只有一部电台,由于信号较弱,在开入关外后就已经与中央失去联系,一直采取高调的方式大摇大摆的行军,直接向沈阳进发。

这种「高调」的方式也给曾克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曾克林部抵达山海关附近的时候,只有几只手枪的侦查部队就收编了四百多名伪军。并且与苏联红军相遇,对于这支突如其来的军队,苏联红军也感觉困惑,不过当曾克林部亮出镰刀斧头的肩章时,与苏联红军迅速打成一片。

当时苏联红军想要受降山海关,但是在山海关的日军却负隅顽抗,拒不投降,于是苏联红军与曾克林部配合作战,一举拿下山海关。这是中苏历史上第一次会师,也是第一次携手作战,顺利取得了成功。

9月5日,曾克林已经浩浩荡荡的开入沈阳,这时的曾克林已经鸟枪换炮,由根据地时期骑的毛驴「鸟枪换炮」变成了东洋高头大马。

曾克林部由于一路以来的缴获,也获得了大量先进的装备,当部队到达沈阳的时候,引发沈阳全城百姓的轰动,这还是沈阳百姓第一次见到正规的八路军,也是他们看到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支中国军队,自然倍感亲切,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由于考虑到【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当时驻守沈阳的苏军卡夫通少将不让曾克林部进入沈阳,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刁难,但是看到沈阳人民的热情,卡夫通少将担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允许曾克林部进入沈阳,但是建议他不要以八路军正规军的番号进行活动。

尽管过程当中有一些波折,不管怎么说,曾克林还是第一个赶到东北大城市的中共高级军官,随即迅速组建了沈阳卫戍部队,开始大规模的收缴敌军武器,短短几天,曾克林的部队就已经发展到两万人。

在冀热辽艰苦抗战多年的曾克林一直面对的都是最强悍的日伪军,处境从来都很艰难,只有上万人的冀热辽根据地在中共的根据地里面也是边缘化的部队。

但是历史却给了冀热辽军区一个绝佳的机会,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优势最先开入东北,开入沈阳的曾克林一下变成了「土财主」,更没有想到会成为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性人物。

9月14日上午,延安方面没有得到任何通报的情况下,一架苏联飞机停在了延安的简易机场,几天前还在东北「呼风唤雨」的曾克林神奇般的出现在了延安,并且带来了「苏联代表」。

当时中共对苏联的态度十分模糊,不知道苏联到底是要继续与国民党暧昧,还是选择支持中共。此时「苏联代表」来到延安,自然引起了极大的重视,朱德总司令亲自接待了这位「苏联代表」。

实际上,曾克林话说的有点大了,这个「苏联代表」并不能完全代表苏联,只是当时驻东北苏联红军的最高司令官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的代表贝鲁罗索上校和翻译谢德明中校。

贝鲁罗索当即对前来迎接的朱德总司令表示自己军阶不高,此行只是来传达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的声明。重申苏联红军未撤出东北之前,无论是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都不能进入东北,已经进入东北的八路军部队,请求中共下达撤退命令。

实际上,苏联不止派了到延安的飞机,也派了到重庆的飞机,向蒋介石政府传达了同一指令。

应该说,对于苏联人的这番谈话,朱德总司令是有着比较失望的情绪的,当然,中共高层还是希望能够从曾克林那里得到关于东北的真实情况,以便早做打算。

根据曾克林的汇报,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下达通报,也可以看出一二。

通报称:

我冀东军区十六分区司令曾克林奉令率一千五百人于日寇投降后,向东北前进,曾配合红军打下山海关、兴城、绥中锦州、北镇等城,于九月六日进入沈阳城,并被红军委曾为沈阳卫戍司令,昨日随红军代表由沈阳飞抵延安。

按照曾克林的报告,总共总结出大概一下几点内容:

第一条是,曾克林部已经发展到两万余人,全为新式装备,从山海关到沈阳各城均有曾克林的部队;

第二条是,曾经被东北军俘虏在东北当劳工的一二万八路军,已被组织成游击队开入长春;

第三条是,在沈阳及各地堆积的各种武器和物资特别多,没有人看管,曾克林部已经占据了沈阳主要兵工厂及仓库,据说枪支数十万支、大炮数前门及其他军用物资无数;

第四条是,在东北扩军极为容易,只要号召就有大量人前来参军,还有大批伪组织等待改编。

这几点主要给中共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先头部队曾克林部成了土财主,现在中央应该赶快派军队开入东北,大肆进行扩充,枪和人要多少有多少。

最后,又重申了到东北需要注意的几点内容,比如不能进入城市,不能打着正规军的番号,但是可以在大城市外围进行活动等等。

可以说,曾克林给中央带来一针强心剂,使得中央更加下达了一个重要的决策,那就是放弃南方所有根据地,全力抢占东北,最后下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思想。

当时中共抽调两万干部与十万军队赶赴东北,但是一个稍微有点尴尬的事情发生了,中共认为曾克林部在东北已经把控了相当多的军事武器,于是让赶赴东北的军队可以不用携带武器,到东北去拿更先进的武器。

事实上,曾克林在之前这半个月的确获得了大量的装备,但是曾克林进驻沈阳的时间并不长,接收的武器也有限,只不过以前没有见过这么多装备,过分高估了可以接收的装备,远远没有达到曾克林所说的「遍地的武器」的情况。

等到中共东北局组建完成后,再加上局势变化,苏联未能将全部武器移交给中共,导致开赴东北的军队带着过高的期望,空着手来的,却没有必要的武器。

彭真在抵达沈阳后就曾致电延安说:「我看守的军械库里只有75山炮11门,迫击炮70门和子弹500万发。」

很多人将牢骚发到曾克林的身上,认为是曾克林虚报了情报,才导致大家没有准备,陷入这种尴尬的局面。事实上,曾克林虽然夸大了事实,但是只要军队开入东北,就已经取得了先机,从大方向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后来苏军受到美军协助国民党军登陆东北的刺激,直接大规模将关东军的武器移交给开入东北的八路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燃眉之急。

只不过有一件事让中共高层对曾克林十分不满,因为后来进入东北的一部分八路军实在缺乏武器,林彪就让曾克林部让出一部分武器弹药,但是却遭到曾克林的拒绝,此举甚至导致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战场初期频频陷入被动的情况。

有人甚至将四平战役的失利也归咎到曾克林的身上,到后期,林彪担任东北党政军一把手的时候,就有曾克林受的了,在解放战争期间,曾克林的职务不升反降。

曾克林由于出关时抢占先机,所部超十万人,以这支军事力量为主,改编为民主联军第三纵队,曾克林自然担任纵队司令员。

但是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在出关之初,曾克林的部队基数过少,大量吸收了伪军和土匪部队,战斗力明显堪忧,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战场上频频失利,不能很好的完成预定作战计划。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彪派遣第四纵队的副司令员韩先楚来三纵辅佐曾克林。

在四保临江战役中,两个人在战役指挥上产生分歧,曾克林认为打仗应该挑软柿子捏,先攻打较弱的敌新编第22师,但是韩先楚却认为应该先啃硬骨头,先打较强的敌89师。

正常来说,曾克林是正职,韩先楚是副职,应该以曾克林为主,但是此事却闹到了林彪那里,对于韩先楚的实力,林彪是知道的,所以最终采纳了韩先楚的作战计划,结果不出所料,三纵打了大胜仗。

军委对曾克林的作战能力产生质疑,无法应对东北初期战场恶劣的作战情况,1947年秋,韩先楚升任第三纵队司令员,而曾克林先是改任辽南军区司令员,后又调任第七纵队担任副司令员,给邓华打下手。

这就是明显的降职了,但是在东北野战军那里,只看能力,不看成绩,不管你立过多大的功,只要你能力不行,就得靠边站。

等到邓华升任第十五兵团司令员的时候,却并没有提拔曾克林为纵队司令,反而是把参谋长方强提拔为第七纵队的司令员。在后来第七纵队改编为第四十四军时,曾克林也只担任了副军长。

考虑到曾克林的尴尬身份,林彪决定让其担任坦克师师长,后来就让曾克林去学飞行,学了两年后当了空八师的师长,同样保留了副军级待遇。虽然表面降职了,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机械化部队级别小一点,指挥的人更少,但是在战场上却十分重要。

在军职上的反映就是,从1946年到1955年没有任何升迁,反而被调离一线战场,没有受到重用。

1955年开国第一次授衔时,按照曾克林当时的职务只能授予一个少将军衔。

当然,这也并不是完全怪林彪,主要还是曾克林能力不行,虽然曾克林很早就参加了红军,但是在红军时期最高级别为团参谋长,在解放战争初期也只是军分区司令,表面上是师长级别,实际上所部人数连一个完整旅的编制可能都没有。

因为先进入东北的优势条件,将军队发展到十多万人,但是打起架来就发现并不擅长大兵团作战,林彪的眼里容不得沙子,因此对其进行边缘化处理。

到底是曾克林打仗不行,还是林彪有意打压曾克林,亦或者曾克林的「夸张」情报给初入东北的解放军带来极大的麻烦。

对于这些质疑,曾克林却表示并不在乎,也从来没有抱怨过党的安排,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能成为一位将军,已经很满足了,要感谢党的培养,非常光荣。

2007年,曾克林将军走完了自己94岁的豁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