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91年,张学良质问「你咋跑去周恩来那了」?老部下吕正操解答高明

2024-01-22历史

91年,张学良质问「你咋跑去周恩来那了」?老部下吕正操解答高明

1991年5月的某一天,美国曼哈顿地区阳光明媚,一位老迈却仍焕发精神的绅士身着一套整洁的西装,拄着拐杖站在公寓大门前。他的眼神投向远方,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突然间,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过拐角,停在老绅士面前。车门打开,另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在他人的搀扶下缓缓走出车门,同样拄着拐杖。老绅士看到下车的人,整个人仿佛被电击一般,激动地三步并两步快速迈向前,两人的手迅速握在一起,激动之情无法言喻。

尽管时光已将他们带入暮年,但这两位老绅士的身份却不可小觑。其中一位是我国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而另一位则是我国近代史上名噪一时的「少帅」张学良。两人跨越半个多世纪,却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曼哈顿相遇,仍然保持着彼此间的熟稔情谊。

吕正操将军为何会来到美国?他与张学良究竟有何渊源?这趟美国之行对这两位老将而言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半个世纪的别离1990年,蒋经国去世两年后,台湾政局发生了巨变。曾被软禁的国民党元老们重新获得自由,其中就包括西安事变中扣押蒋介石的东北军首领张学良。

张学良解除软禁后,第一时间携家带口前往美国,计划在那里度过晚年。他选择离开台湾,一是因为那里已成为他心灵的伤痛之地,再无留连的理由;二是因为他的前妻于凤至和女儿张闾瑛已在美国,对于年事已高的张学良而言,家人的陪伴才是他心灵的栖息之所。

尽管在软禁时期,张学良经历了蒋家的残酷折磨,但多年过去,他对蒋家并没有仇恨之情。现在的他对政治已无兴趣,唯有家人的温馨与亲情成为他宁静晚年的依托。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张学良一抵达美国便成为众多记者关注的焦点。在接受采访时,张学良并没有表达对蒋介石和国民党的怨言,反而全篇表达了对仍在人间、昔日的老朋友和部属的思念之情。

当这则采访的消息传达到我党中央时,领导层得知了这一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张学良曾与杨虎城合谋西安事变,这从客观上促使我党与国民党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抗日战线,对于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为此,我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张学良的言辞做出了回应,并明确表示,如果张学良有意回到大陆探望,将随时欢迎。对于这份善意表达,张学良表示感激,然而在是否回到大陆探望的问题上,他通过记者传达了否定的态度。同时,张学良指出,他不愿回到大陆的原因并非对共产党有意见,而是由于他的身份敏感,可能会在两岸之间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张学良的表态,我国政府也表示了理解。为了表达对他在历史中贡献的认可,并在处理此事上保持低调,最终我党决定派遣一位代表赴美看望张学良。而这位特派代表正是吕正操将军。

吕正操将军是中国的开国上将,曾担任铁道部副部长和总参谋部军事交通副部长。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吕正操曾是东北军的成员,担任过张学良的副官和秘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张学良和吕正操在东北军中形影不离,私交甚笃。

刚刚抵达美国并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学良曾表示,在中国大陆还有两个他难以割舍的人,一个是万毅,另一个便是吕正操。这两位曾是张学良的亲密副手,他们的关系也一直十分密切。

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并多次被转移至不同地点,导致他几乎无法与外界交流。

这段困境让张学良深感绝望,他认为再也没有机会与亲人和东北军的战友见面。然而,半个世纪后的某一天,他竟然在美国曼哈顿与吕正操重逢。

吕正操的汽车缓缓停在张学良面前,两位老者内心都涌起了激动的情感,甚至双手微微颤抖。

一下车,吕正操紧紧握住张学良递过来的手。时光荏苒,曾经的英俊少年如今都成了白发苍苍的长者。

张学良高兴地牵着吕正操,一同走向他的住所。两人相互搀扶着,交谈笑语不断,仿佛时光倒流回了他们在东北一同经历的岁月。尽管时光已过去很久,但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却未被岁月冲淡。

回到家中,张学良殷勤地请吕正操坐下。张学良的妻子赵一荻女士端来两杯热茶,笑着对吕正操说:「听说你要来,昨晚我老伴激动得一宿没睡,今天一早就在外面等着你呢。」

吕正操接过茶杯,张学良也感慨地说:「是啊,正操,想想我们初别已经过去了54年,没想到我们居然还能再次相聚。」

吕正操微微点头,说:「是的,我们都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但这也算是最好的结果了,不是吗?」说完,他示意随行人员取出几个包裹,继续说:「我这次来,既是代表个人,更是党中央的代表,这些礼物是我党送给你的心意。」

张学良和赵一荻接过包裹,高兴地欲拆开。包裹里并没有珍贵的物品,但其中蕴含着深情,包括张学良最喜欢的京剧录音、著名画家袁熙坤为他绘制的年轻时肖像、一幅祝贺他九十岁生日的书法作品,以及一罐碧螺春茶叶。

离开祖国的人越远,就越喜欢品茶,因为茶的香味能唤起他们对故土的记忆。张学良抱着茶叶罐,感慨地说:「贵党真是用心良苦。」

礼物拆尽后,张学良便与吕正操畅谈往事。他描述了被蒋介石软禁后的诸多不堪经历,吕正操认真聆听,但在看到张学良谈及这些痛苦时,也察觉到一丝释然。吕正操说:「你能这样坦然面对,想必已经释怀了吧?这样很好。」

张学良点头:「是的,被蒋介石‘锁’起来反而给了我思考的时间。回想过去,我曾做过不少荒唐事,辜负了很多人,但最后一件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对国家有益,所以我并不怨恨蒋介石。」

吕正操点点头:「您是一位英雄。」

两人坐在沙发上,畅谈数小时。感觉到肚子有些饿,张学良便邀请吕正操一同去公寓楼下的一家中餐馆共进午餐。张学良笑道:「这家餐馆的厨师是东北人,烹饪的东北菜一绝,我常常光顾。」

吕正操笑着说:「既然你喜欢东北的味道,何不抽空回去看一看呢?东北如今变化很大,你的归来定会受到热烈欢迎。」

张学良点点头,但并未深入讨论这个话题。在闲聊中,美味的菜肴上桌。吕正操夹起一片锅包肉送入口中,仔细品味,张学良则笑眯眯地看着他。吕正操说:「不错,确实正宗,难怪你经常在这里用餐。」

在见到吕正操喜欢的时候,张学良推荐了几道他平时喜欢的菜品,表达了对老乡吕正操的热情。然而,赵一荻总是嫌这些菜太油腻,不让吕正操多吃。吃过半饱后,张学良好奇地问起:「当初西安一别后,你是怎么跑到周恩来那边去的呢?」

吕正操出生在奉天省海城,是张学良的老乡。他在18岁时加入了东北军,受到张学良的高度重视,建立起多年的信任关系。

张学良一直心中有个疑问,究竟是吕正操在西安事变后加入了共产党,还是他早就是共产党员,然后才加入东北军呢?

吕正操对张学良的这个疑问毫不隐瞒,坦然地回答:「当时,您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我曾力劝您不要这么做,因为南京是他的大本营,您的安危难以保证。」

「虽然您坚信蒋介石是您的结拜大哥,不相信他会对您怎样,但结果呢?蒋介石扣留了您,东北军群龙无首,被何应钦、胡宗南等人肆意瓜分。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加入了共产党。」

吕正操娓娓道来,让张学良逐渐了解了54年前,在他被蒋介石囚禁后的那段历史。

这段历史揭示了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为了感谢蒋介石的和谈态度,张学良决定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尽管他扣留蒋介石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一举动也是向蒋介石赔罪的表达。在张学良看来,合作抗日的局势已经确立,他的东北军是抗日的关键力量,他相信蒋介石不会对自己出手。

然而,让张学良感到意外的是,蒋介石并非只是对他心存怨恨,对共产党的合作也毫不真诚。一抵达南京,张学良即刻丧失了个人自由。

尽管蒋介石严密封锁了消息,扣押张学良的情况还是不胫而走。这一消息在东北军内部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主张起义,迫使蒋介石释放张学良。然而,问题在于,国共和解刚刚取得进展,东北军是否应该因救援张学良而冒破坏和平的风险?

显然,这一建议遭到了否定。国内正努力达成共识,不能因此而使努力功亏一篑。然而,由于蒋介石对媒体的掌控,东北军缺乏直接证据证明蒋介石扣押张学良,因此无法通过舆论来救援他。

蒋介石行动迅速,趁机拉拢了一批东北军将领,在军内制造分裂。失去了主要支持后,这些东北军的将领又何能抵挡蒋介石的势力?

对于蒋介石手段的不满,又不愿卷入东北军内部的权力争夺,吕正操最终决定率领自己的部队脱离东北军,加入中国共产党。

吕正操对张学良说:「东北已经沦陷,东北军又被蒋介石操控,总有人需要抗日,总有人会为夺回东北而战。只有共产党坚定地抗击日寇,我选择加入他们。」

吕正操的回答巧妙地从国家大义出发,说明了自己「改换门庭」的原因。张学良默默地听着,片刻后轻声说:「当初放弃东北,父老乡亲一直责骂我。梦中我常渴望上战场消灭鬼子,你算是替我实现了这个心愿,做得好。」

幸运的是,吕正操和万毅等东北军人一直活跃在战场上,英勇奋战,坚定地向国人传递着东北军的顽强抗战精神。张学良对于他们站在哪一方并不太在意,无论是在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只要是为国人而战的东北军人,都是他心目中英勇的战士。

在交谈了很长时间后,桌上的热腾腾的饭菜逐渐变凉。然而,张学良和吕正操两位老者心中的信念却一直保持炽热。吕正操分享了自己在战场上杀敌的经历,张学良听得津津有味,不禁拍桌子鼓励,举起酒杯向吕正操表示敬意。

「其实,不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不论是东北军还是八路军,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为人民而战的武装,不是吗?」最后,吕正操对张学良说道。

「是的,必之(吕正操字必之),我一直对共产党心怀敬意的原因是,你们始终站在我们中华儿女这一边,不会为个人或党派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虽然我现在不能回大陆,但将来若有需要,贵党尽管提出,我必将遵命!」张学良坚定地表示。

尽管山海阻隔,岁月流转,如今已是九旬高龄,但曾经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心中仍然激荡着滚烫的爱国之情,时光未能淡化。

自从西安告别后,张学良与吕正操虽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最终都走上了为中华儿女谋统一、谋富强的道路。这或许正是军人之间最理想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