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慈禧是他奶奶,光绪是他大伯,溥仪是他哥,他低调改姓后活到97岁

2024-05-19历史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一家的生活从天堂掉了下来,见识过皇家的富贵荣华,最后却被赶出紫禁城,成为一个普通人。

这个落差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受的,但是溥任却完美适应了自己的角色转变。

作为皇族子弟,他的哥哥是溥仪,他的大伯是光绪皇帝,就连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都是他的姨奶奶。

甚至有传言说,若是清朝没有灭亡,下一代皇帝极有可能是他。这位特别低调的「末代皇弟」就是溥任。

他原名爱新觉罗·溥任,后改名金友之。他的人生经历了什么重大变革呢?为什么会从皇族子弟变成小学老师呢?

皇家贵族出身,迫于命运奔走

1918年9月21日,溥任出生在北京什刹海北岸的醇亲王府。如果投胎是门考试,溥任一定是得了满分。

他的爷爷是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的第7个儿子,正统皇子出身。他的奶奶是慈禧太后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和慈禧关系很亲密。

溥任的父亲载沣出生时,自家这一支已经是站在了权力的顶峰,地位特别显赫。载沣的哥哥载湉成了光绪帝,载沣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一家人都是正宗的皇亲国戚。

后来载沣的长子溥仪变成了宣统皇帝,载沣借着儿子的光,成为了风光无限的摄政王。

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想必溥任也能继承父亲载沣的爵位。如果大哥溥仪没有生下儿子的话,那么溥任的儿子也有可能做皇帝。

看起来溥任的人生一片大好,风光无限。可谁知道命运的齿轮早就已经悄悄转动,历史的滔天巨浪正在席卷封建王朝。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载沣还在感慨自己和儿子终于能掌握大权了。可没想到高喊「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来得这么快,清王朝被各路起义军推翻。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他不想退位的,可是现实的情况让他不得不下台。

溥仪下台之后,因为中华民国政府给的「优待条件」,他还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里面,保留「皇帝」的尊号。

溥任和父亲载沣的生活没有太大变化,依然保持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载沣主动辞掉了摄政王一位,专心回家督促孩子读书,远离政治的喧嚣,专注过好自己的生活。孙中山来京开会时,还专门拜访了载沣,夸赞他「知时达务」。

或许这么多年和慈禧太后斗智斗勇,载沣早就累了。15岁时经历戊戌政变,亲眼看见哥哥光绪帝被架空。16岁看着慈禧太后立大阿哥,又看着大阿哥被废掉。

站在权利的顶峰,载沣一直是孤立无援,战战兢兢的。别人眼里看这载沣是风光无限摄政王,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对醇亲王府一派多有猜忌。

甚至就连谗言说府里长了两颗大白果树,一颗下面埋着一代醇亲王奕譞,代表着「王」字,另外一颗代表「白」字。两个字加起来就是「皇」,寓意着醇亲王府还要出皇帝。慈禧听见之后,立马找人把树砍了。

可见在权力漩涡中央,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受到监视。溥任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大,受到父亲思想的熏陶,不想卷入政治斗争当中,低调行事反而能保命。

后来不少心机之人都来找过载沣,希望说服他加入「清朝复辟」的行动当中,但是载沣都拒绝了,安安分分呆在家里教育孩子。他清楚知道清朝是不可能复辟的,历史的洪浪已经把他们都淘汰了。

甚至就连他的儿子溥仪劝他,都没有半点动摇。载沣和溥任冷眼看着,康有为、张勋拥护溥仪复辟,最后兵败如山。他们都想劝说溥仪放弃「皇帝梦」,但是做过龙椅的人怎么会甘心呢?

于是溥仪借着回醇亲王府探亲的机会,又偷偷迁入日本驻北京公使馆,与日本人密谋「复辟」一事。溥仪私底下和康有为还有联系,勾结张作霖、张宗昌等军阀,希望重新拿回权力。

这一切都与弟弟溥任没有任何关系,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在醇亲王府内的私学学习四书五经、诗词书画。父亲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溥任学习了不少知识。这是一家人最惬意的几年时光,不谈政治,只谈诗书。

好景不长,1924年由于军阀混战,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他们一家人的好日子到头了。没有俸禄收入,他们只能靠变卖府中珍宝生活,一晃过去几年,能卖的都卖了。

出走天津,开办小学

载沣眼看北京的形式越来越复杂,一家人的生活常常被打扰。社会治安混乱,自身安全难以保证。为了躲避混战,载沣带着一家人来到天津暂住。

手上的钱财不多了,借住在溥仪的房子里。此时哥哥溥仪也搬到了天津,溥任每个月都会去看望他。这段经历让年幼的溥任更加相信,想要在 乱世之中想要保命,必须得低调小心。

溥仪住在静园时,门外有人送来两个果篮,掀开底下一看竟有2颗炸弹。溥任在哥哥溥仪家里暂住的时候,半夜听见枪声,吓得面色苍白。哥哥溥仪却已经连夜乘船去沈阳,留下溥任和父亲两个人面面相觑,第二天马上回到自己家里。

哥哥溥仪的生活并不好过,生活在危险之中,满脑子都是「清朝复辟」 的想法。甚至不惜成为日军的「傀儡皇帝」,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帝国」。溥任并不认可哥哥的选择,一家人安分留在天津生活。

在天津生活了10年,溥任一家真的是把能卖的都卖了,生活条件和普通人家相差无几。后来天津发生洪灾,物价上涨,一家人又搬回到北京的醇亲王府居住。

载沣一共生育了11个子女,子女又结婚生子。家族人口庞大,每天都是一笔不菲的花销。皇亲贵族的光环已经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了,每个人都为了生活都要努力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日寇终于被打败了。压在百姓身上的大石头,终于解开了。但是真正的和平尚未到来。

国民党撕破协议,发起全面进攻。此时北京也不安宁,国民党抢占房屋,闹得人心惶惶。而溥任他们所住的醇亲王府占地面积大,空房间多,很容易招来国民党的关注。

听说学校的房子不会被占用,为了保全自家房屋,溥任和父亲商量着,在家里办个小学。父亲载沣当董事长,他当校长,老师就由弟弟妹妹们担任。父亲很注重子女的学习,所以他们都具备当老师的学识。

载沣提议小学的名字,可以参照后海后边的净业湖、净业寺,取名「净业小学」。可是溥任觉得不妥,净业有清净之意,不适合用在学校,所以取了谐音「竞业小学」。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告诫学生积极向上,全家人都一致认可。名字取好了,筹办小学的事宜紧锣密鼓开始了。

学校地点就定在醇亲王府后院空房间,和住人的院落隔开了。桌椅课桌这些物件,还是载沣变卖了珍宝换取钱财,才购置回来的。

竞业小学从1947年正式开学,愿意送过来上学的家长寥寥无几。第一届学生只有60多人,分成两个班上课。后来学校名声传出去了,第二年也收了200学生,分成一年级到五年级教学,学校才开始像个样子。

虽然溥任从小接受的都是四书五经的儒家教育,但是他并不死板,灵活变通。吸收西式教育的长处,开设图书馆、音乐教室,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竞业小学从无到有,一点点扩大规模,这与溥任的努力是分不开关系的。学校里面的草都是他一点点除干净的,从教案编写和教材制定,他都亲力亲为。

付出了辛苦和汗水,也收获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溥任对教书育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正如溥任自己所说:

「这所小学的建立,不仅保留了王府,就我一生来说也是重要的,而立之年使自己对社会能尽一点义务,为解放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奠定基础。」

变卖王府,捐献小学

解放之后,溥任一家人都担心王府会不会被强制收走。

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安抚了他们的心,由于载沣和家人安分守己,没有参加敌伪活动,所以醇亲王府不会被全部没收,还是载沣的个人财产。

但是因为政府急需一批办公场所,所以希望载沣能够将私人住宅售卖给政府。国家会出钱收购,拿到补偿款之后,他们也能按照国家规定的市价重新购买住房。

载沣和子女商量之后,一致决定把醇亲王府卖给政府。王府房间多,一家人也住不满,加上子女大多都有自己的小家,也希望能够有个自己的房子。

拿到赔偿款之后,载沣把钱财平均分给自己的子女,也算是分家了。一个大家族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树大分支,还是得分家才好。

溥任买了蓑衣胡同的四合院,带着父亲搬过去。原本在王府后院教学的竞业小学,也被他搬到了家庙里教学。

从醇亲王府搬出去之后,需要重新登记户籍信息。爱新觉罗是清朝国姓,可如今清朝已亡,爱新觉罗姓氏应该改掉。溥任也给自己改了个名字,金友之。

此后,世上再无爱新觉罗·溥任,只有普通的人民教师金友之,往日皇族的荣光已经消失了,醇亲王府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今后只有脚踏实地生活,养活一家老小。

附近街坊邻居,以及原本老北京的人,都会亲切称呼溥任为「任四爷」。虽然平时溥任不太于邻居交流,性格内向,但是相处这么多年,邻居都知道他是个厚道老实人。

后来受到公私合营改革的影响,他主动把竞业小学捐给了国家,自己跑到公办小学当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这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1988年才退休,低调到尘土里。

如果不是以前认识他的人,都不知道这位老态龙钟的老人,竟然是「末代皇弟」溥任。

靠着每个月56块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小。生活简单朴素,四合院年久失修,连个独立的厕所都没有,溥任都没有丝毫嫌弃。

溥任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金瑜庭因病去世,才续娶了第二任妻子。养育5个孩子,夫妻俩颇费苦心,幸好孩子们都很争气。3个孩子当了教师,1个成了职员,1个当了工人。

按照溥任的话来说,都是老实本分为国家做贡献。他从不骄养子女,总是教导子女要多劳作。就像他挂在嘴边的话:

「在新社会,甭管是谁,都要自食其力,我们一家人从来不靠吃‘祖宗饭'。」

子女们成家立业,繁衍后代,溥任儿孙就有13个,家族不断扩大,繁衍生息,开花结果。

生活节俭,慈善大方,醉心研究

溥任给同事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节俭,不论是到教育局开会,还是拜访朋友,都是开着自己那辆破旧的自行车。

家里都没有装修,连个会客的客厅都没有,同事朋友来家里,溥任带她们到卧房兼书房招待。

溥任让很多人都以为他真的是家徒四壁了,但是他却拿出许多珍贵的文物珍宝,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等机关单位。

这些文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和父亲的珍藏,现在的价值都已经达上百万、上亿元了。

很多都是承载着溥任童年记忆的文物,哥哥溥仪的书法作品,清朝内务府给他们皇室成员画的西洋画像……这些东西溥任都没有留下,捐献给国家,捐献给人民。

就算是动荡年代被抄家,家里一穷二白的时候,他都没有拿出来换钱。但是却能慷慨大方捐献给国家,可见溥任早就已经放下了,安贫乐道。

溥任在父亲的教导下,尤其精通书画。多年来他创作的书画作品,都陆陆续续卖出去了。所得的义卖款项,都被他全部捐出去了,投身于国家公益事业中。

1990年溥任举办「爱新觉罗书画展」,所得的书画义卖款150万元捐「亚运会工程」;1991年义卖书画款10000元,捐献给少数民族小学,助力乡村教育;1994年跑到日本名古屋义卖获得50万日元,捐献给「希望工程」;1996年跑到韩国拍卖书画获得20000元,捐给少数民族小学当「希望工程基金」……

这么多年来,溥任捐献的款项不计其数,只要有需要,他都会竭尽所能捐献钱财。钱财对他来说真的是身外之物,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才是钱的价值。

除了书画以外,溥任特别喜欢研究历史。卧室里面占地最大的是几个书柜,里面满满当当都是史书。他痴迷研究晚清历史,这方面他可是绝对的专家。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最有发言权。

他指出了很多关于晚清历史研究的谬误,比如对于醇亲王府的历史,二哥溥杰的资料。为了指正其中的错漏,他专门找到二哥溥杰求证,让二哥哭笑不得,弟弟那股顽固执着的劲也算是有地方用了。

正是因为这一份认真,让溥任在历史研究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青年人不能不读史,不读史不知道历史兴衰,不懂历史流转。以为一朝天子,一朝平民,这是历史弄人,殊不知因果早就埋下。

2015年4月10日,溥任因病去世。

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代言人,晚清王朝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他的离开让那段历史,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这位从小钟鸣鼎食出身的「皇家贵族」,没成想变成一位节俭淳朴的人民教师。这一生看似非常平凡,但已经活出了最大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