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三藩之乱:吴三桂到底输在哪里?其实输在了打开山海关的那一瞬间

2024-04-28历史

吴三桂的身世与起家

说起吴三桂的身世来,可谓是一段佳话。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家,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智慧。那会儿,明朝正值晚期,战火纷飞,吴三桂虽然家境贫寒,却也立下了从军报国的志向。

起初,吴三桂只是一介小卒,在军营里操练枪炮。可是他学有所成,勤奋好学,很快就小有名气。当时的明军统帅们都对这个出身卑微却颇有才干的小伙子另眼相看。果不其然,吴三桂凭借过人的武艺和谋略,一步步升迁,最终成为明朝的一员猛将。

在明朝最后的几年里,吴三桂屡立战功,可谓是鲜有人能及。他不仅多次率领军队击退外族入侵,更是在流民起义中立下赫赫战绩。当年的南明永历帝对吴三桂赞赏有加,将他封为"平西王",赐予极高的爵位。

然而,好景不长,明朝很快就在内忧外患的重压下走向了覆亡的命运。永历帝被迫东窜,最终在广西桂林一带与吴三桂的军队会师。可谁也没想到,在那一刻,吴三桂竟然亲手将永历帝杀害,结束了明朝最后的皇统。

当时的情形究竟如何,历史上有诸多猜测。有人说吴三桂是受了满清的蛊惑,有人说他是为了自保。不过从吴三桂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很可能是打着一个更大的主意。

随着明朝的灭亡,满清王朝开始了在中原的统治。作为明朝的重臣,吴三桂本可以选择抗争到底,但他却出人意料地投靠了新朝。满清王朝对他赏识有加,不仅没有加诸惩罚,反而继续让他镇守云南一带,并赐予极高的爵位。

就这样,吴三桂成为了满清王朝的重臣,一时风光无限。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几年后,这位曾经的明朝功臣竟会率领军队对抗新朝,掀起了一场动荡中原的大战役。

三藩之乱的爆发过程

说起三藩之乱的爆发,可谓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当年康熙年方小,朝政尚在摸索之中。作为一代新君,他对于如何处理三藩这个烫手山芋可谓是一筹莫展。

起初,康熙倒也没有将三藩视为大患。毕竟,吴三桂、尚可喜这两位明朝遗老已是年过花甲,来日无多。他们的子嗣更是纨绔子弟,根本无力掌控云贵、广东这等藩镇。只要稍加等待,等他们自然老去,三藩之乱就会自行了结。

谁知,康熙这位年轻皇帝却做出了一个决定,竟将燃起了战火的导火索。1673年,尚可喜上奏请求归休,由其子尚之信继任广东藩镇。康熙当机立断,一纸诏书,撤销了尚可喜的藩镇,令其藩兵一律回籍。

这一决定无疑让吴三桂和耿精忠心中惴惴不安。他们很快也一并上奏请求撤藩,显然是在试探康熙的态度。然而,康熙并未留有余地,当即下令撤销了吴三桂和耿精忠的藩镇。

这一决定无疑是草率之举。当时朝野上下,大多数人都反对如此做法,认为应当分化处理三藩,而非一味撤藩。可惜,年轻气盛的康熙并未听从谏言,一意孤行,最终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

吴三桂得知诏书,当即"愕然气阻"。作为一员明朝功臣,他岂能就此束手就擒?况且,他多年来在云贵一带的经营,已使得自己的实力不容小觑。与之相比,清朝的武力却在日渐衰微。

于是,吴三桂毅然决然,联合尚可喜和耿精忠,发动了震惊中原的三藩之乱。一时间,战火燃遍了江南。

起初,吴军所向披靡,节节胜利。康熙方面的八旗军在吴军面前更是不堪一击,狼狈不堪。比如在陕西,王辅臣的两千余人就击溃了莫洛率领的绿营大军;再比如在江西,高得捷的四千人竟然击溃了简亲王喇布率领的两万八旗军。

可以说,当时的八旗军已经名存实亡,丧失了昔日的战斗力。相比之下,吴军的气焰却是节节高涨。1678年的永兴之战,更是八旗军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一次败绩,伤亡超过万人。

就在这时,吴三桂却突然止步不前,放弃了直捣北京的良机。有人说他是想效仿明代的沐英,永镇云贵;也有人说他是打着复明的旗号,却并无夺取天下的雄心。不过,从吴三桂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很可能是打着一个更大的主意。

吴三桂的致命失误

说起吴三桂的失误,可谓是一段令人扼腕的故事。当年,他的军队已攻至襄阳城下,离北京只有一步之遥。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吴三桂却突然止步不前,放弃了直捣黄龙的良机。从此,他的大好局面就一去不复返了。

按理说,吴三桂当时应该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直捣北京。毕竟,他的军队所向披靡,节节胜利,八旗军在他面前更是不堪一击。比如在陕西,王辅臣的两千余人就击溃了莫洛率领的绿营大军;再比如在江西,高得捷的四千人竟然击溃了简亲王喇布率领的两万八旗军。

1

可谓是一路凯歌,势如破竹。就连1678年的永兴之战,更是八旗军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一次败绩,伤亡超过万人。

1

当时的八旗军已经名存实亡,丧失了昔日的战斗力。相比之下,吴军的气焰却是节节高涨。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却突然止步不前,放弃了直捣北京的良机。有人说他是想效仿明代的沐英,永镇云贵;也有人说他是打着复明的旗号,却并无夺取天下的雄心。

不过从吴三桂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很可能是打着一个更大的主意。

事实上,吴三桂起兵之初,依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他这样做仅仅不过是给自己弄一块遮羞布而已。在实际作为中,他并没有把"复明"当回事,而且由于他自恃武力强大,也没有积极地联络、召集普天下反清力量团结到自己周围。

他的真实意图,很可能是要建立属于吴家的新王朝。果不其然,到了1678年,吴三桂干脆自己称帝,国号大周,在临死前过了一把皇帝瘾。

这一做法无疑是彻底与明室决裂,也失去了天下英雄好汉的拥戴。

从此以后,吴三桂的大好局面就一去不复返了。他的部下开始反复无常,叛变者数不胜数。比如当年在吴军节节败退,退守云南一隅之时,八旗军进军云南,依然是胆小如鼠,磨磨蹭蹭不敢前进。

可见吴军的军心已经尽失。

究其原因,吴三桂多年来采用逆淘汰的办法,把身边的正直忠义之士或杀或贬,打扫得干干净净。剩下的都是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之徒。这些人在吴三桂气势正盛时狐假虎威,但形势一旦不利,他们就会另谋他途,背弃旧主。

可以说,吴三桂的失败就注定在他打开山海关城门的那一刻。从那时起,他与明室彻底决裂,也失去了天下英雄好汉的拥戴,注定了他最终的覆亡。

清朝的艰难反攻之路

说起清朝如何反攻三藩之乱,可谓是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当年康熙方面虽然初期节节败退,但最终还是力挽狂澜,扭转了局面。不过要达到这一步,康熙和清军可谓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起初,康熙对八旗军的实力可谓是深信不疑。毕竟,八旗劲旅曾经横扫关中,一路凯歌直捣中原腹地。然而在三藩之乱中,八旗军却屡战屡败,丑态百出。比如在陕西,王辅臣的两千余人就击溃了莫洛率领的绿营大军;再比如在江西,高得捷的四千人竟然击溃了简亲王喇布率领的两万八旗军。

可以说,当时的八旗军已经名存实亡,丧失了昔日的战斗力。面对如此窘境,康熙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他从实战中发现,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反而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于是就大力提拔了张勇、孙思克、赵良栋等一批汉人将领。

与此同时,康熙也转变了战略思路。他没有继续与吴三桂的主力对垒,而是先集中力量对付三藩中实力较弱的耿精忠部队。当时耿精忠驻扎福建,原本与台湾的郑经相约,联合抗清。但郑经却临阵反水,与耿精忠因为地盘问题产生矛盾,最终双方刀兵相见。

耿精忠一下子变成腹背受敌,很快就抵挡不住清军的进攻。加之部下又发生叛变,耿精忠只好在1676年向清军投降。就这样,三藩之乱一下子就少了一藩。

而另一边广东的尚之信则始终按兵不动,没有明确地起兵造反。所以很快,三藩之乱就只剩下吴三桂孤军奋战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方面扭转了不利局面,开始展开反攻,战场集中在了湖南境内。

不过,即便如此,吴三桂的军队依然难以对付。比如在1678年的永兴之战中,清军由简亲王喇布、安亲王岳乐、将军穆占指挥,总兵力接近十万,基本都是八旗兵。但在激烈的战斗中,吴军将领胡国柱、马宝率领的军队却将清军打得节节败退,伤亡惨重。

这场战役被称为八旗军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败绩,损失了四十一位大小将官,兵力损失超过万人。可见,即便在劣势时期,吴军的战斗力依然强劲。

直到吴三桂去世后,吴军才彻底陷入溃败的境地。不过,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八旗军在进军云南的时候,依然是胆小如鼠,磨磨蹭蹭地不敢前进。

可见,与三十年前相比,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因此,在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康熙也不得不长出一口大气,连声表示要感谢祖宗庇佑,否则这一场战争谁胜谁负还真是不好说呢。

可以说,平定三藩之乱对于康熙来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也让他领教了什么叫做"兵凶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