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博物馆实用小技巧:如何欣赏一只陶鬶?

2024-01-07历史

我们经常在博物馆中见到各式各样的史前文物,陶鬶是我最喜欢的一类。它以活泼的造型,丰腴的体态,在一众简单刻板的原始社会器物中脱颖而出。

陶鬶,山东临朐西朱封遗址,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那么如何去欣赏一只陶鬶,让我们在见到它时不再简单地用「好玩」「有意思」「真好看」之类的话去形容它,而是真正的全方位立体的去欣赏它,下面总结出几个小tips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身份信息——祖籍山东

陶鬶是史前时期的 山东先民 —— 东夷 民族创造出来的特殊器型,最先产生于大汶口文化(公元前6100年-公元前4600年)的中早期,后来慢慢向四周扩散传播,东至海滨,西至山西,南到岭南,北到辽东,盛行于整个大汶口文化晚期以及整个龙山时期,流行时间长达数千年。

第二,样貌特征

陶鬶结构示意图

早在汉代时期【说文·鬲部】已有记载:陶鬶为「三足釜也,有柄可持,有喙可泻物」,喙,即指鸟嘴。由此可知陶鬶是一种具有三足、把手和似鸟嘴的流的特定的器物。

不同时期的陶鬶样貌有很大的不同,但是 流、鋬、足这三大要素是一个陶鬶必不可少的特征。

陶鬶的 材质 前期主要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慢慢产生了黑陶和灰陶的材质,慢慢也出现了一些白陶。

第三,有何用途

陶鬶的作用主要是炊具,很多出土的陶鬶底部都有火烧的痕迹。陶鬶的最大功能应该是蒸煮,但蒸煮的可能并非食物而是液体。因为它的「脖子」很长,和「肚子」的连接处很细,不方便搅拌和清洗。所以,它应该是用来煮水或者酒的。

原始先民们早已经洞察到饮用热水的好处,于是创造出了这种加工热水的器具。使用鬶来烧水,三足的设计更能集中能源,而长流更方便于将水倒出,可谓实用性极强。

大汶口文化晚期之后,陶鬶逐渐由日用之器变为礼器,鋬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用性功能减弱,更注重审美的追求。 礼器和实用器最显著的区别是对「质地」和「形状」有意识的选择。 比如以陶鬶鋬的底部位置为分割点,发现底部以上的高度与整个器身的高度比都刚好近似于 0.618。这个黄金分割的比例给人一种协调舒适的美感。

第四,美学特征

陶鬶的造型凝聚了我们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美」在原始时期是最简朴的、朴素的,所有的器型都来源于自然和生活。

「仿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

原始的陶鬶都比较酷似鸟形,流就像鸟的嘴,鋬像翅膀或者尾巴,肚子和脚也和鸟儿非常的像。这也是因为古老的东夷族又叫「鸟夷」,是以鸟为图腾信物的民族,所以这也是其他远古陶文化区域里找不到的器物类型。后来慢慢的出现了更多的仿生陶鬶,如猪型鬶,狗型鬶等等,他们不断地丰富着陶鬶的文化内涵。

后来慢慢的出现了更多的仿生陶鬶,如猪型鬶,狗型鬶等等,他们不断地丰富着陶鬶的文化内涵。

有了这四点最基本实用的小tips,我们再去参观陶鬶的时候,就不会不知所措,而是就会多去注意它的流、鋬、足等细节,再结合他的仿生形态去看看他的器物造型,最后再用山东话问候一句「今天你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