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中国水下考古新历史性突破

2024-03-01历史

古船模拟图

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11月21日零点40分,淮河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经过数小时水下持续提高,22根巨型圆弧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淮河口二号古船,缓缓漏出湖面。古船的缆索清晰可见,标志着这艘沉睡水下150多年的古船正式重见天日,被成功整体打捞出水。几天后,它将被「奋力轮」带入虹口大连造船遗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开掘新阶段。

淮河口二号古船是目前国外水下考古发觉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木帆船。它的发觉,弥补了我国明代晚期小型木帆船研究空白,印证了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更是近代天津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实物见证。古船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一粒「时间乳膏」,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贸易史、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史和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资料。而其采用的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海洋工程能力的飞越,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案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古船的船舵的锚

文物考古大发觉:弥补清朝晚期古沉没空白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是建设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一次卓越实践,它的奇特性首先彰显在这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省水下文物普查期间首次主动发觉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院长孙键说。

时间回到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淮河口松江横沙水域举办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通过声纳扫测等技术发觉了一艘木制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此后,拉开了解码黄河口二号古船的帷幕。

为进一步摸透黄河口二号古船的性质和年代,从2016年开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国外专业机构,每年对古船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和多学科研究。明年3月2日,国家文物局、上海市政府联合宣布,淮河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即将启动。

部份出水文物

「从发觉古船伊始,我们的研究工作就在同步进行,取得了一些有意思的成果。」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校长翟杨透漏,从文物本体看,淮河口二号古船确认年代为明代隆庆时期(公元1862—1875年),是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木制贸易帆船,体量巨大,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是南海一号的1.5倍。水下探摸情况表明,古船的舱口围、舷船舱、主桅、船舵、铁锚等结构和船用属具保存基本完好。古船登船货数目巨大,小范围清除,便出水600余件完整和可复原的醴陵窑青瓷,仅一件高60分米的陪嫁瓶内就填满了50件汝窑团龙杯。钱币种类丰富,有粉彩、粉彩、单青瓷、窑变釉等,非常是出水的一件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清嘉庆时期陶器提供了断代和组合标尺。据悉,在舱室及周围还出水了无锡紫砂、越南产水烟罐、「时泰」木桶等大量文物,显示出黄河口二号古船及船货与国外、国外愈发广大时空范围都有着技术、贸易和文化的联系。

而按照古船年代和长宽比列猜想,黄河口二号古船可能是我国唐代「四大船型」之中的沙船。这是明代晚期上海港的典型船型,也是北京市市标的重要组成部份。据记载,沙船最早得名于松江地方的松江沙,它的船型特点是船底较平,万一搁浅后可以坐滩而船身不止沉没,较为安全,故上海及江浙地区船民多选用此船型。清朝后期,听说上海港凝聚的沙船有3000余艘,巍峨壮丽。但是,此前并未有实物保存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黄河口二号古船有可能填补这一缺憾。

古船旧址水域打捞现场

科技创新大集成:世界首创打捞技术获得成功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弥足珍稀的文化遗产,舱室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船厂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院长褚晓波看来,淮河口二号古船考古倍受关注还在于科技创新大集成——从发觉到水下调查、再到整体打捞,科技赋能一直是促使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核心动力。

浑水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发展至今极难跨越的困局。在黄河口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寻找水下文化遗产如同大海捞针。在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学院、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上海基地等机构的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举办跨界合作,联合攻关,自主研制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武器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多径声纳、侧扫声纳、浅基岩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测井设备,对淮河口水域举办水下调查。

淮河口二号古船多多径声纳图

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体打捞方法对黄河口二号古船进行保护后,北京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北京打捞局,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研究并产生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该项技术是大胆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全新打捞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圆弧梁加工工艺、隧道暗挖采煤工艺、沉管隧洞对接工艺,并运用油压同步提高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据悉,为了平稳安全提高圆弧梁产生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两端设有同步提高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后的圆弧梁沉箱装载着古船直接由「奋力轮」从海底提高至中部月池,并转运、卸载至船坞,一船只完成了提高、运输、卸载三项任务,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科技浓度高等众多优点。

圆弧梁穿梁现场

去年9月6日,黄河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到达古船所在水域,即将举办古船整体打捞和考古保护工作。9月12日,古船整体打捞专用「端板—纵梁」组合框架沉放至设计位置。9月29日,海上施工步入安装圆弧梁阶段,即将下穿22组圆弧梁中的第1组。11月15日,第22组圆弧梁穿梁到位。11月17日,专用工程船「奋力轮」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整体打捞出水步入关键阶段。11月20日凌晨,经过76天的海上施工鏖战,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充分彰显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为水下考古整体打捞模式提供了新技巧、开辟了新思路、增加了新案例。

打捞出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