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叶挺:岁月波折,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

2024-01-01历史

任新四军军长时的叶挺。毛泽东曾对叶挺说:「你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1955年9月27日,一场隆重的授衔典礼在北京中南海举行。

首先举行的是「大将授衔典礼」,由周恩来总理在紫光阁为他们授衔。

接下来举行的是「元帅授衔典礼」,地点在怀仁堂。

下午四点左右,共和国的元帅们济济一堂,神采奕奕。

在这样一个特殊日子里,大家回忆往事,话题自然少不了「八一」南昌起义。

此时距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已经过去整整二十八年。

沧海变桑田。

作为我军历史上的开山之作,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开国元帅有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林彪等六人。

(陈毅本来要来参加南昌起义的,结果到南昌时队伍已经走了,在南下途中追上义军,故一般史料均将陈毅计算在内。

叶剑英虽然没有直接参加南昌起义,但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是重要策划者之一。

既然聊到南昌起义,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叶挺。

聂荣臻对陈毅说:「要是叶挺还在,你们新四军就会出两个元帅。」

作为「老部下」,陈毅满怀深情又略显遗憾感慨道:「叶挺要是还健在,能看到今天该多好啊!他要在,元帅的桂冠一定要给叶军长!」

1922年,孙中山、宋庆龄在广州与总统府卫队官兵合影。前排坐者右一为叶挺,左一为薛岳,左二为张发奎。

1896年9月10日,叶挺出生在广东惠州的一个客家农民家庭,排行老八。

清末民初,广东作为革命党的大本营,革命形势如火如荼。

十五岁那年,受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的影响,在惠州府立蚕业学校学习的叶挺带头剪除发辫。

这在清末可是了不得的「叛逆」,叶挺随即被学校开除。

1912年,十六岁的叶挺重新考入广州陆军小学学习。

两年后,小学毕业的叶挺北上到湖北陆军下属的预备学校攻读军事。

在这里,叶挺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

毕业那年,他以优等生的资格被保送至当时大名鼎鼎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就此走上「人生快车道」。

保定军校前身为清朝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由袁世凯创办。二十年间保定军校共毕业了11000余名学生,毕业生中取得少将以上军衔的达1700余人

民国初期的河北山东一带受北京新思潮的影响很大。

叶挺在保定军校就读的岁月(1917~1919),正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北大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思想解放运动的时期。(【 南陈北李,1921 】)

在此期间,早年便具有进步思想的叶挺仔细阅读了【新青年】等书刊,受益匪浅。

学生时代的叶挺还给【新青年】杂志写过信,喜爱之情不言而喻。

那个年代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一点也不愁就业。

军阀混战,大家都需要人才。

毕业时的叶挺收到两个offer:

一个是桂系军阀陆荣廷给的惠阳县县长;另一个是孙中山下属何子渊引荐的粤军支队副官(大致相当于副营长)。

叶挺断然拒绝了前者。

他决心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于1919年初来到福建漳州加入建国粤军报到。

同年,叶挺加入中国国民党。

值得一提的是,和叶挺同期毕业的同学还有顾祝同、上官云相、郝梦龄等人(薛岳虽是同期,不过肄业)。

而顾祝同和上官云相二人,就是二十二年后皖南事变的主要祸首。

顾祝同曾在国民政府内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国防部长等要职。抗战时期任第三战区司令,主持东南五省工作,是皖南事变的主要策划和执行者

叶挺加入孙中山的建国粤军后,开始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1920年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的黄皮径战役中,叶挺率部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

不久,年轻有为的叶挺被调任孙中山「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提起孙中山的这个「警卫团」,那是大名鼎鼎,人才辈出。

和叶挺平级的一营营长为薛岳,三营营长为张发奎;只是团长陈可钰后来的名字不如几位营长响亮。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时期的叶剑英也是孙中山嫡系部队的营长——海军陆战队营长。

1922年6月,民国史上轰动一时的「陈炯明事件」爆发,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炮轰总统府。

在这场战斗中,孙中山的警卫团立下大功。

其中叶挺率二营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护卫孙中山登上「宝壁」舰,后改乘「永丰」舰前往黄埔,同样立下救驾大功。

孙中山铁甲车队。这支部队是我党提议的用来保护孙中山铁路行车安全的部队,车队主要领导均为共产党员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经常会派遣骨干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培训学习。

东方大学规格非常高,斯大林是其名誉校长。

叶挺在1924年获得了赴该校学习的宝贵机会。

在莫斯科,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经王若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9月回国后,叶挺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不久改任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即后来的「叶挺独立团」)。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是由叶挺原先服役的部队「建国粤军」改编的。

这支部队非常出名。

像我军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的前身、「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的前身等,都是它。

叶挺到任后,举荐共产党员周士第担任团参谋长兼一营营长(后接替叶挺任团长)。

周士第1955年授上将军衔。

他的经历非常传奇,在南昌起义时便是师长,是陈毅(团指导员)和林彪(连长)的老上级。

1947年,晋冀鲁豫军区领导合影,左起为徐向前、周士第、王世英、滕代远。周士第时任十八兵团副司令

1926年春,第四军将叶挺部三十四团改编为第四军独立团。

五月,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军先遣队拔寨北上,向湖南进军讨伐吴佩孚。

北伐战争是叶挺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叶挺独立团作为「尖刀部队」数次承担先锋攻坚任务。

尤其是1926年8月底爆发的贺胜桥战斗,吴佩孚亲率机关枪和大刀队督战,对前方阵地逃回的官兵格杀勿论。

北伐军与吴佩孚激战数日不分胜负,最终是叶挺率部第一个攻入吴军阵地,为战役胜利立下首功。

同年十月,叶挺部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攻破武昌,而同在城下的北伐军第二师刘峙部却按兵不动。

后来进城时,刘峙率二师抢先入城,并被任命为武汉卫戍司令。

这个刘峙,就是后来淮海战役时国军的徐州「剿总」司令,被时人戏称曰:

「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会守不住。」

叶挺部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北伐铁军」

攻破武昌重镇后,国民政府于1927年初从广州迁到武汉办公。

由于北伐硕果累累,队伍越来越壮大,国民革命军也进行了扩编。

作为「北伐名将」的叶挺很快便由独立团团长升任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兼师长。

也就是在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走向分裂。

生死存亡之际,我党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

作为前敌总指挥,叶挺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一起领导了起义,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

南昌起义的部队主要有三支:

1、叶挺部

第二方面军下属第十一军,叶挺为副军长(起义后任军长),聂荣臻为党代表。

第十师 师长蔡廷锴,起义后蔡率部脱离义军,后赴福建被任命为第十九路军军长。

二十四师 临时组建的。

二十五师 由原叶挺独立团扩编的,是我党早期重点耕耘的军队力量。周士第任师长,李硕勋任党代表,陈毅林彪等人均在该师中。

2、贺龙部

第二方面军下属第二十军,贺龙为军长,周逸群为政治部主任。

3、朱德部

朱老总时任南昌市公安局长兼第九军副军长。

虽然挂了个「副军长」的名头,但实际能指挥的主要是「建国滇军」的军官教导团,朱老总兼任着该团团长。

南昌义军的三股力量中,叶挺部扩编后有三个师,贺龙部扩编后也有三个师,

所以后来便有「南昌起义六位师长」一说。

这六位师长中最后走到1955年授衔的,只有周士第一人。

南昌义军在南下途中面对强大的外部军事压力很快分崩离析。

走的走,降的降。

在坚定走下去的队伍中,叶挺独立团扩编的二十五师占了很大的比例。

南昌义军到达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后,周恩来决定主力南下进击潮汕地区,以图获得苏联共产国际从海上运来的援助。

南下前,周恩来留朱德率第25师一部坚守三河坝,叶挺等则随周恩来一起南下潮汕。

南下的义军最终在潮汕地区失败,叶挺护送病中的周恩来转移到了香港。

留守的朱德一部,后来在闽粤赣湘边界地区转战许久,最终于1928年4月28日上井冈山与秋收义军完成会师。

按照原先的计划,南下潮汕的义军将在广东建立根据地,依托共产国际从海上运来的援助,休整之后重新北伐。

到达潮汕后,我军与陈济棠、薛岳部在汤坑展开激战,史称「汤坑战役」。

当时南昌起义部队只剩五千余人,不足国民党投入兵力的三分之一。

在叶挺、贺龙等人的指挥下,我军一度将薛岳部击溃,并成功包围了薛岳的师指挥所。

但就在关键时刻,叶挺部的一位营长阵前倒戈。

薛岳趁机反攻,义军大败。

这位叛徒营长的名字叫欧震,长征时期他跟随薛岳一路追杀红军;抗战期间参与过常德会战,任国军58军军长;后来败退去了台湾。

汤坑战役失败后,叶挺和周恩来一起转移到了香港。

1927年12月,叶挺从香港回到广州重新领导广州起义,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

广州起义的故事我们在【 叶剑英:每临大事有静气 】一篇中有过比较详细的介绍。

当时叶挺曾主张立即将起义部队撤出广州,但是遭到了共产国际代表德国人海因茨·纽曼的斥责。

原本一支可以被保存下来的宝贵武装力量,最终在守城的激战中伤亡殆尽。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再度化装逃到香港。

纵观叶挺的革命生涯,其中有一段「空档」,那便是广州起义后一直到全面抗战爆发组建新四军之前。

即1928~1937这十年。

那么这十年间叶挺都去哪了呢?

话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先是去了香港,后经马来西亚、日本中转,到苏联莫斯科参加了中共六大。

在「六大」上,叶挺受到了李立三、王明等人的无端指责。

共产国际也认为叶挺动摇,把广州起义的一部分锅扣到了他的头上。

几番打击之下,自尊心甚强的叶挺最终离开了党组织,开始流亡德国。

旅德期间,叶挺以翻译德文文章为生,并成为素食主义者。

期间他还加入了由国民党左派邓演达、陈友仁、宋庆龄等发起组织的「第三党」。

1930年春天,周恩来来到柏林与叶挺进行长谈,旅居德国的廖承志等人也不断鼓励他。

叶挺开始慢慢走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失败的阴影。

此后一段时间他开始集中精力研究军事问题,还攻读了军事工程学和军事化学,学会了制造地雷等技术。

叶挺这种对技术的执着也遗传给了后辈。

他的长子叶正大、二子叶正明和四子叶华明后来都成为尖端科技人员,为我国飞机制造、导弹研制等作出了杰出贡献。

【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中有大段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先科激光公司的记叙,该公司董事长叶华明为叶挺四子,是新中国第一批地空导弹研制专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作为一名军人,叶挺的血性开始刺激他不能再消极旅居海外。

1932年秋天,叶挺辗转回到澳门。

次年他应邀去了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蔡廷锴就是我们上篇讲述南昌起义时那个率所部一个师去了福建的师长,他曾是叶挺的下属。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蔡廷锴对于蒋介石的剿共政策愈发不满。

于是在1933年11月22日,他联合李宗仁、陈济棠等人通电反蒋,并与毗邻的中央苏区红军签订【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

眼看东南形势要失控,蒋介石急调中央军八个师入闽围剿十九路军。

十九路军不敌蒋介石中央军大军,溃败瓦解,叶挺和蔡廷锴等人只得再度逃亡。

叶挺重新回到澳门;蔡廷锴等人则去了香港,成立了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开始走舆论宣传路线。

蔡廷锴,南昌起义时出走的第十师师长,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挺下一次露面是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纵横捭阖 】)

在「纵横捭阖」的阶段,叶挺经「老朋友」张发奎引荐面见何应钦,表示愿意凭借自己在国共两方的关系尽最大努力和平解决事变。

何应钦算是叶挺的「非直属上级」。

北伐时期何应钦任第一军军长时,叶挺是第四军军长李济深麾下的独立团团长。

尽管叶挺向何应钦反复陈述利弊,但何仍然强硬态度,执意要「血洗长安」。

叶挺遂不辞而别。

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沉寂多年的叶挺终于在上海见到了周恩来。

当时叶挺已离开党组织多年,既非国民党党员、也非共产党党员,属于「第三方人士」。

在这次上海会面中,周恩来邀请叶挺出面领导南方红军游击队开赴抗日战场。

同一时间,国民党方面也试图拉拢和争取叶挺。

9月28日,国民政府抢先发表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的任命,试图抢夺这支队伍的主导权。

11月初,叶挺应毛泽东之邀访问延安。

在详细了解叶挺离开党组织前前后后的经过后,中央方面打消了对叶挺的疑虑。

中央党校举行的欢迎会上,叶挺受邀发表演讲。

他先是对个人历史表达了内疚与自责,继而表示以后愿意在党的领导下以党外人士身份开展工作。

项英、周恩来和叶挺

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后,由于其非党员的身份,很难接触上级政策和军事层面的核心机密。

一到开关键的党组会议时,叶挺只能在自己的房间中来回踱步,心情可想而知。

当时新四军毫无争议的大当家是项英。

虽然名义上是「副军长」,但项英在内部实际是军政委,且身兼政治局委员、东南局书记等关键职位。

更为重要的是,东南各省游击队本就是项英、陈毅等中央苏区留守红军发展而来的。

项英在其中的威望极高。

一来二去,叶挺的角色逐渐变成了以「对外」为主,负责与国民政府协调事宜以及要军饷。

在部队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上,项叶二人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客观来说,叶挺在军事作战和部队发展方向上有优势,项英则在对国民党的警惕性和政治斗争上更有优势(如高敬亭事件)。

很可惜。

1938年年中,叶挺致电长江局请求辞去新四军军长职务。

尽管长江局复电挽留,但叶挺仍离军出走,回到广东老家。

由于正值项英赴延安开会,叶挺也不在军中,国民党开始加紧对新四军的渗透,试图乘机控制新四军。

周恩来随即邀叶挺赴重庆面谈,最终说服叶挺回到队伍中。

1940年,曾参加南昌起义的新四军干部在皖南合影。前排左起:周子昆、袁国平、叶挺、陈毅、粟裕

早期蒋介石之所以同意与我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背后来自苏联的援助。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蒋介石便派代表到莫斯科寻求援助。

抗战早期,苏联是中国最大的外援国。

抛开武器装备方面的援助不说,仅武汉会战期间,苏联就有近4000名军事人员在中国施以援手,其中不乏高级军事将领。

然而从1939年下半年开始,苏联先是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继而又开始与日本接触谈判。

至1940年下半年,苏日已基本谈妥条件,协议(【苏日中立条约】)于1941年春正式签订。

从与日本接触开始,苏联便逐渐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

中国的抗战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失去了苏援,国共之间的摩擦开始愈演愈烈,直至兵戎相见。

皖南事变就是这样的大背景下爆发的。

苏联外长 莫洛托夫 签署【苏日中立条约】,背后站立者为斯大林。苏联的初衷是避免在东西两线与 轴心国 作战,对日本开出的条件主要是由支持中国转向中立

至1940年下半年,国共双方在皖南、苏南、苏中一带的局势已非常紧张。

这一年的十月,新四军陈毅粟裕部(约7000余人)刚刚与国军韩德勤部(江苏省主席)三万余人发生黄桥冲突。

国民党中将军长李守维战败溺水身亡,中将旅长翁达战败自杀,万余人伤亡或被俘。

战后华东局方面致电延安,建议「以军事手段彻底解决韩德勤」,从而「巩固苏北」。

毛泽东当天复急电制止陈毅、刘少奇、黄克诚等人,指出:

「目前即刻动手打韩德勤、霍守义、何柱国,在政治上极端不利,尚须忍耐。」

之所以如此顾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皖南新四军军部遭受国军报复围歼。

考虑到身处险地,延安从1940年11月底便开始电令皖南新四军拔寨北上,「尽速北撤」。

或许是因为长期从事游击战不愿意离开山地依托等原因,项英对于北撤一直下不了决心。

至1940年12月,皖南形势已万分紧急。

延安方面再三催促,新四军方面终于于12月28日下定决心拔寨北上。

据事后复盘分析,综合考虑政治舆论、军队调度等各方面因素,12月上旬是最佳的北上时间。

只可惜在宝贵的窗口期里,皖南新四军方面转移的人数非常有限。

皖南事变纪念馆。「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题词为小平同志题写。

1941年1月4日夜,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编成三个纵队向北开进。

6日,我军前进到茂林地区时,与国民党第四十师遭遇。

此时叶挺和项英并不清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已经调集了八个师计八万余人的强大兵力准备围歼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

国民党方面可谓是蓄谋已久。

由于担心兵力不足,这八个师中还有两个是从浙江秘密调来的。

国民党军八万余人由新四军名义上的直接上级、叶挺保定军校的老同学、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统一指挥。

1月7日,敌军包围我方的态势已十分明显。

7日下午,新四军军部召开紧急会议。

这场会议从下午三点一直开到晚上十点,长达七个小时,最终使我军失去了突围的最后时机。

史称「令人惊诧的七小时紧急会议」。

会上,以叶挺为代表的一部分意见主张不惜一切代价从星潭方向突围。

以项英为代表的一部分意见则认为星潭易守难攻,如果付出了代价仍攻不下来,伤员一多就更困难了。

后一派从感情的角度出发,有些「舍不得拼掉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下来的骨干精华」。

最终,会议否定了叶挺的突围方案,采用「原路退回里潭仓,出高岭,到太平、黄山伺机东进」的决策。

其实在开会的那一晚,大概21时许,新四军三团一营已经攻进了星潭镇——这里的确是敌军包围圈上的薄弱点。

但因通信工具落后,这个极其关键的信息未能及时传递回到军部。

唯一的生门就此关闭。

1月8日,新四军与敌军激战一天,战线不断收缩。

当天晚23时,上官云相根据顾祝同指示,下达了明日一早发起总攻的命令。

1月9日凌晨,项英、周子昆(军副参谋长)、袁国平(军政治部主任)三人率部分警卫员离开军部出走,试图走小路突围。

此即后来颇具争议的「离队事件」。

所以我们今天看正史,对于皖南事变均表述为「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

而实际上叶挺获得中央授予的「明令指挥权」,已是在局面不可挽回的1月11日。

三人率部离队一天半后,因无法突围又返回大部队。

此时中央已电令新四军,由饶漱石(时任东南局副书记)在政治上负责,叶挺在军事上负责,以挽危局。

11日,国军开始收紧包围圈,双方激烈交火,叶挺亲自到东流山阵地督战。

12日傍晚,我军因寡不敌众,阵地纷纷失守。

当晚,新四军开始分散突围。

其中军部分两路:叶、饶带一路,项、周、袁带一路。

13日,叶饶一路退守到一处高地,做最后之抵抗。

此时我军已与近十倍于己的敌人激战七天七夜。

14日,叶饶商量后决定致书上官云相,由叶挺做代表亲自往上官处「议和」。

下山后的叶挺随即被反动派押往上饶集中营囚禁,而饶漱石最终完成了突围。

关于饶如何突围的,历来众说纷纭,此处我们就不谈了。

不管怎样,他在关键时刻与叶挺一起稳定了军心,指挥部队坚守,被认为「表现突出」,此后获得重用。

与运气不佳的叶、饶一路不同,项英、周子昆成功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此后他们几人辗转隐蔽于皖南山区。

事变结束两个月后的1941年3月12日,项英与周子昆等人转移到茂林东南石牛窝村的蜜蜂洞隐蔽。

一日晚上,二人因携带军部黄金,被见财起意的军部副官刘厚总杀害。

张铚秀(1915-2009),开国少将,长津湖战役中担任负责围歼美军31团的27军80师师长,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任昆明军区副司令,中后期西线总指挥。 皖南事变中张铚秀为新四军新1团团长,率200余人成功突围

叶挺被关押后,蒋介石几度试图劝降,均被严词拒绝。

此后几年在历次我党与国民党的谈判中,我方始终将释放叶挺作为重要条件。

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我方以在邯郸战役中被俘的国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为交换条件,使叶挺获释。

次日,叶挺写信给毛泽东,表达愿意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

3月7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叶挺请求。

4月8日,叶挺一行人乘美军观察组的C-46运输飞机由重庆回延安。

飞行途中,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

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扬眉、幼子阿九和一名保姆。

除此之外,美军机组人员四人也全部遇难。

对于此次空难的失事原因,我方一直抱有怀疑,曾派出晋绥公安总局前往调查。

调查的结果是「因云雾浓重、低空飞行导致撞山起火,排除了人为爆炸的可疑迹象」。

不过一直到几十年后,关于这场空难还有很多传闻。当年叶挺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的时候,曾写过一首【囚歌】。

其中最后四句是这样的——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以此四句诗,作为本篇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