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南关记忆05|长春大马路是如何建起来的?

2024-06-03历史

大马路是长春官方修建的第一条街路。

那么,清政府为啥下令要修建大马路呢?

一种朴素的情感,集结民间力量对抗日本的野心。

1907年,清朝朝廷下令,决定修建商埠地大马路。

这条大马路,就是今天的南关区内的大马路。

之所以修建这条大马路,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被迫通商。

1905年,日俄战争后,根据【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长春以南的东清铁路移让给日本。同年12月,日本为了扩大在「南满」的特权,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善后事宜正约和附约】,附约中规定,开放凤凰城、辽阳、新民屯、铁岭、通江子、法库门、长春、吉林、哈尔滨、宁古塔、珲春、三姓、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等16处城镇开埠通商。1906年,吉林西路兵备道开始筹划长春开埠事宜。次年1月14日,吉林将军达桂奉命在长春开埠,并举行了开埠仪式,长春的一块新城区——商埠地,在「满铁」长春附属地和长春老城之间开建。

清政府迫于形势,为了跟日本人抗争,宣布开始扩建大马路,安装路灯,吸引商号,共建商埠地。

第二、暗地抵抗。

长春被迫通商后,清政府也想利用民间力量,积极抵抗日本向南扩展的步伐。因为,这块地已经具备浓郁的商业氛围。

西路兵备道动员高管和巨商出资成立「兴业公司」, 通过政策和行政手段,吸引老城区的商业、剧院、妓院的设施集中到商埠地发展,几年时间内就把北门外以往的荒凉之地变成了长春当时最热闹的繁华之地。

大马路本来已经有雏形。

当时,人们称全安门到三道街路段称为南大街,而由三道街到二马路(永兴门)路段称为北大街。大马路就是将南北大街连起来,重新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商埠大马路。

后来,在大马路沿途,自北门开始陆续修建了六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与大马路交叉,并分别命名为二马路(现长春大街)、三马路……直至七马路。此后,又形成了与大马路成直角的四条街,也就是今天的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

1913年左右,大马路已经是一个很繁华的商业区了。

大马路头道街为玉器街市,二道街为日用百货,三道街是瓜果市场,西三道街有钱庄,其间有鞋帽、服装、糕点等商铺,伴随着说书、卖唱、杂技等民间艺术,还有书店、酒馆、茶馆、浴池、理发店及影院。

最繁盛时这条马路荟萃了长春著名的商号、店铺,如早期的玉茗魁、益发钱庄、协和商场、南世一堂、达仁堂、大陆书局以及后来的泰发合商场 、振兴合商场(原东北商场旧址)等。在大马路两侧,著名的商号有源泰、同兴茂、中原洋行、集升斋、亨达利、义和谦、鼎丰真等。

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3年溥仪来长春当伪满皇帝的时候,商埠大马路已经繁华到可以跟日本人抗争。晋商、鲁商、徽商都到这来做生意 。

伪满洲国「定都」长春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日本人大批涌入,也改变了商业格局。在日本政治掌控和日本商品的冲击下,长春的民族工商业陷入畸形发展怪圈,粮栈、杂货店、车店和旅店迅速增多,其他行业则日渐萧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此时长春的百行百业,除水、电和粮食加工业外,全部停产。时局动荡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居民购买力下降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许多工商业者把大笔资金转移,以至于长春解放后,民营商业恢复发展举步维艰。

解放后,从1953年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此后大马路逐渐形成了以国营单位为主体的商业街,主要经营日杂、鞋帽、服装等,饭店、旅店、照相、理发等饮食服务行业也兴盛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庆路、长春站前、红旗街、桂林路四大商业集聚区逐步转变为长春市的中心商贸区,曾经称霸百年的大马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至今仍保留着相当数量的近代、现代文化建筑。

整理:每日汉字

出品:一点资讯吉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