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何为端午?端午节来源于纪念屈原?

2024-06-08历史

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节期固定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故俗称「五月端午」。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并不在二十四节气之列,它不是节气只是一个节日。端午这一时节,既不在年初也不在年末,更没有处在大的季节转换之时,人们为什么却要设置这样一个节日呢?又为什么被称为端午呢?五月端午作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华夏文明的传统节日,自然有其内在的文化逻辑。

龙舟竞渡以祭祀龙祖

端午,指的就是夏历的五月初五。端午中的「端」字,本义是始,一般认为是开始、开端、开头。五月初五所指就是仲夏正阳气最旺之时节,古代人习惯用「端」来称呼五月的最值初几天。【广雅·释诂一】曰:「端,正也。」【说文】:「端,直也。」又引申为「正」「直」之义,后来「端」也表示事物的顶端的意思。按太极八卦、阴阳五行来说,四象朱雀、四色火赤、四季太阳、中夏之位,地支午、夏至之位,均为阳盛之位。五月之初正值夏阳,又与夏至节气相邻,故被视为正阳、端阳。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五。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的「午」,其实指的就是「五」,意思就是初五。虽然「五」在十二地支中排在第七位,但干支逢五日「午」。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午,为时间,为纵横交会。因此,五、互、午,三字同源。」「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依照阴阳五行说,午,在五行中属阳,所以端午又被称为重午、端阳,数字「五」属阳土真信,是阳气最充足之数。古人认为,数字「五」代表天地阴阳交会之势,预示着新的生命即将诞生,是一种非常美好和十分吉利的征兆。晋代人周处在【风土记】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时在仲夏之月,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仲夏端午,烹乌角黍。」唐朝人在【岁华纪丽】中说:「月号正阳,时惟端午。」五月初五,其月、日均为五,正恰双五合璧之时节,故称之为「端午」,又称为重五,也被称为仲夏或夏节。还有说法认为,初五为五月单五,单字经过转音成了「端」。另外,先秦时期也有端五是死亡之日的说法,人们为了避「端五」之讳,称之为「端午」。

端午节门上挂艾草

说起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有很多种说法。一说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东汉的【琴操】记载,晋文公做公子时介子推曾追随流亡,公子重耳将要饿死时介子推割股啖君,但复位后却忘记了封赏介子推。介子怨恨之下便推隐居山中,五月初五却被晋文公逼其出山的火烧死。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这天人们不生火做饭,后中原和长江流域的民间便以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吃粽子等冷食来纪念介子推。

纪念介子推说

一说纪念春秋之末越王勾践。【事物原始】一书记载:「竟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勾践卧薪尝胆回到越国,定于五月五日开始操练水兵,并于10年后灭了吴国。为了永记胜利,人们便在五月五日划船竞渡成为节日。

纪念越王勾践说

一说纪念忠臣伍子胥。南朝人(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化为河神的伍子胥。

纪念河神伍子胥说

一说纪念东汉的孝女曹娥。源于东汉的石碑【曹娥碑】: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亡江中,人们认为年仅14岁的孝女曹娥投江打捞父尸感动神灵,于端午节划龙舟竞渡来纪念曹娥,成为浙江东部一带的风俗。

纪念孝女曹娥说

一说为纪念广西地方官陈临。【后汉书】记载,东汉苍梧太守陈临,曾于五月初五将死刑重犯的妻子进入牢房产子的仁慈之举。后来,岭南地区的人们设立庙宇,设坛祭拜,并在每年的这一天来纪念陈临的政绩和德行。

纪念陈临说

但流传最广的还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说法。传说,战国末期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不忍国破家亡之痛,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史记·贾生列传】有记载:「(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曰:‘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窈窈,孔静幽墨。冤结纡轸兮,离愍之长鞠;抚情效志兮,俛诎以自抑。’······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万分,纷纷涌向汨罗江边凭吊屈原。众多百姓还划船在江上不停地打捞他的尸首,但一直不见踪迹。人们仍不甘心,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都会在江上划着龙舟来纪念屈原。为了避免鱼鳖吃屈原身体,人们还向江中投米团给鱼吃。传说,这也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由来。唐人文秀【端午】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屈原说

南山老李认为,屈原也好,或更早的伍子胥也罢,以纪念这些历史人物作为端午节的起源是不客观的,也不科学。尽管在先秦文献中虽还未发现端午节相关的记载,还不能直接断定其更早的起源,但在古人的习俗活动中也或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事实上,端午节的有些习俗在春秋早期就已经出现了,那时人们过端午主要是举行祭祀和开展一些驱邪防病活动。华夏族是伏羲青龙氏的后裔,即龙的传人,人们就得祭拜龙祖。太极八卦文化认为,南方、太阳、端午为伏羲所指的天、乾、一之位。因而,开枝散叶的华夏民族,自上古以来就在夏至、端午时节有龙舟祭祀龙图腾的活动。尤其在南方,春秋早期就以形成了农历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祭祀龙祖伏羲的习俗。到了汉朝,北方有些地区的端午习俗还以避恶为主呢,与历史人物并没有关系。粽子最初也是作为端午拜神的祭品,人们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为碱水粽,真正到了晋代才把吃粽子定为端午节习俗。闻一多在【端午考】也说:「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就是说,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端午节赛龙舟

上古时期,人们还有端午时节浴兰的习俗。因为仲夏五月是毒月,五日为恶日。说,端午这天邪佞横行,五毒并出。浴兰,就是用兰草汤来沐浴,即用香草煮水洗澡。古人认为兰草能避不祥,故以兰汤洁斋祭祀。【小戴礼记】就说: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仲夏记】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大戴礼·夏小正】记载有:「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人们就是以药浴来驱除病邪,求得平安与健康,后来演变成「挂艾草」的习俗。就连屈原的【九歌·云中君】说:「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在【离骚】中屈原写道「纫秋兰以为佩」,古代妇女、儿童喜欢将其佩于身上,所以叫佩兰,这些端午节的习俗均与历史人物无关。

浴兰发展为挂药草

然而,华夏民族是一个不信仰上帝,偏好「人神」崇拜的民族。诸多地区便出现了上述不同历史人物纪念日与端午节合并的现象。比如流传最广的「纪念屈原说」,除广大楚国百姓为抚平「亡国」之伤痛,自发拜祭屈原外,西汉的贾谊应该算得上是第一推手。【史记·贾生列传】中记载:「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贾生名谊),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贾谊对屈原敬佩至极,更有可能正是贾谊在长沙任职期间,从官方推进了纪念屈原的活动,让端午节屈原的主题更加鲜明,也巩固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主导地位。

客观的讲,古人的交流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我国各地风俗也有较大的差异,后来出现了不同英雄纪念日的端午节由来说,也在情理之中。恰恰正是这些变化,也丰富了端午节的内容。至于端午节由来的多种说法,不管哪种说法都没有脱离「信仰说」,主流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区的龙图腾,尤其进来大量文物和考古已充分印证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端午节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