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为旧部。其中,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加上尚可喜与耿精忠,三藩的实力已经和清朝不相上下。
1673年11月,吴三桂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在昆明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后,率先举兵反清。先锋马宝长驱直入,仅用1个月,就拿下了贵阳,兵锋直逼湖南。
1674年6月,吴军势如破竹,一举拿下湖南全境,吴军大将王屏藩也率军入川,四川巡抚罗森投降。
广西孙延龄见吴军占优,趁机起兵响应。
福建耿精忠也在福州起兵,挥师北上浙江,三藩已叛其二
1675年5月,清军在初期被打懵后,逐渐反应过来。经过一年的激战,将耿精忠赶出浙江。
台湾的郑经,趁虚偷袭耿精忠,夺取了漳州厦门等地。
与此同时,雷州、琼州和陕西王辅臣,先后宣布投靠吴三桂,王辅臣还夺取了兰州、平凉等重镇,使吴军声势达到最盛。
1679年,在清军大将图海、王进宝等人的围攻下,王辅臣连战连败,只得再次宣布投降,西北各地重新回到清军手中。
2月,广东的尚之信软禁了父亲尚可喜,在广州起兵反清。尚可喜惊怒交加,一命呜呼。
福建的耿精忠,却被郑经打得丢盔弃甲,连失惠州、江州等地。到了10月份,已是粮尽援绝,被迫向清军投降。
1677年,尚之信起兵不久,就遭到了郑经的突袭,只留下广州一城苦苦支撑。
但是郑经也没高兴多久,清军趁着他和尚可喜火拼,立即大举南下。把郑经彻底赶到了海里。至此,三藩已平其二。
这一年,吴三桂也没闲着,他派人刺杀了孙延龄,将广西纳入囊中。
1678年,眼看难以取胜,吴三桂宣布称帝,立国号为「周」,试图偏安西南。
面对这个局面,吴国贵提出反对,他对吴三桂说道:「 从前所为大误,今日大计,应该舍弃云南而不顾,北向以争天下:以一军图荆州,略襄阳,直趋河南;一军下武昌,顺流而下,经略江北。
吾辈勿畏难,勿惜身,宁进死,勿退生,拼死决战,剜中原之腹心,断东南之漕运,即令不能混一,黄河以南,我当有之 」
简单来说就是,舍弃云南老巢不顾,直接兵分两路,一路北上与清军在中原决战,一路顺江直下,夺取江南。因为从古到今,偏安南方的,有几个能长久的?蜀汉够强了吧,最后也是一战而灭。
吴三桂年岁已大,没有了冒险的勇气,于是拒绝了吴国贵的建议。决定死守西南。
1679年,面对吴三桂的龟缩式防守,清军势如破竹,连续夺取柳州、南宁等地,顺利收复广西。
与此同时,汉中也被清军占领,四川北部门户洞开,成都已经岌岌可危。
惊怒交加之下,吴三桂在1679年10月一命呜呼,太子吴世蕃在贵阳接位称帝。
1680年5月,清军收复四川,直逼遵义。驻守柳州的乌承萌却趁机反清,不过已经对影响不了局势,很快就被剿灭。
1680年10月,吴周悍将马宝,集中最后5万精锐,一举夺回了遵义,并诱降了清朝夔州总兵谭宏。这次胜利,也是吴周的回光返照。
1681年,清军继续调重兵围攻,很快夺回夺取夔州、遵义、贵阳等地。
并且兵分三路,直入云南。除了吴世蕃坐镇的昆明,其余各地望风而降。
远在四川的马宝,急忙回兵救援老巢,结果走到楚雄时,突然遭遇了伏兵,在激战两天后,吴周的最后一支野战军团,就此灰飞烟灭。
吴世蕃听闻马宝阵亡,知道再无翻盘的可能,于是拔剑自刎。部将开城投降,三藩之乱就此结束。
纵观整场战争,在王辅臣败了之后,吴三桂就不可能再取胜了, 因为南方打不下赣州,耿精忠又首鼠两端,尚之信连广东都没出去,郑经还忙着打队友,搞内讧。
所谓的三藩之乱,很大程度上就是吴三桂一个人在表演。
反观清朝,从战争一开始,安亲王岳乐就表示,宁可丢湖南,也要死保江西 。只要江西在,吴没法和其他人合流,最终必败无疑。
所以清军自始至终死守江西。事实也证明,这一步战略上是非常明智的。
当然,任何事情的结局,都是各种因素的叠加,那么,你认为导致吴三桂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