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7年孟良崮一战,俘获第74师1万多人,陈毅将军如何处理他们?

2024-07-29历史

1947年6月1日,华野请第74师的十多名校级军官坐在一起,开了个座谈会。

孟良崮战役已结束16日,这一战中,解放军战士俘获了1万多名国军。

最重要的是,他们歼灭了国军整编第74师,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至于俘虏,解放军历来的纪律是优待他们,不打不骂,不搜查个人财物,予以治疗,可加入人民军队等等。

面对着一万多名国军俘虏,而且还是国军的主力部队、老蒋嫡系,要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而这个任务落到了陈毅将军等同志的肩膀上。那么,他们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让这些将领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

一场座谈会

座谈会的氛围很轻松,十几名将领坐下来后,都放松下来,对当局的情况畅所欲言。

他们都认为,中国人窝里斗很不好,抗日战争胜利后,最紧要的应该重建家园,让祖国快快发展起来。

遗憾的是,老蒋并没有这么想,他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完全没有考虑过他手底下的士兵将领,还有全国千千万万的民众。

正如曾为57旅少将旅长的陈传钧所说,当局的军事没有一点长进,打解放战争让百姓饿肚子。

在后方,学生、工人酝酿着反战的活动,他们的力量是强大的,有能力推翻旧的统治。

贺翊章也赞同陈的观点,他还说,当军人的,必须服从命令,但他们内心深处是不想打自己人的,没有意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都认为当局的独裁统治已经走到了末路,失败是必然的。

他们认为可以起草一份通电,表达反对内战的意见,呼吁其他部队的将领士兵不要继续打下去了。

11天后,在山东的【大众日报】上,刊登了这十几名高级军官联名起草的通电,这份通电发出后,在那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毕竟原整编74师是当局的主力军,是「王牌」,他们所说具有一定说服力。

而在电报发出的前3天,时任华东军区、华野司令兼任的陈毅将军,在百忙之中阅读了这份草拟电报。

他看后很高兴,1947年6月9日,他特地与这十多名军官见了一面。

一见面,他就先问了大家的情况,那场见面会,57旅的少将旅长陈嘘云没来,问后才知,他的伤还未好全。

陈毅将军特地让工作人员转告医院,一定要好好给他治疗。

随后,会议进入正题,运输团的团长黄政先开口了,他认为当局接连战败,按照往日的情况,或许会恼羞成怒,一意孤行下去。

但全国局势都反对战争,当局应该回头从政治入手,对此有不少人认为国防部并不会采取下面人的意见。

陈传钧透露了一个情况,1946年南京召开高级将领会议的时候,不少人已经提出意见,认为国共问题不可用战争解决。

然而,没有一个人敢到老蒋面前说,互相推让,最后不了了之。

不仅如此,国军对于解放军的情况一无所知,少将参谋记得张灵甫生前曾提到一事。

同样去年,他缴获了一套解放军服装,穿着见了老蒋,老蒋一看惊讶不已,说:「他们竟还有军衣吗?」

张回答说有,而且相较于自家的更实用、牢靠,就从这么一件小事,就看得出当局对这些情况是一无所知。

听大家讲到这里,陈毅将军开口插了一句,他很想知道,孟良崮一战,整编74师为何执意向坦埠挺进。

孟良崮一战,张带着部队往坦埠冲,这是陈毅等同志有些意外的地方。

那里曾是华野指挥部的驻地,是蒙阴往沂水公路必经的一个小镇。

张不可能不知道,那里曾有解放军驻扎,这样的做法非常激进。

而据后来公开于世的资料来看,1947年4月份,张就大力支持过在坦埠分兵的计划。

这月25日,老蒋在给顾祝同的命令中,也第一次提到了分兵的想法,但他始终摇摆不定,再次取消又重新下令。

那么,促使整编74师向坦埠挺进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特别政策

孟良崮一战后,整编74师全军覆没,而被俘虏的十多名高级将领,他们被组织起来开了两场座谈会。

他们在谈话中反思、学习,就在那时,陈毅将军询问贵军为何挺进坦埠。

面对这个问题,众人是如何回答的,而这当中有着怎样的隐情?

听完陈毅将军的问题,在座的将领思量一二,给出了答案。

虽然那里曾是解放军的驻地,但张灵甫认为解放军主力不在此地,再加上有25、83师辅助,算不上冒险。

原师部参谋长魏振钺回忆,他认为这样做太明目张胆,会叫对方知道来意。

不想张却说,就是要解放军知道他们的意思,还说打下坦埠犹豫不得,就算碰上了,大不了和那里的几个纵队打上一架就行。

后面的事,大家也就知道了,他以为的几支纵队实际是重兵压境。

最后,大家还是一致认为,「国防部」作战计划不妥,太脱离前线实况了。

讲到「国防部」,陈毅将军点了几句,他认为,当局失败向来将错处归咎于国防部,是陈诚有问题。

但实际上陈诚本人就是个「奴才」,他没法做主,没有自己的想法。

自打老蒋搞独裁,背叛了人民,他就已经走上了一条错路,自然他的战略也会有问题。

军队服从命令是基本,那么错误的命令也就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对于整编47师的表现,作为敌手,他是很欣赏的,只是站错了位置,无法逃脱战败的命运。

而在后世的研究之中,有不少人认为坦埠分兵,或许是潜伏在老蒋身边的郭汝瑰将军引导的。

但实际上,他的工作更多是在获取机密上,而在潜伏期间,制定方案时他十分勤勉,如此,他才不会暴露。

在郭将军的回忆录中,对孟良崮一战多有记录,他的回忆录是以日记日期顺序编写,较为清晰。

1947年5月3日,他就已经回了南京,没有参与到分兵坦埠等决策中去,也就是说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分兵一事恰恰是老蒋陆军总部坚持的计划,待这月10日、11日计划已经确认,正要着手实施。

而他和其他疑似潜伏的同志,其实正试图影响老蒋,让他取消这一计划。

不过,最后结局显而易见,张依旧带兵进攻坦埠,被重兵包围,其余部队支援不力,把整个师都搭了进去。

分兵坦埠的问题解决后,座谈会继续进行下去,他们谈了好几个小时,一直到傍晚才结束会议。

最后,陈毅将军对这次会议很满意,他说大家愿意留在解放区,那么照料、爱护大家就是他的职责。

他希望各位将领在这段时间里,能够重新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他绝对不会为难大家。

这令众将领感动不已,原来在国民党内,每天都是没完没了的勾心斗角,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真诚的话语了。

临行前,他们还同陈毅将军表示,希望有机会能和粟裕将军见上一面,听听他的教诲。

将军表示,他一定会将这话传达到位。

除了在这些将领身上做工作,华野那时在士兵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在此前的战役中,我军吸收了大量的俘虏,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

但对于整备74师这样,备受老蒋宠信,被灌输顽固思想的「王牌军」,还有一定困难。

平日里因为装备好,又得重视,这个师的士兵完全不信他们会败给「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

不过,在孟良崮一战中,这些被俘士兵曾被围困两天两夜,没吃过一点东西。

到后方时,个个衣衫褴褛,两眼无光,以为自己就要没命了。

虽然解放军待遇比不上国军的美国罐头,但缴械不杀,给吃给穿,尽力疗伤,这些优待让他们十分感恩。

由于当局长期灌输错误认知,许多士兵对解放军乃至整个党都有误解。

他们以为解放军强抢民女、虐待俘虏,因此,在登记信息时,大多隐藏自己真实姓名、职务、军衔等等。

但实际上,登记信息是为了方便我军排查特务、谍报分子,还要把校级的军政人员给清出来。

通过自认、互认等方式,很快不少俘虏士兵瞒不下去,只好承认了。

而在74师中,也潜伏着不少特务,这些人是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身份的。

那么,解放军战士们又是如何发现这些危险分子的?

万无一失

在座谈会上,陈毅将军的疑问得到了回答,国军战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老蒋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整编74师中埋伏着许多特务,面对这样的情况,战士们是用什么方法把他们全部揪出来的?

该师部中埋了这么多「地雷」,还是老蒋想控制部队,监视官兵造成的。

那些特务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不会轻易暴露身份,如果不重视起来反而还会泄露我军的机密。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军采取了「以特认特」的方法,将被俘部队中的可疑人员抓得一干二净。

那时,师里有个军统组长叫郑孝悫,他被俘后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不仅如此,他还指认组内有个名叫何均的,已是二进宫,苏中战役时就曾被我军俘虏。

此人在经过教育后被释放,非常清楚我军的政策。

而之所以这么爽快地承认身份,还是因为他在内部被排挤。

他与军统负责人毛兆德不和,立刻指认对方出来,牵扯出了一连串特务。

根据他提出的线索,我方列出了一张名单,挨个查把人查清楚了。

不仅如此,我方还破除了令士兵们提心吊胆的「精神小组」。

这个是张灵甫1946年担任主官时,搞出来的秘密组织。

这个组织的用处在于,有他的命令,同排或同连的小组成员,只要看见排长、连长临阵退缩,可当场处决。

这个小组是团长先选连、排的亲信,再由各连再选,一班一人,层层渗透,十分隐秘,大家都很害怕。

除此之外,在训俘工作中,我军知道第74师一直以来十分骄傲,认为孟良崮一战是主帅无能,他们的战斗力是最强的。

为了教育战俘,那时的华东军区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讨论谁的战力最强。

我军的领导同志大方承认74师的战力很强,解放军装备不如他们。

但即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我军仍打败了74师那是否能说明,我军的指挥艺术十分高超呢?这一讨论让被俘官兵们心服口服。

除此之外,登记填表后,我军发现,74师中被抓壮丁从军的士兵占大多数,少部分是自愿或顶替入伍的。

下层军官中,一部分为贫农出身,从未接受过军校教育,还有一部分是怀揣理想的学生,心中迷茫、苦闷。

为了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军区内开展了控诉大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分析当局的所作所为。

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受蒙骗,也跟着做了不少错事,但在热烈的氛围下坦白了罪行。

一开始,他们思想压力很大,但没有想到自己不但没有受处理,还得到了群众和干部们的谅解。

他们彻底放下了包袱,大胆与国民党当局划清了界限,不少人还投身进了人民军队当中。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之所以如此积极活跃,兵力充足,有一个重要的方法便是「以战养战」。

通过争取俘虏士兵,部队扩大了不少,像在孟良崮战役后的训俘工作中,当地军区开展了立功运动。

军区公开了立功受奖的条件,为他们建立了行为标准,号召他们积极立功。立功记录会记载档案里,跟随工作调动走。

那个时候解放军没有多余的物资,大多是精神上的奖励。比如会给他们戴红布条,公开表扬,少数会给到物资。

但大家很看重这点,并不计较奖励的形式,他们认为这是党和部队给予的信任,证明他们也能为人民、为革命做事了。

由于当局继续派兵作战,实际上训俘工作很紧张。

一个多月下来,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官兵都进入了部队,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

他们当中还有不少人在后来的战斗中立下功绩,甚至还有升为干部的同志,这一切都彰显了华野训俘工作的成功。

而从这一系列的工作中看出,解放军之所以战无不胜,除了有优秀的将领指挥、勇猛的战士。

实际上,这还充满了人文关怀,对战俘宽大处理,尽量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同时也彰显了党的政策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而国民党的举措是不得人心的,这也是他们必然失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