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谭希林:一枪救出毛主席,一炮救了井冈山,被授予中将军衔

2024-07-23历史

在谭晓嘉小时候,心中有一个评判军人是否勇敢的标准,那就是看这个人的伤疤在胸前还是背后,如果在胸前,说明这个人很勇敢,在冲锋时受的伤,如果是背后,那这个人有可能是逃兵。

长大之后的谭晓嘉,明白这个标准不一定准确,因为在战场上,背后的伤也不一定是逃跑的时候受的。

但他知道,说这句话的父亲,一定是一个勇敢的军人。因为父亲所有的伤,都在前胸。

谭晓嘉不知道的是,在他父亲身上,不仅只有前胸的伤,还有满身的故事。

1

谭晓嘉的父亲叫谭希林,这个人可不简单,张宗逊曾经是他的副手,刘亚楼是他的学生,他们可都是开国上将,他自己一生也历经战斗无数,还救过毛主席,而且毛主席的一首诗词中也有他的影子。

谭希林出生于工人家庭,家境平平,曾读过书,远在1925年就参加了共青团。1927年,他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1师连长期间,有一次听说毛主席被围住了,急忙组织自己的部队去营救。

在黄进琪先生写的【从「救驾将军」到驻外使节】一文中就这么记载着,毛主席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后,他便不辞辛苦的宣传发动群众,在一次宣传活动中,他被地主的武装给包围了,虽然当时未表露身份,可是也危机重重。

谭希林率部到达后,大喝一声,朝天放了一枪,这些地主武装本就没什么战斗力,见谭希林带着正规部队来了,心中也发慌,一开战就逃跑了,所以,谭希林并没有费什么力气就为毛主席解了围。但他从此就被大家称为「救驾将军」,这个事情也被后来的人称作「一枪救了毛主席」。

其实,谭希林和毛主席的缘分远不止此,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个著名的词人,他曾经写过一首词是这样的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总体是写的黄洋界战役,其中,最后一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就与谭希林有很大的关系。

2

1928年,敌人集合了四个团,犯我黄洋界,希图由此打进根据地。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红军的主力根本就没有在井冈山,而是在遥远的湘西,远水救不了近火,而留守井冈山的。一个营的兵力都不到,而且弹药十分有限。

这是一场艰难的保卫战。

对此,留守部队把所有的力量发挥到了极限,兵力不足,就组织群众,并且带上红旗到处挥舞,给敌人造成一种兵力充足的假象。

弹药不足,就把所有的冷兵器也用上了,包括群众的梭镖大刀也用上了。还有村民们打猎用的布陷阱那些竹钉都没有落下。整整五道防线,等待着敌人。

战争开始,我军的确守住了,但敌人不但兵多,而且武器也十分精良,暂时的失败并没有阻挡住他们,经过调整之后,他们又组织起了进攻。

在兵力和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战斗打得非常艰苦,这个时候,有人不禁发出感叹,要是有门炮该多好啊。贺子珍当时也在场,想起来茨坪军械所有一门缴获的迫击炮。

于是就让谭希林和其他几个人把迫击炮抬上黄洋界,当时烈日当空,迫击炮有150斤重,当他们把炮身和炮弹抬上来时,已经很累了。

当时的炮弹只有三发,大家十分珍惜,装填发射都十分小心,谭希林亲自指挥,让炮筒瞄准敌人的指挥所,可是一次,两次,前两发炮弹打出去,居然都没有动静,原来是因为炮弹放久了,受了潮,根本就没有响。

大家心中都有点发慌,谭希林命令炮手把剩下的仅有的一枚炮弹擦了又檫,然后才填进炮筒,怀着无限的希望打出去,还好,这次炮弹不但响了,而且很准地打进了敌人指挥所,把湘军指挥官也打到了,敌军顿时一片混乱,加上山上的群众挥舞旗帜,鸣响鞭炮,让人感觉声势浩大,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来了,忙命令撤退。

就这样,红军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在这次胜利中,那一声炮响,起了特别大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一枚真实的炮弹,敌人才完全相信了山上那些虚张声势,才肯定了胜利无望,从而撤退。这个事情被后来的人传颂为「一炮救了井冈山」。

敌人撤退后的消息传到了毛主席那里,于是就有了那一首【西江月·井冈山】。

3

要说,谭希林经过的这两次战斗是十分侥幸的,但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人,侥幸是不够的,谭希林胸前的伤疤记录着战争的惨烈。

1931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发动了疯狂的「围剿」军事行动,在第二次「反围剿」军事行动中,谭希林被调入赣南地区,任南路军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奉命强攻赖村(现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赖村镇)。

因当时红军兵力不足,武器落后,不具备很强的攻坚作战的能力,谭希林所部失利。作战失利后,在当时的特殊的斗争形势下,他被撤销了职务,还被怀疑犯「严重错误」,被关了起来。

在无证据的情况下,谭希林被判刑一年半。后来伟人慧眼识金,果断干预,最后他被安排到到军特科学校当了教员,接受考察。

后来他跟随红军大部队踏上长征路,因为谭希林就是做工兵出生的,一路上他带领工兵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红军长征路上立下了不朽功勋。

其实在多次战争磨练下来的我军,军事智慧非常高超,面对敌人的轰炸,早就学会了将桥架在水下十几厘米,或者做几个大结构,夜晚架起、白天拆掉的方法,能够有效规避敌机的轰炸,【金刚川】里那种苦情的架桥法,并不符合史实。

1935年10月,谭希林随红军经历千辛万苦,顺利抵达陕北。不久,因为立功诸多,他重新恢复了身份,1936年6月,任红军大学特科营营长。

在战争中,谭希林也在步步成长,到了解放初期的时候,谭希林已经是军长了,后来又做过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再后来还当了北京军区的副司令员。

1970年2月,谭希林逝世,他的一生,与毛主席的佳话都有点幸运成分,但自己的戎马生涯,却是实打实地走过枪林弹雨,立下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