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唐朝的胡姬是什么人?她们属于什么民族和人种?

2023-12-07历史

可能许多朋友都听说过「胡姬」这个名词。虽然这个名词在正史里很少出现,但在许多古诗里,特别是唐诗里却是相当常见的。比如由李白所写的【少年行二首】里,「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以说早就成为了唐诗里的经典名句。而除了李白之外,岑参、温庭筠、杨巨源、施肩吾和韩偓等等等等唐朝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曾提到「胡姬」。那么唐朝诗人口中的胡姬究竟是什么人呢?她们又是从哪里来到中原的呢?

李白曾经的多个作品都提到过胡姬

要说清楚胡姬的身份,我们首先还是要从「胡」这个字的含义说起。根据现代能看到的史料,「胡」这个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文献,而它的本义是指牛以及其它兽类脖子下面的垂肉。因为许多动物的这个部位都长有长毛,所以后来又引申出来了胡须的意思。

但「胡」字最初的这个含义当然跟「胡姬」没有任何关系。不过「胡」字在出现后不久就开始被用来指代外族,先秦的【逸周书】和【山海经】等古籍里曾提到东胡和西胡这些族群,现代认为这种用法应该都是源自音译。而在匈奴崛起之后,「胡」字曾一度特指匈奴。比如在汉武帝时期,匈奴狐鹿姑单于在给武帝的信件里就曾经说道:

胡者,天之骄子也。

这说明当时匈奴人是认可「胡」这个名称的。而现代观点认为,当时汉朝人用「胡」特指匈奴是因为当时「匈奴」的发音与「胡」比较接近,所以「胡」和「匈奴」其实可能是同一个词汇的不同音译。

「胡」曾经特指匈奴

但是到了东汉之后,随着匈奴的衰落,「胡」这个字也逐渐与匈奴脱钩,开始被用来泛指源自北方或西域的各个族群,所以后来先后进入中原的南匈奴、鲜卑等族曾被合称为「五胡」。

不过随着中原人对北方和西域各个族群了解的加深,隋唐时期通常会直接用专有的族名称呼不同族群,而「胡」这个字的含义则再次收窄,主要用来特指体貌特征与中原人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有高鼻、深目和体毛旺盛等白种人特征的族群,比如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

不过虽然这些人都被称为「胡」,但当时中原地区有这种外貌的人其实大多还是来自一个特定的族群,也就是粟特人。比如唐代史料【安禄山事迹】就曾记载,安禄山曾自己说自己「父是胡,母是突厥女」,而现代研究已经基本认定安禄山的父亲是粟特人,所以这段记载表明在当时「胡」这个字在很多时候是特指粟特人的,其中不包括突厥等其它族群。

鲜卑、羯、氐等族曾被泛称为「五胡」

而粟特人是源自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一个说东伊朗语族语言的古老族群。因为其发源地毗邻丝绸之路,所以他们从很早开始就成为了一个行商民族,从东汉时开始就有人进入中原定居,到唐朝时已经在中原的不同区域聚居。

而我们说粟特人来到中原主要是为了经商,但经商这个词在当时其实比现代含义更广:在粟特人所贩卖的「商品」里,其实包括许多被视为奴婢的人口,其中主要就是一些来自中亚和西亚,与其一样也说伊朗语族语言的女奴。

不过对于这件事,大家倒也没必要过于吃惊,因为在古代,女性奴隶或者奴婢确实曾经长期是许多「商人」牟取暴利的工具,而粟特人经营这种生意也是历史悠久,他们不但向中国贩卖奴婢,也曾长期向阿拉伯乃至东罗马贩卖女奴,相关记载在阿拉伯和东罗马的史料中都并不罕见。

唐朝粟特人的典型形象

而当时在中原,来到唐朝的粟特人和与其语言相近的波斯人在长安曾经大量从事酒肆这种生意,一些史料记载当时在长安的西市和春明门到曲江一带,曾经存在过许多由粟特人和波斯人所经营的酒肆。同时根据一些古籍记载,唐朝时西州、庭州(均在今新疆境内)和敦煌(今甘肃敦煌)都曾存在奴婢买卖市场,而其中许多女奴婢都被卖到了长安,而这些女子有些因为唱功出众,在后来还进入了唐朝官方设立的音乐机构太常寺和教坊,成为乐工,比如唐朝史料【乐府杂录】中所记载的乐工,有许多通过姓名都可被推定为粟特人。但其中更多的人则最终都到了胡商所开设的酒肆之中,成为了「胡姬」。

而一直到唐朝初期,波斯人和粟特人一样,都是信仰拜火教,这两个族群当时都有爱饮酒的习俗,而且其古典文学里将美酒与美色相提并论也都是流行的题材,所以在古代波斯人和粟特人的酒肆本身就会把诗人视为一个主要客户群体,会有意吸引其前去消费。而来到了中原的这些胡商也把这种做法带到了长安,可以说唐朝时许多关于「胡姬」的诗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了。

一页粟特文献残片,上面有粟特女性形象

而桃花石杂谈在前文中也已经提到,贩卖胡姬是商人牟取暴利的手段,所以在长安等地的胡姬酒肆也很自然是当时顶端的高消费场所,通常只有贵族少年和通过诗名跻身上流社交圈的知名诗人才能消费得起。所以正史里几乎没有关于胡姬的相关记载,但许多诗人却留下了胡姬相关诗句也就不显得奇怪了。

但我们前面已经说了,虽然许多胡姬颜色靓丽,衣着华美,估计也时常能得到到访贵族名流的赏赐,但当时她们的身份基本都还是卖笑的奴婢,所以遭到主人的打骂、虐待以及被当作物品买卖、抵押可以说都非常常见。再加上她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所以可以说也是尝尽人间辛酸,可以说也会经常沉浸于悲伤的情绪之中。而她们的这种人生经历,也在许多诗人的诗句里得到了记录,比如李贺的这首【龙夜吟】:

卷发胡儿眼睛绿,高楼衣静吹横竹。

一声似向天上来,月下美人望乡哭……

当然,唐诗里提到的胡姬除了来自中西亚的女子之外,也有一部分是指塞北游牧族群的女子,比如诗人温庭筠诗里提到的「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就被认为说的是北方草原上的女子。但这类「胡姬」在提到胡姬的唐诗中可以说是极少数,唐诗中提到的绝大多数「胡姬」还是从中西亚来到中国的伊朗语族女子了。

中原出现的胡姬可以说也是盛唐独特的现象

而当时胡姬的多见可以说也是盛唐和中唐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国际交往极其频繁的副产品。所以在晚唐唐朝的国力逐渐衰落之后,随着中原的粟特人和波斯人被大量同化,新进入中原的外来群体减少,胡姬和胡姬酒肆也最终消失在了历史之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