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86年,双衔将军杨斯德解决「华航事件」后,南怀瑾给他写诗有何意

2023-12-16历史

前言

1947年,26岁的杨斯德奉命到韩练成部作内线工作。在夺取莱芜城时,陈毅给他下令,让他和他的副手留下做内应,以战胜敌2万人马。

解放后,杨斯德主要做统战工作。1986年,杨斯德圆满地解决了「华航事件」,后来为了与台湾关系更上一层楼,杨斯德在南怀瑾先生的香港寓所会见了神秘客人。

「双衔将军」杨斯德

1947年,蒋介石要在华东战场,调动30多万部队,组织「鲁南会战」,意图「南北夹击」消灭华东解放军。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则想到了「声南击北」的策略,悄悄把部队运到北线莱芜地区,利用内线工作策应我军行动,以消灭老蒋南下参加会战的北线部队。

所谓的「内线工作」,既要输送敌军情报,又要瓦解敌军工作。游走在敌人心脏的活计,需要一个集大勇、大智、大忠于一身的人来完成。华东军区首长几经选择,最后决定由时任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员科科长的杨斯德,以及一名助手来完成。助手是杨斯德的副职副科长解魁。

与此同时,国民党四十六军军长韩练成受命率部到了山东。他接到了白崇禧的命令,让他想方设法要保存这支队伍。进攻解放区,与解放军作战,何谈保存实力?于是,韩练成几经联系,找到了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

舒同考虑到内线工作,觉得韩练成是个突破口,便派杨斯德和解魁两人到韩部做工作。话说回来,韩练成为何要找共产党求助?原来,此人出身西北军,大革命时期曾经受我党革命思想的影响,后在重庆与我党秘密接触,由此建立了联系。关键是,韩练成非蒋嫡系,也非桂嫡系。

杨斯德入职前,化名「李一明」。因为是韩练成请来的,所以部队都亲切地管他叫「李秘书」。不过,四十六军还有白崇禧的亲戚,以及南下参加会战的李仙洲集团、及其所辖的十二军、七十三军。这些势力可对「李秘书」是心存怀疑的。

杨斯德和助手游走在敌军核心地带,不仅要把敌人北线行动情报送出去,还要保护我军在歼灭敌人时,避开韩部。这任务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好在,杨斯德紧紧抓住了韩练成。韩练成每次遇到棘手的难题,都会向杨斯德请教。

一次,韩练成向杨斯德透露四十六军进攻解放区会被吃掉的担忧。杨斯德向他建议,尽量拖延时间,不能在前边进攻。对此,韩练成听从了。

可负责北线指挥的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副司令李仙洲偏偏让四十六军在前,并催促其加快南下速度。

这种情况下,杨斯德亲自返部去找陈毅谈。陈毅让他带话给韩练成:

「我们打李仙洲集团,将不打四十六军,待消灭了李总部,和下辖的十二军、七十三军后,可以放开东北方向,让四十六军回到胶济线去。」

末了,陈毅叮嘱杨斯德:

「若是四十六军和七十三军搞到了一起,我们不得不连四十六军一起打的时候,你就要劝说韩练成放下武器,我们将保证他的安全。」

杨斯德回去后,遵循这一原则贴近韩练成做工作。此后,韩练成不仅把重要情报供给杨斯德,而且听取杨斯德的建议,尽量拖延南下时间,甚至向李仙洲提供有利于我军的反建议,为我军主力北上争取时间。

当我军主力对莱芜城形成包围态势后,陈毅通过情报员向杨斯德传达命令:「为了求得此次战役的彻底胜利,决不撤出你们两位同志,以你们两人战胜敌两万人。」为了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杨斯德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当莱芜战役打响后,韩练成收到了前往增援的命令。此时,杨斯德告诉他不能增援,增援就等于送死。韩练成说上级命令难违,杨斯德考虑后,向他建议「假打」。

我军攻城炮火猛烈,敌军乱作一团。在飞机上指挥战事的王耀武命令韩练成率部进城,与李仙洲面商突围之事。韩练成找杨斯德商议,杨斯德主动要求一同前往。

由于事先沟通不足,韩部进城竟然遭遇了李仙洲七十三军的守城部队攻打。枪林弹雨中,韩练成险些中弹。危急关头,杨斯德迅速把韩练成拉到身后。等守城部队上报后,韩部才顺利进了城。之后,经商议,得出结论当夜突围。

此时,杨斯德认为韩练成现在起义,或率部放下武器已经不太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让韩练成脱离部队。他想,若是让敌军失掉一大将,必会挫其锐气。于是,杨斯德将想法向韩练成说了,韩练成深受感动。

韩练成随后问他:「那你呢?」杨斯德微微一笑,说:「我个人牺牲了,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是没有关系的。」

不久,杨斯德在四十六军集合准备突围的时候,借口「军长到后面看看部队」之由,把韩练成藏在了一个防空洞里。这样,致使李仙洲整个部队的突围时间,整整延迟了一个小时。加之,韩练成脱离了军长的位置,造成了四十六军的指挥混乱,进而波及了七十三军。这对我军取得大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战后,杨斯德被授予了特等功,获奖金一万元现金。面对荣誉,杨斯德微微一笑说:「胜利归功于陈、粟首长指挥的好。」他旋即把奖金全部作为党费交给了组织。

在淮海战役开始,杨斯德又以国民党少将高参的身份,深入到国民党第三绥靖区部队内部,协助何基沣、张克侠两位将军,策动该部在贾汪地区起义。

那时,杨斯德扮演的角色有多厉害!连起义部队的口号都是:「杨斯德部队!」

此次起义中,杨斯德历险之多、用智之巧,远不少于莱芜战役之内线工作。所以,后来艺术家把这次起义搬上了大银幕,名为【佩剑将军】。

回顾杨斯德的早年经历,他是山东滕州人,1938年,不满十七岁的他参加了革命,26岁就被委以重任,27岁甚至当了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司令部少将参谋。建国后,杨斯德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5年,杨斯德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由毛主席签发命令,他又被授予少将军衔。可以说,「双衔将军」的名号是用实力换来的。

解放后,杨斯德较长的时期在总政联络部,主要从事统战工作。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华航事件」的谈判结果,由杨斯德拍板

1984年,杨斯德由于统战工作做的出色,遂被调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

早在50年代,中央就成立了「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开始,邓颖超直接领导该组,后来,杨尚昆兼任组长。作为「中央对台领导小组」的下辖部门,杨斯德由杨尚昆直接领导。

杨斯德每天所要处理的事务很繁杂,比如,安排海峡两岸高层领导会晤、有关「三通」工作的准备、吸引台商投资等等。但对于杨斯德这位老联络部长来说,似乎都打理的井井有条。

此外,杨斯德还常作为杨尚昆的代表,出席一些重大活动,以及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1986年5月3日,杨斯德突然接到一份紧急报告:

台湾中华航空公司B198号波音747货机机长王锡爵驾机飞抵广州白云机场,要求在祖国大陆定居,与家人团聚。机上还有副驾驶董光兴、机械师邱明志俩人,以及货物二十二万磅。如何处理?

杨斯德看过后,立即向有关部门下达了三项命令:

一、遵照中央来去自由的政策,尽快帮助王锡爵与家人联系,以使其早日团聚;

二、要接待好飞机上的另外俩人;

三、要绝对保证飞机及货物的安全。

在杨斯德的命令传达不久,我民航总局致电邀请华航:

尽早派人来北京商议有关飞机货物和机组其他成员的处理问题。

民航总局等了数天都不见对方给出回复。原来台湾那边早已乱作一团。当时,台湾实行「三不」政策,「不对话、不通航、不通邮」,王锡爵突然驾机回归像是给他们敲了一击闷棍!

台湾方面层层上报,最后到了蒋经国那里,蒋经国只有一句话:「小心处理」。后来有人建议:「要谈判,主动应战!」蒋经国思虑良久后,才作出决定:「谈判!」

这样,华航通过香港太古集团姚刚给民航总局传话,说愿意派人在香港商谈。

随后,中央决定由杨斯德牵头、民航总局局长胡逸洲等人组成赴港谈判领导小组,并赋予杨斯德有最后决定权。

会谈过程中,台湾方面多次要求由第三方出面,尽量回避与我方直接接触。杨斯德则明确指出:

「这完全是我们两家公司、同胞兄弟之间的事情,你们完全有技术力量,没有必要委托他人办理。」

接下来,双方先后会谈了四次,对每次谈判,杨斯德等人都做了充分准备。最后,杨斯德强调:

「始终贯彻原则问题寸步不让,枝节问题灵活掌握的方针。」

在会谈纪要上,对方提出要去掉:「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中的「台湾」二字。而要增加:「中华航空公司要求中国航空公司,应该基于人道立场,并按民航惯例,迅速交回飞机、三名机组人员及货物。」

我方对前者同意,对后者则没有理睬。接受王锡爵回国定居是我们早就定下来的,这样,台湾方面也没再坚持。

会谈纪要签字后,双方鼓掌通过。谈判结束后,杨斯德将机组人员的花销都给结算了。他说:「都是同胞兄弟,都是一家人,这点钱就算了。」这个行为,让台湾代表很感动。

后来,这件事在香港引起了不小轰动。美驻香港官员普遍认为:

中国在处理华航事件上干得非常漂亮,合情合理,其诚意令人敬佩!

也正是如此,「华航事件」实现了海峡两岸对话的零突破。此后不久,杨斯德先后三次与李登辉、苏志诚进行了秘密会谈。

杨斯德与南怀瑾先生互赠诗词

为了让两岸关系更上一层楼,杨斯德与代表李登辉的苏志诚进行了几次会谈,他们选择的谈话地点——著名国学大师、禅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香港的寓所和讲堂。

为什么要选择南怀瑾先生作为中介人呢?原来,南怀瑾先生除了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外,他更赞成拥护祖国统一大业。南怀瑾先生曾对李登辉说过:「不要做历史的罪人!」而李登辉对南怀瑾先生向来是尊重的,常有大事向他请教。

在与苏志诚会谈中,杨斯德多次申明希望台湾当局「停止军事对峙、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停止一切危害两岸关系和统一的言论的行动」。这也被称为「三停止」主张。

而苏志诚的眼神总是躲躲闪闪,说话支支吾吾。最后,双方的谈话也没有达到什么效果。

对此,南怀瑾先生深表遗憾。后来他询问身边人:「杨斯德先生业余爱好是什么?」得到「喜欢钓鱼」的回答后,南老当即书写一首诗,赠送给杨斯德:

尚父精神老更道,一杆垂首钓神州。

八百诸侯皆吞饵,唯有夷齐不上钩。

杨斯德看过后,当即和诗一首:

万马奔腾骥当道,丹心一颗向神州。

和平诚信非香饵,众望所归无须钩。

南怀瑾先生的诗,并非表面所指的「钓鱼」,而是在大陆代表与中国台湾代表会谈之后写下的,尤其是后两句更为明显。

而杨斯德的回答也是格外出色,他指出大陆是满载着诚意去的,没有弯弯绕绕。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是和平、诚信,就会收获人民的信任。

杨斯德退休后,依旧关心党、国家、军队的事情。尤其是台湾方面的情况。他生前对子女们说过:「台湾回归是迟早的事!我是看不到了,我希望你们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