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同为岛国,为何上世纪英国选择全球扩张,日本却大肆侵略家门口

2024-04-23历史

尽管英日两国均跻身世界列强之列,但他们在扩张道路上的选择截然不同。英国奉行均衡与遏制孤立政策,避免了对欧洲大陆的侵略扩张,而是致力于扮演全球殖民者的角色。

日本在崛起之后,迅速制定了一系列侵略策略,在亚洲范围内大肆扩张,虽然最终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其侵略野心仍未消弭。

英国当时未选择对外扩张的原因,并非仅因亚洲地区易攻陷。实际上,英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考量。从经济角度看,英国更偏向于通过贸易和外交手段来获取利益,而非直接通过领土扩张。政治上,维护国内稳定和海外利益是英国的首要任务,而扩张可能引发国际冲突和不稳定。文化上,英国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倾向于和平交流而非武力征服。军事上,尽管英国具备强大的海军实力,但在亚洲地区进行长期陆战并非易事,需考虑资源和后勤补给问题。因此,英国选择不扩张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英日的侵略路线】

一万多年以前,由于海平面的上升,英国和日本都变成了岛屿。由于航海技术的限制,这两个国家在近代之前无法与外界文明进行交流。因此,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英国是一个位于西欧的岛国,包括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一些附属岛屿。英格兰人是该国的主要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3.9%。

英国作为世界上首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曾涌现出众多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如蒸汽机、青霉素、脱氧核糖核酸(DNA)和喷气式发动机等。自16世纪起,英国通过建立众多贸易公司积极拓展海外业务,1588年成功击败西班牙后,其迈向世界海洋霸权的步伐更加坚定。

19世纪,英国殖民势力迅速扩张,1801年爱尔兰并入,构成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随后,大英帝国开始对亚洲进行广泛征服。在其鼎盛时期,帝国统治了约5亿人口,领土面积覆盖3367万平方公里,因此被赞誉为「日不落帝国」。这一成就是通过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以及保护国等多种方式实现的。

二战结束后,英国的实力大幅下滑,许多海外领地也相继宣布独立,曾经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不再重现当年的荣耀。

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屿以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为37.8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和族是日本的主体民族。

经过长达六百年的幕府时代,日本一直维持着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欧美列强的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的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此后,通过戊辰战争,日本成功建立了明治政府,并推动了明治维新运动。这一系列变革使日本的国力和军事实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一。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日本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包括甲午战争、吞并朝鲜并发动侵华战争等。这些战争中,日本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尽管日本在二战中遭遇了挫败,但这一失败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由于二战的失败,日本不得不接受美军驻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政治自主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在政治上已经被视为一个二等国家。

两个国家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国力的巨大飞跃,分别成为了东西方的强国,并都有过侵略行为。然而,英国与其前殖民地之间至今仍保持着组织联系,即英联邦,这主要得益于英国为这些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制度和管理体系。相比之下,日本的侵略行为则完全是帝国主义的,给当地居民留下了深刻的仇恨。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种族文化和社会意识往往源自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日本,这个位于火山地震带的国家,拥有全球总数10%的活火山,同时季风气候也带来了不稳定的降雨频率。在这种严峻的自然环境下,日本民族历经生存挑战,铸就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格。

不列颠岛的气候宜人,地理环境稳定,鲜有大型自然灾害的威胁。此外,其周边还有丰富的油田资源,足以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这些因素使得英国人无需通过侵略扩张,即可在英伦三岛上安居乐业,享受和平稳定的生活。

【英日不同之处】

英国和日本在内部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由于长期孤立于东亚大陆之外,缺乏大规模异族流动共存的经验,因此其文化思想相对单一。相较之下,英国则拥有多元化的民族构成,包括盎撒、苏格兰人、威尔士人等,同时与外部国家如荷兰、法国等也有合作与斗争的经历,使得其文化意识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使得英国民族的性格相对较为平衡,而日本民族的偏执和癫狂则有其根源可寻。

英国历史上的繁荣崛起,源于其接纳欧洲人才资本的智慧,这是文化交流合作的结晶。与此相反,日本的发展则受到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导致国内氛围蛮横狂躁,难以展现出对外族的怜悯和宽容。

知道了英日之间的差异后,我们进一步探讨为何英国没有选择进攻欧洲大陆以扩张领土。

在第一次百年战争中,英军逼近巴黎。然而,法国民众挺身而出,与法军并肩作战,最终成功驱逐了英军,甚至将英国势力逐出欧洲大陆。而在第二次百年战争中,尽管英国联军再次取得胜利,但在维也纳会议上,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派出了代表,包括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共同商讨对策。

英国政府在经历两次大战后,意识到欧洲各国实力相当,难以轻易取胜。随着英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法国也紧随其后,西班牙、荷兰等国实力与英国相当,使英国无法再轻易发动战争。因此,英国开始采取更加谨慎的外交政策,避免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

欧洲由于其深厚的均衡传统,使得对欧洲大陆的侵略扩张变得异常困难。任何此类行动都将直接挑战整个欧洲秩序,导致与所有欧洲国家的公开对抗。即使在英国的鼎盛时期,恐怕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这样的行为。因此,任何试图在欧洲进行侵略扩张的国家,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在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各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逐渐缩小,除意大利和西班牙外,其他国家都变得难以攻克。因此,英国不得不将其侵略的注意力转向亚洲大陆。

日本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其周边多为农业国家,除去中俄两大强国,其余国家似乎都成为了易于宰割的目标。自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真实国力暴露无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形象使日本对中国最后的一点畏惧也烟消云散。因此,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侵略行为,气势汹汹、无所顾忌。

这些殖民地是英国重要的资源来源和市场渠道,充分满足了其发展的需求,因此,英国无需再费力征服欧洲这一坚固的阵地。

相较于英国,日本在资源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且其发展历史相对较晚。当日本国内工业逐渐成熟时,非洲大陆已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面对国内石油和铁矿资源的匮乏,日本不得不冒险寻求在亚洲大陆的发展机会,以此来弥补其资源的不足。

英国注重影响力,倾向于通过渗透实现掌控,这体现了其独特的战略认知。而日本则信奉奴役,一心想要占领控制他国,这展示了其与众不同的战略思维。两国在战略层面的选择,彰显了各自的国家特性与目标。

英国的外交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平衡大陆力量的策略。其目的在于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巧妙地在欧洲各国间制造紧张与对立,从而防止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主宰欧洲的政治格局。这种策略,常被视为一种微妙的操控手段,通过挑起竞争和分歧,确保欧洲大陆的力量均衡得以维持。

回顾历史,英国经常与欧洲强国对抗,采取了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法等策略,维持了欧洲均势,防止了单一强权的崛起。这种平衡使欧洲各国势均力敌,无法单独称霸。

英国在领土扩张上明白,领土的广阔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为了减轻这种负担,他们巧妙地转变了策略,将原本以占领和控制为主的扩张重心转向了海外殖民。

日本显然缺乏远见卓识,始终沉溺于短视的资源掠夺,其行动充满侵略与掠夺,导致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因此,亚洲多国至今仍对日本怀有深深的恨意和不满。

英国在侵略行为上相较于日本,显得更为理智和聪明,同时在手段上也略显温和。然而,无论是殖民还是占领,这些都是帝国主义所采取的暴力血腥政策,它们终究会遭到全球人民的共同抵制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