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除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我党还有一支抗日武装,兵力最多高达20万人

2024-07-18历史

我军有支抗日力量,有两位开国上将,在冀东搞了个大暴动,参加人数是起初八路军的四倍。这就是以八路军第四纵队为基础的冀东抗日联军。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被日寇占领,接着他们又把手伸向了华北。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还签了【秦土协定】【何梅协定】等卖国条约,结果华北也一步步被日寇占领了。

因为华北的形势很严重,毛泽东等中央军委的人决定在冀东地区建个根据地,把华北的红军和东北的抗日联军连起来。毛泽东发现冀热边区有个叫灵雾山的地方,很适合打游击。在洛川会议的时候,毛泽东让冀东地区的代表李运昌,带一支精兵去冀东开辟根据地。

1938 年 5 月,华北沦陷,国民党势力也溃散了,这时候建立冀热辽根据地的事就可以考虑了。当月下旬的某天,敌后河北省委在天津法租界开了华北人民武装支委会总会的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冀东开辟新的根据地。

同时,八路军总部也下了决定,把第 120 师雁北支队和晋察冀军区的一个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当司令员,邓华当政治委员,李钟奇当参谋长。第四纵队有第 11、第 12 支队和独立营、骑兵大队,一共 5000 多人。这是一股精锐且强大的力量,宋时轮、邓华都是新中国很有资历、非常有名的上将。对于冀东暴动,党中央非常重视。

天津会议后一个多月,冀热辽边特委再次开会,对将要组织的六个总队进行编号,并决定在 7 月 16 日各地同时举行暴动。

为什么我军要在冀东发动暴动呢?因为这里有很多优势啊,比如老百姓手里的枪械特别多,得有二十万支以上呢。有这么多枪,还怕招不来人、拉不起队伍吗?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日伪得知了冀东党委的暴动计划,还准备颁布缴枪令,把老百姓手里的武器都收走。而且,日伪军还派了好多侦探,满世界抓准备起义的共产党员,连领导人高志远都差点儿被逮住。

日伪军开始行动了,这让冀东党委特别紧张,所以打算把起义提前。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八路军第四纵队老早就到冀东了。但因为没有通讯工具,冀东抗日的领导人们一点儿都不知道这个重要消息。要是他们知道有这么个主心骨在,也不用这么着急地发动起义。

1938 年 7 月 6 日晚,七七事变一周年的前一夜,李润民率领 300 多名抗日战士在滦县港北村举事,这是冀东暴动的第一枪。这位组织者曾是红军团政委,参加过长征。这一枪,让整个冀东都轰动了。

7 月 7 日,李运昌和胡锡奎在迁安县岩口镇组织暴动,建立了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二路军司令部和第四总队。7 月 8 日,洪麟阁、杨十三建立了第一路军司令部和第一总队、第二总队;7 月 9 日,王仲华、高志远建立第六总队……

各行各业的老百姓,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都带着锤子、斧头、红缨枪、土枪、抬炮等武器,加入了抗日联军。很快,冀东抗日联军的总队数量就达到了 48 个,远远超出了原定的 6 个总队的编制。冀东人民被日寇和汉奸害惨了!

连国民党也响应了我军的号召,朱铁军在多地发动起义,建立了两三万人的中央直辖忠义救国军第七路军、第九路军。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参加冀东暴动的人数已经达到了 20 多万,比之前八路军的总人数还多了将近 4 倍。就在这个时候,宋时轮和邓华带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正好来接应,给了起义的军民很大的支持。

抗日联军成立后,20 万大军兵分多路,先后攻下乐亭、卢龙、玉田等县城,几乎天天都有收复失地的喜讯,冀东的大部分城镇都被光复,北宁铁路也被切断,完全瘫痪。

之后,第四纵队和冀东抗日联军的领导在铁厂会师,并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会议认为,冀东抗日联军缺乏军事和政治训练,需要进行整训。所以决定成立冀热辽宁军区,宋时轮当司令员,邓华当政委,高志远、李运昌、洪麟阁当副司令员,李钟奇当参谋长,伍晋南当政治部主任。

当冀东抗日联军和第四纵队正在热火朝天地建立新根据地时,日寇很快就发起了反击。冀东起义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军主力当时正在武汉激战,无暇他顾。随着夏天过去秋天到来,武汉沦陷,日寇终于有了余力进行反击。此外,冀热辽靠近东北,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实力非常强大,犹如一只巨掌,沉重地压在我军头上。

对日本来说,满蒙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怎么能容忍别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捣乱。所以日寇对冀热辽军区的反攻也是前所未有的。华北日军从武汉调来了一个旅团,还把十多万关东军和伪满军安排在长城沿线,对我军形成了步步紧逼、多路进攻的大包围态势。

这时候,我军遇到的问题很严重。首先,宋时轮和邓华发现灵雾山这附近没啥人,养不活这么多兵,就决定去占领北边的都山。但是在前进的时候,遭到了关东军和伪军的拼死抵抗,部队的人损失惨重,其中大部分都是打仗很厉害的老兵。

然后到了秋天收获后,冀东平原的青纱帐都被砍光了,部队没了隐藏的屏障,也就没法打平原游击战了。

所以,宋时轮和邓华觉得,得把第四纵队和冀东抗日联军带到平西地区去训练,留一小部分游击队在冀东继续抗战,等机会合适了再回冀东。后来,宋、邓两人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聂荣臻。

9 月 26 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得到四纵和冀东抗日联军要往西撤的消息,着急得不行,坚决反对。八路军总部觉得宋时轮和邓华太看得起敌人的力量,却没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只要找对方法,八路军肯定能在冀东平原扎下根。

没过几天,宋时轮和邓华又给中央发了封电报,说敌人已经分兵七路杀过来了,部队得赶紧往西撤。10 月 8 日,中央又给宋、邓回了电报,说现在让大部队往西撤会有很多困难,要是没到万不得已的地步,就别把主力调到白河以西去。

看到「万不得已」这几个字,宋时轮和邓华就知道,现在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日军小林旅团已经离得很近了。

对此,李运昌表示反对,他觉得抗日联军虽然战斗力不行,但可以通过多次短期整训来提高;敌情虽然严重,但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基层抗日政权,发动群众来站稳脚跟。有了广大农村的掩护,就算没有青纱帐也能打仗。

现在应该把部队拆散,跟敌人打游击,用灵活的战术。要是把整个抗联都拉到平西去整训,十多万人在平原上都露了相,容易被敌人拦截、阻击和轰炸,那样肯定会有很大的损失。

从后来的情况看,李运昌的决定无疑是对的,因为之后的平西大撤退成了一场惨烈的军事灾难。10 月中旬,抗联和四纵开始大规模西撤。为了减小目标,部队精简了部分人员,大约集中了 5 万人。

然而,刚开始行动,问题就出来了。首先,暴动队伍是临时组建的,不稳定、纪律差,不能长时间行军;其次,装备和粮食都没准备够,战士们穿着单衣,一路上没有根据地可以依靠,部队走到哪就吃到哪,沿途的群众很难供应,只能风餐露宿,又冷又饿。

另外,大部分起义群众都是初次离家,缺乏足够的训练,也没有创建坚固的党组织,政治教育不足,所以一开始就有人逃散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日伪军展开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进攻,前面有人堵截,后面有人追击,天上还有飞机轰炸。到了蓟县的时候,战况已经非常糟糕了,抗联三路副司令陈宇寰牺牲了,他带领的三个总队也被打散了。在高里,冀东抗联昌黎支队司令丁万友也壮烈牺牲了,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

李润民带领的抗联第五总队被敌军打散后,他和政治部主任高培逃到了北平,不幸被日伪识破并逮捕,最后惨遭杀害。

后来日伪军把白潮河封锁得严严实实,李运昌、李楚离的部队加起来只剩下六千多人,要是继续往西走,肯定会全军覆没。李运昌果断决定,让抗联马上回冀东,保存实力,再重新发展。经过几番周折,李运昌的部队终于回到了迁安柳沟峪,他身边只剩下 130 人了。

再看高志远的部队,他们不断被敌人攻击,人员一批批散去,最后到达平西根据地的还不到 1000 人。

在那次悲壮的平西大撤退后,曾经兵力是八路军四五倍的冀东抗日联军失败了。原本拥有 20 万士兵和武器装备,撤回冀东的部队加上原本驻守平西的部队,总共只剩下 2000 多人。他们在李运昌的带领下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冀东暴动不完美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日伪军太强大了,冀东平原的地形也对我军不利。另外,部队领导意见不一致也是冀东暴动和平西大撤退失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