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吴忠性:拒绝跟国民党去台湾,为解放军入藏绘地图,儿子是正国级

2024-04-15历史

1950年,为了解放西藏,尽快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解放军部队于当年10月份入藏。然而西藏地区辽阔,将士们却了解甚少,这给解放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首当其冲的便是缺少藏区地图,这个时候,有位技术人员站出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解放军入藏时,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画出西藏地图,为解放工作作出了关键贡献。

这个人原先曾是国民党的技术人员,由于不愿意跟随国民党去往台湾,所以选择留在了新中国。后来他的儿子参加工作,一路高升,官至正国级。这个人究竟是谁?他为何拒绝去往台湾?又是如何画出入藏地图呢?

农村少年

吴忠性原先毕业于中央测量学校,学的是制图专业,在那个年代,像吴忠性这样的技术人员是非常稀缺的,因此毕业后就被分配去国民党测量总局工作。对于家境贫寒的吴忠性来说,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养家糊口是不成问题的。

由于吴忠性出身在安徽的一个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祖上虽然做过官,也算是书香门第,但到了吴家这一代已经没落了。为了振兴门第,改变命运,吴忠性从小就勤奋读书。后来成功考入中央测量学校,也是为吴家争了一口气。

学校的学习虽然很苦,但比起吴忠性家乡的穷苦却不值一提。其他的富家子弟大多不好好读书,有的翘课逃学的,也有退学不上的。唯独吴忠性一直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在知识的海洋里孤军奋进,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

1936年,吴忠性成为国民党测量总局制图科一名技术员,刚刚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次年抗日战争就爆发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之北平沦陷,上海沦陷,南京政府也被迫迁移至武汉。

先国后家

吴忠性跟着工作单位一起迁徙,第二年,家乡安徽被日本人占领,妻子和母亲只能逃到武汉来找他,带着的还有吴忠性一岁的儿子吴邦杰。只是武汉很快也成了不安稳之地,日军的铁蹄很快又踏到了武汉来。一家四口又只能前往桂林,整个抗战时期,吴忠性一家一直在跟着工作单位到处迁移,直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后,1944年,到了重庆才基本稳定下来。

迁移期间,次子邦国和三子邦胜相继出生。吴忠性也从一名技术员调任为中央测量学校的老师。然而令吴忠性感触最深不是升职或者长年迁徙之苦,而是大汉名将霍去病说过的那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如今若改为「日寇未灭,无以家为」便是吴忠性最深刻的感受了。

日寇侵华期间,吴忠性一家跟随单位相继迁移至桂林、平坝、镇宁、贵阳等地。一路走完,越是看到老百姓受到战乱之苦,越是爆发出强烈爱国意识。吴忠性也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国家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去往印度

抗战胜利后,为了提高测绘能力,国民党当局派出了三名专业的技术人员,前往英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吴忠性一直是专业技术最优秀的技术员,否则也不会调往中央测量学校任教,因此成功被选中。

能去往英国留学让吴忠性非常开心,这时的吴忠性决心靠专业技能为国家做贡献。然而无论是在平时工作中还是教学时,他还是经常会觉得能力上有所不足,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洋人的技术,提升我国的测量水平,那会让我国的测量绘制技术提升许多。

吴忠性经过精心准备后,满怀期望地去了英国。但并未向他预想那样在英国学习到先进技术,而是被英国人送去了殖民地印度。虽然中国成为了二战时期的战胜国,但洋人对中国的态度仍没有太大改观。对于中国学者也没有太多重视,派往印度殖民地,算是将其简单打发了。

印度距离英国较远,那里的测量机构不会掌握太多英国信息,英国人也比较放心。没有达成去往英国的目的,吴忠性等人不免失望。然而能够去往印度也算是一定的安慰吧。吴忠性很快调整好心态,牢记自己为国为民的目的,认真地留在印度学习。

吴忠性本身穷困出身,又读过几年私塾,因此吃的了苦,耐得住寂寞。在异国他乡努力学习英国的测量技术,由于刻苦,且本身底子好,他进步很快,国外的技术远比国内精确先进,令他大开眼界。更加增强他希望提升我国测量技术的决心,毕竟我们和先进国家的差距太大了,如果不奋起直追,将来必然被别人远远甩在身后。就这样,吴忠性抱着满腔热枕努力的学习起来。

一次学习中他突然发现,印度的一些地图,居然将我国西藏的一部分领土画到了印度领土中。吴忠性常年从事制图工作,对这些东西非常敏感。尤其是涉及我国领土的范围的地方,从来不敢有一丝一毫大意。

考虑到印度的划分方式,将来和我国必然会产生领土纷争问题。当下,吴忠性不敢大意,将两国边界测量绘制问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除了两国领土的接壤地带,他还对整个西藏地区,和印度地区都做了充分研究。以便将来两国冲突时,把这些东西作为领土争夺的依据。

登记退党

经过两年的学习,到了回国时候,吴忠性便将自己学习和研究得到大量书籍资料一并带回国内。都是他这两年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包括他对西藏问题的所有研究。毕竟土地是一个国家立国的根本,领土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根本的问题。吴忠性的专业技能就在这上面,这些资料就对国家非常重要。

回国之后,吴忠性依靠优秀的专业技术,升任为测量学校制图科主任。这时也恰逢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国内形势上逐渐败退。1948年,国民党打算精选干部,要对国民党党员重新登记。

在之前,吴忠性曾加入国民党。后来眼见国民党的所作所为,把国家搞得一片混乱,逐渐丧失人心。身为技术人员的吴忠性等人都产生了反感情绪,这一次国民党重新登记党员,更让众人十分愤慨。

一开始众人由于工作原因加入国民党,如今国民党一路倒行逆施且不说,就连入党退党都如此儿戏,对于因信仰而入党的那些人来说,简直就是莫大侮辱。在他们看来,国民党哪里还有威望可言。吴忠性与科室一帮工作人员果断选择拒绝登记,毅然退出国民党。

随后历史的进程也证明众人的判断,国民党倒行逆施,在国内最终一败涂地。不得不在1949年逃往台湾。临走之前,蒋介石极力搜刮民财,能带着的全部带走,带不走的也毁了。

吴忠性所在的测量学校也包含在内,要一并搬去台湾,吴忠性一个人也阻止不住,但本人却表示坚决不去往台湾,就要留在这里。绝不愿再跟随蒋介石,那也是继续助纣为虐罢了。最终,吴忠性带着一家老小都留了下来。

留下来的吴忠性继续秉持心中的理想,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贡献给国家,帮助国家发展进步。而对于吴忠性这样的技术人才,我党给予非常高的重视。1950年,吴忠性被任命为西南军区测绘分局制图科科长,又重新回到了他所熟悉的岗位上。

解放西藏

也是在这一年,全国各地基本都迎来解放,西藏地区却还没有被解放。这主要是因为藏区民族问题比较复杂,于是新中国中央政府打算采取和谈的方式和平解放西藏。多次通知藏区政府,派出代表来北京商议解放西藏的事宜。但迟迟不见成效,武力解放也不得不早做准备。

解放军进入西藏要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由于西藏海拔高,且区域辽阔,对于作战的解放军部队而言,要适应高原气候。第二个问题是,我军对于西藏的了解非常少,如果冒然入藏作战,迷失方向,必导致部队承受不必要的损失。

如何规划作战方案,以及了解西藏具体情况成为当务之急。所以解放军部队急需一份专业化的藏区军事作战地图。在此之前,关于西藏的地图资料一直都非常少,且相对老旧。新的地图资料短时间里又难以找到,如果现在派人探查测量则又更加费时费力,解放西藏的时间又不知将会推迟到什么时候。

而吴忠性在印度专门研究这些内容,当初为了确定边界线问题,他在印度仔细的研究绘制了西藏和印度的地形地貌,以便将来双方发生冲突时能用到,对于藏区的地形规划可以说了如指掌。因此当解放军部队一筹莫展之际,吴忠性拿出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并为解放军画出了入藏作战路线图,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众人都疑问道,你是如何对西藏了解这么清楚?地图如何绘制得这么精准无误?吴忠性当下把自己在印度的经历一一说了,众人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心中不禁大感佩服,同时又感慨吴忠性竟有如此之远见。

有了这些地图帮助,解放西藏前行的障碍基本被扫平了,剩下的只是用兵的时间问题。针对一些冥顽不灵者,中央政府派解放军越过金沙江,以雷霆之势解放了昌都。藏军哪里见过这么勇猛的军队,被打得四散奔逃,胆寒不已,更别提再战了。

这时西藏内部的爱国人士站出来呼吁,接受北京中央政府的和谈。同时解放昌都后中央政府也再次发出和谈的敦促,提前亲政的达赖便同意了和平谈判的意见。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共识,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一共十七条。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受到热烈欢迎,西藏迎来和平解放,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

吴忠性尤为激动,他曾饱受战乱之苦,深知有国才会有家的道理。因此努力工作,希望报效国家,为国家的强大作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贡献。如今西藏和平解放,其中就有他的一份功劳,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可算是得偿所愿,如何能够不高兴。

传承精神

对于吴忠性的功劳和贡献,国家和中央也非常肯定,赞赏了他的爱国精神和精湛的专业技术,为祖国统一作出的巨大贡献。之后,把他调任到解放军测绘学校任教,希望他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出来。

吴忠性也不负国家期望,在教师的岗位上继续贡献自己的所学所长。他把自己的所有的技术和经验都教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测绘技术人才,就培养出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就有近千人之多。对于自己的子女吴忠性也认真教导,并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其中二儿子吴邦国秉承着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投身政治,后来一路做到了正国级的官职。

而吴忠性自身则一直是作为我国测绘界的权威人士,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较知名的有【地图投影论文集】、【国家大地图集地图投影的选择和设计】等诸多作品。

后记

吴忠性一生虽然没有投身过军旅,但他凭专业的技术一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付出着。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吴忠性这样的人才支撑,国家才能走过漫长的艰苦岁月,最终迎来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缅怀先辈的同时,也要一直牢记并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