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在人民军队中,为何这七位元帅被合称为四老三总?

2024-02-01历史

在人民军队中,为何这七位元帅被合称为四老三总?

1955年,人民军队首次实施了军衔制度,对于在创建和指挥人民军队以及领导作战方面表现卓越的高级将领,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

朱德等十位将领荣获最高军衔,即后来被普遍称为十大元帅的荣誉。

在这十位元帅中,有四人被尊称为「某老总」,另外三位一般被称为「某总」,形成了所谓的「四老三总」。

他们是如何晋升为元帅的呢?「四老三总」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国家的十大元帅是在创建人民军队并担任高级指挥员的功勋卓著的人士,开国元帅的条件相当严苛。

中国的十大元帅在人民军队发展的22年里一直担负着重要的指挥职责。以抗战时期为例,朱德担任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是八路军副总指挥;叶剑英是八路军总参谋长,陈毅则是新四军代军长。其他六位元帅分别领导八路军的三个师级单位。

在评选元帅时,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必须参与了人民军队的创建[2]。

在1927年前后爆发的那些起义中,想要成为元帅就必须是起义的领导之一。虽然粟裕参与了南昌起义,但他以士兵的身份参与,并非人民军队的创立者。

另外,成为元帅还要求在红军时代担任过军团长以上职务,因此排除了一些后起之秀。

以粟裕为例,八路军115师的正、副师长和政委都成为了元帅,而120师只有师长贺龙成为元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129师的正、副师长也是元帅,而政委邓小平如果参与评选也有可能成为元帅。

由于120师副师长肖克资历较浅,最终只评为上将军衔;而政委关向应英年早逝,因此120师只有一个元帅。

这些元帅都参与过人民军队的创建,并长期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因此有人曾被尊称为「某某司令」或「某某总司令」。

在人民军队中,有一不成文的规矩,只有朱德、彭德怀、陈毅、贺龙四位元帅被尊称为「老总」,而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则被尊称为林总、徐总、聂总。

正、副「总指挥」的身份使朱德和彭德怀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老总,而在提到老总时,大家首先会想到朱德。

朱德是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年龄比普通官兵都要大很多,因此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总」。他于1886年出生,比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年长。朱德的军事经历非常丰富,他在辛亥革命前进入云南讲武堂,后成为蔡锷领导的滇军成员,并是十大元帅中为数不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将领之一。

在旧军队中,朱德历任旅长、师长等要职,但他的理想与救国救民的信念逐渐远离,最终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民军队的历史通常从1927年8月1日开始讲述,但在八一南昌起义中,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事件中,朱德的角色却被边缘化。

当时,朱德已离开他曾经的部队,担任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和南昌公安局局长。他与南昌敌人的团以上军官打麻将,为我军赢得了先机。成功起义后,为考虑朱德的资历,他被任命为第九军军长,实际上部队规模有限。然而,南昌起义后的发展为朱德成为「红军之父」创造了条件。

南昌起义后,原计划将部队开往广东的海陆丰地区,以接收苏联支援的武器并重新恢复广东根据地,再次北伐。然而,南昌起义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却未像后来的三湾那样进行改造。更确切地说,只是由共产党将领领导的旧军队。因此,南下的过程中不断有人离队,甚至成建制地叛逃。

在进入广东时,起义军规模已经减少到万余人,不得不在三河坝分兵。朱德留下四千人负责断后,而主力则继续执行原计划。

然而,意外发生在朱德率领的队伍在三河坝挡住国民党追兵三天后,当他前去寻找主力时得知,主力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全部损失,起义领导人大多逃往香港。在最关键的时刻,朱德成功稳定了剩下的800人队伍,保留了南昌起义的火种,发挥了关键作用。接着,朱德借助与国民党军官的旧交,成功躲避了蒋介石的追捕。

1928年,他的队伍又增加了湘南起义和广州起义的残存力量,最终与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正是朱德领导的这支队伍上了井冈山,才使得毛泽东带领的起义后成分复杂的队伍得以改造成真正的军队。

因此,朱德成为红四军军长,随后一直担任人民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与朱老总齐名的二号人物就是彭德怀。

彭老总出生于1898年,曾在旧军队中担任团长。直到1928年,他秘密加入党,领导平江发动了国民党独立第五师起义,发展为红五军。

随后,彭德怀率领幸存人员上了井冈山,后来演变成了中央红军三大主力中的红三军团。凭借其作战勇猛,他成为我军早期四大名将之一。

尽管林彪在很短时间内成为红一军团军团长,但在方面军总指挥级别上,林彪的地位一直低于彭德怀。此外,彭德怀在1936年就成为了中央政治局委员,这个资历也在除朱德外的其他元帅中独占鳌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成为八路军总指挥,而彭德怀成为副总指挥,实际上成为人民军队中的二号人物。

红军时期结束后,随着形势的变化,朱德和叶剑英返回延安,而彭德怀作为八路军副总指挥,与副总参谋长左权继续坚持在太行山。因此,在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彭德怀实际上是八路军的最高指挥官。

1945年后,彭德怀成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这个资历在朱德之外,其他元帅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然而,随后彭德怀经历了高职低配,从1947年到1949年担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兼政委。这时的西北野战军是解放军主力中人数最少、装备最差的战略集团。而其他几位元帅在中原和东北战场有更大的发展,地盘广、人口多,扩军较为容易。彭德怀所在的西北战场从战略角度看是国共双方的一个边缘战场。蒋介石却在政治层面考虑,派总预备队胡宗南集团进攻延安,试图消灭中共中央。

彭德怀在掌握西北野战军的指挥权时,面临人力狭少的困境,每次战役都需精打细算。

从某种角度来看,唯有彭德怀能够用极为有限的军事资源取得惊人的战绩,同时还成功牵制胡宗南集团,阻止其支援其他战场。

彭德怀离党中央的距离仅次于朱德,事实上,他在指挥西北战场的同时,还协助毛主席和朱老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布局。因此,他实际上延续了抗战时期的「副总指挥」角色。

1949年,西北野战军加入了华北军区两个兵团,成为第一野战军,实力基本与其他三支野战军相当。在解放大西北后,彭德怀曾雄心勃勃地筹划大西北的建设。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个计划。

党中央迅速判断到,参与朝鲜战争所需的人力和物力将远超过之前的三大战役。换言之,不仅原东北野战军,其他野战军的精锐部队都可能投入战斗。

鉴于以往的经验和资历,只有彭德怀担任志愿军司令才能有效协调来自全国各个兵团的作战。因此,「彭老总」的称号是全体解放军官兵内心对他的真诚尊敬。

虽未曾担任「总司令」,但贺龙和陈毅以特殊的资历备受瞩目。

在人民军队的领导层中,朱德和彭德怀作为正副首长被尊称为老总是理所当然的,而贺龙和陈毅也因其卓越之处而被誉为老总。

提及贺龙,许多人耳熟能详他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说。

贺龙同志于1896年出生,在1916年南方各省讨伐袁世凯的时候,率领亲朋以两把菜刀为武器夺取盐税局的枪支弹药,用以组建队伍。后来成为程潜麾下的一位营长。

自1916年至1927年,贺龙在旧军队中屡立战功,从营长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20军军长。贺龙所部在两次北伐中表现卓越,这一点其他元帅都难以媲美。

贺龙真正确立在我军中的地位,是在八一南昌起义时。当时贺龙还不是中共党员,其部队中共产党员比例也较低。党中央在策划起义时只依靠叶挺的11军25师,是绝对可靠的武装。

然而,贺龙的第20军成为南昌起义的绝对主力完全源于他个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归属。仅从南昌起义这一事件来看,贺龙的地位无可动摇。

更感人的是,保存实力在旧军队中通常是为了保全个人的权势和富贵。在南昌起义后,贺龙的第20军几乎损失殆尽。对于其他人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然而,贺龙毫不气馁,当时他表示要从零开始,重新组建队伍。

果然,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发动了荆江年关暴动和桑植起义,成功重新组建了一支红军,即红二军团。

1934年,中央红军展开长征前,肖克率领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汇合,贺龙成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在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后,贺龙的努力推动了红四方面军的第二次北上。

贺龙的老总之名早在抗战之前就已经确立;尽管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贺龙的职务有所波折,但这并未改变人们对他的尊敬。

相比之下,陈毅的早期经历并不为人广泛熟知。

在南昌起义时,陈毅并未在南昌,而是在起义军离开南昌后追随队伍,并被任命为团指导员(相当于团政委)。

陈毅与朱德一同参与了三河坝的分兵行动。在主力失败后,团以上的军官中只剩下朱德、陈毅和王尔琢。这三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率领这支队伍上了井冈山。

随后,朱毛红军进行了改编成为红四军,下辖三个师;朱德担任10师师长,毛泽东为11师师长,而陈毅成为12师长。可以说,陈毅一度成为井冈山的「三巨头」之一。随后,为了巩固和壮大红军,陈毅在朱德和毛泽东之间发挥了沟通的润滑剂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当初朱德对毛泽东的「党指挥枪」理论不认同,双方争论了几个月。幸运的是,陈毅作为红四军前委书记,多次调解双方,最终在一系列教训面前,朱德终于认可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人民军队才得以迎来大发展。

陈毅的下一个显赫时刻则要等到抗战中期。在1934年红军长征期间,陈毅因腿部受伤被留下。在留守的中央局人员中,瞿秋白的资历最高,项英的实际职务最高。

因此,在为期三年的南方游击岁月里,陈毅一直低于项英。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新四军建立后,项英成为相当于政委的副军长,而陈毅只是第一支队长。直到皖南事变后,中央重建新四军,陈毅逆袭成为代军长、军长。

到了1946年,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与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尽管粟裕在军事指挥方面表现出色,但由于资历相对较低,他成功发扬指挥艺术还需要陈毅的全力支持。

在淮海战役前,中央考虑将陈毅派往中原局工作,这让粟裕感到一些为难。粟裕强调华野离不开陈军长。为了妥善处理,毛主席做出了妥协,让陈毅继续担任原职,同时任命粟裕为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可以说,没有陈毅坦荡的胸怀,粟裕后来的成就不会如此辉煌。

除了「四老」之外,还有接下来的「三总」指的是林彪、徐向前和聂荣臻。

林彪的早期资历相对较低,作为黄埔四期生,南昌起义时只是一个连长。但上井冈山后,他迅速崛起成为红一军团长。由于年龄较朱老总小21岁,因此被称为娃娃军团长。然而,在这个时期,林彪的地位并不算特别突出。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林彪率领115师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然而,由于一次误伤事件,使他缺席了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随后,林彪正式转变为「林总」的称呼,成为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和东北野战军司令。他指挥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在全国解放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与林彪不同,徐向前的军事生涯可谓波澜起伏。他在1927年参与广州起义失败后曲折地来到了豫鄂皖苏区,并在新成立的红四方面军中担任要职。

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徐向前迅速崛起,成为红四方面军的最高军事长官,尽管在其前任政治长官张国焘等领导之下。1935年,当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苏区开始长征时,徐向前已经指挥着8万人的庞大军队,成为红军时代为数不多的能够指挥如此庞大兵力的将领,「徐总」之称也由此而来。

抗战爆发后,徐向前担任129师副师长,但因健康原因于1939年返回后方修养。可惜的是,在解放战争爆发后,徐向前未有机会指挥大兵团作战。然而,随着刘邓大军南下,徐向前率领山西留守部队成功击败了阎锡山集团。

相较于林彪和徐向前的辉煌时刻,聂荣臻的军事生涯相对更加稳健。然而,聂荣臻拥有其他元帅所不具备的独特资历,他是唯一一位留学法国后获得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大学文凭的元帅。

聂荣臻早期是一位典型的政工干部,1937年抗战爆发后成为115师副师长,替代养伤的林彪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他在重建我军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担任司令员兼政委,从那时起,「聂总」之称开始传播。

1947年后,作为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和党中央的保卫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伯承、叶剑英、罗荣桓这三位元帅或许没有获得「老总」之尊号,但无疑都是令人景仰的军事领袖。

其中,刘伯承元帅和叶剑英元帅长期扮演人民军队的总参谋长角色,虽然未曾被赋予「总司令」之名,但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贡献,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人民军队的坚实支柱。

相较之下,罗荣桓元帅曾协助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但后来一直从事政工工作,担任过115师政委、东北野战军政委等职务。因身体原因英年早逝,导致他的名气相对不够响亮。

尽管这三位元帅在名气和主要职务上存在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谁,都为人民军队的建立和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