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对名、字的新思考——驳军武志

2024-01-13历史

之前我写了一篇关于名字的文章,系统介绍了一下古代的名、字、号体系。

但是这篇文章被军武志怼了,而且角度十分刁钻——他是从新文化运动的角度怼的。

军武志的核心观点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表字在古代是读书人才有的,代表的是士大夫阶级,不是底层劳动人民,底层群众是没有字的。如果新文化运动之后还给自己取字,那就是脱离群众。

军武志的历史掌握得很扎实,知识基本没错,但是却由正确的史实推出了错误的结果。首先,在古代表字确实是读书人用来社交用的,体现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氛围,而那个时候底层劳动人民连明天要吃啥都犯愁,目不识丁是普遍情况,更别提给自己起表字了。因此在古代,表字确实是读书人和底层人民划分界限、歧视底层人民的工具。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阶级被消灭了,表字也就不是士大夫阶级的专属了。我想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是学计算机的,计算机是工科,我未来的就业方向也是各种工程师,我肯定是赤裸裸的工人阶级吧?但是我姓李,名雨澄,字润卿。这个字是我家里饱读诗书的长辈起的,说到这个字,还是综合了我的生辰、五行相生相克和人生价值所起。 难道我有了字,我就不是工人阶级了?换句话说,难道新文化运动之后,底层劳动人民群众就不能有自己的表字了?表字,不应该只是文人的专属,无产阶级一样可以表字! 表字是属于文化人的,虽然此话不全对,但理是这个理。 但是从另一种角度讲,难道劳动人民就活该没文化,就活该目不识丁? 这是什么逻辑?

我有了表字以后,尽管我希望周围人称我以字,但是我周围的人往往事与愿违,有叫我「澄」的,当然叫我「雨澄」的情况居多。唯一叫我「润卿」的,是学校里的一位老师,我对这位老师也有不少的好感。尽管我时常觉得失望,但是【道德经】说「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我也便不再计较了,欣然面对。

至于军武志所言「远不如给自己起个笔名有用」,则是对当时的文学界的形势没有深刻的理解,对笔名对当时的文人墨客的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简单来说,笔名是当时的进步人士用来保命和躲避是非的手段,不然你以为周树人为啥要给自己起100多个笔名?是闲的吗?具体可以参考智能路障的这期视频,详细了解当时文学界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