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不要再被清朝对明朝「东林」人士的抹黑所蒙蔽了

2024-01-31历史

晚明「东林」人员不能说全部是好人,因为「东林」有些是被政敌强加进去的,有些则是「阉党」被崇祯皇帝打压后而自称「东林」者,但总体来说,好人占多数,至于明亡的责任,我们来看看部分「东林」人员在明末崇祯时期的遭遇:

韩爌,内阁首辅,崇祯三年(1630年),被迫去职。

李标,内阁首辅,崇祯三年(1630年),被迫去职。

钱龙锡,内阁辅臣,崇祯三年(1630年),因袁崇焕案牵连被长期关押并遣戍,直到南明弘光时才被释放。

刘鸿训,内阁辅臣,崇祯元年(1628年)被谪戍,后病逝于戍所。

成基命,内阁辅臣,崇祯三年(1630年),被迫去职还乡。

文震孟,崇祯元年(1628年)前,被阉党削职为民,崇祯元年,被任命为皇帝的日讲官。崇祯八年(1635年)七月,升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预政。没多久被温体仁排挤,落职闲住,于次年病卒。

钱谦益,崇祯元年(1628年),被温体仁排挤,罢职还乡,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才被起用。

还有许多被崇祯帝贬谪、罢官甚至被杀的「东林」官员,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由此可见,崇祯三年(1630年)以后就连最高权力部门——内阁,都已被温体仁、周延儒之流所把持。所以「东林」何以误国?一些小兵小虾能掀起什么风浪?真正掀起风浪的是温体仁、周延儒等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倾轧党争,不顾国家安危。

古代「党争」多是朋党之争居多,所谓朋党之争,就是一两个有权有势的人起头组成一个政治利益团体,跟另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起头,组成的政治利益团体相互争权夺利,这便是古代「党争」。「东林」实权派在崇祯三年后已纷纷去位,根本掀不起风浪。

况且许多「东林」人士过于耿直耻于用那样的手段,以至更不受崇祯皇帝的欢迎,崇祯皇帝喜欢的是能顺从他想法的人。

在清军入关后,不少「东林」人士或起而抗争、或殉节而死,当然也有部分降清。

清朝乾隆皇帝抹黑「东林」人士说

「不能守祖业,徒以国亡殉节为有光,有是理乎?」

这句话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打仗这个事,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古来名将无不是经历许多次战役而成就的。

一个读书人、一个文官,第一个要解决的是手下要有兵,也就是要先练好兵;再次则是要不断去与敌人战斗、不断磨炼,才能打造出「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部队。

戚继光练兵都费了好一段时间呢。一个读书人、一个文官手中无兵情况下如何与对方几十万人争斗?那末不愿投降,只能殉节了。

许多人就会问,那当时军队掌握在谁手里?答案是军阀。比如南明「四镇」,可南明「四镇」,文官史可法根本调不动他们,磨破嘴皮,才答应彼此合作。最后的结局是南明「四镇」两镇降清,一镇被汉奸设计杀害,一镇抗清战死。史可法也战亡。

也有许多读书人文官组织了许多民众抗清,但没有充足的时间将兵练好,终究比不上那些军阀自己有军队。所以南明灭亡真正该反思的是这些军阀和奸臣、还有皇帝。

那么,清朝为什么要抹黑「东林」呢?个人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钳制言论,尤其要压制汉人言论,因为「东林」是最主张言论自由的,那清朝把「东林」抹黑后、「东林」名声被搞臭后,一些人听信谣言,就不再学「东林」去发表议论了,即使有不公,也麻木不仁,当作没看到。

2、抹黑抗清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