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伯约死,蜀汉亡,为什么姜维在后世,被认为是葬送蜀汉的罪人?

2024-06-03历史

前言

一般来说,国家的灭亡要么以 皇帝被杀或被俘 定义,要么以 京城 是否还在统治范围内为定义,但是有这么一个国家,虽皇帝投降,但最终却以一名臣子死亡来正式定义灭国。

降将姜维

如果说三国时代谁最孤独,那必然就是姜维了,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继承他的遗愿,为了复兴蜀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看了他的故事感觉很不可思议,因为姜维终生都没有见过刘备,却 为了刘备的愿望奋斗了一生。

姜维是天水人,那里的经济并不发达,所以历代皇帝都没怎么重视过那里,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地的民风比较彪悍,简单来说就是这里的士兵比较能打。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这种地方应该是尚武,但是姜维作为一个天水人却 饱读兵书 ,有着很高的军事造诣。

他的父亲曾经为了保护百姓被叛军所杀,魏国皇帝给了姜家赏赐,并且因为姜父是为民而死,所以姜家在当地的声望很高,甚至于在他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就开始参与管理当地的事务了。

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姜维作为魏军将领负责与蜀军作战,诸葛亮的多个计谋都被他给看穿,让蜀军伤亡惨重。

他没想到在天水这里居然有这样一位奇人,此时的诸葛亮也生了爱才之心,想要把姜维带回去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

于是想办法离间了天水太守和姜维之间的关系,让天水太守认为他心怀异心,最终山穷水尽之下只得向蜀军投降。

诸葛亮和姜维经过一番交谈后,诸葛亮认为此人未来必然可以成为蜀国的一名大将,于是决定将其作为自己的弟子,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教给他。

但这也在后来埋下了隐患,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孩子,后来却没有得到他父亲的 「遗产」 ,心里不平衡下认为这都是姜维的错,于是在之后与黄浩联合 弹劾姜维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在姜维投降于诸葛亮后便一起回到了蜀汉,不过在最开始他并没有得到重用,毕竟他作为一名魏军降将,就算诸葛亮的名声再打大不可能直接将他提拔到一个很高的位置。

所以姜维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只要他在刘禅和众多大臣面前表现出足够的能力,再借助诸葛亮的帮助自然就能平步青云。

蒋琬和费祎

历史上都说姜维是诸葛亮唯一的传人,其实这话并不正确,诸葛亮不可能将希望都放到一个人身上,姜维其实是继承了诸葛亮的兵法,而 蒋琬 是当时诸葛亮最期望的继承人。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从最开始就一直带兵打仗,其实此话并不正确,在刘备还在的时候,刘备经常亲自带兵出征,后方则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最大的能力在于处理后勤方面,后勤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也不用多说,没有充足的后勤军队就无法形成不了战斗力,甚至严重一点还会发生哗变。

所以后来才有人说, 庞统死了对于蜀汉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如果庞统还在,庞统和刘备带兵出征,诸葛亮管理后勤。

这样的蜀汉即使是魏国也不敢轻视,而且这样的话或许诸葛亮也不会那么快就去世,蜀汉复兴也会有望。

在诸葛亮开始亲自北伐后,蒋琬就代替了诸葛亮曾经的作用,负责调动国内后勤支援前线,所以才会说蒋琬才是诸葛亮最大的继承人。

有人就会很好奇,既然蒋琬的作用这么大为什么现在他的名声不怎么大呢,原因还在于【三国演义】,毕竟【三国志】要比【三国演义】更加晦涩难懂。

所以许多人对于三国历史都停留在【三国演义】上,在这本书中对于蒋琬的描写并不多,所以许多人才会认为蒋琬的作用并不大。

并且在【三国演义】中着重描写的是诸葛亮在军事上面的能力,对于后勤和政务处理方面基本没怎么描写。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继任了他的位置,经过研究他发现了诸葛亮五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虽说双方国力有差距是事实,但是根本原因不在这里,而在于后勤运输。

要知道蜀汉的大本营在益州,这里的地形易守难攻,但同样的,里面的人想要出去也变得非常困难,更别说那些物资了。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失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物资补给不到位,所以蒋琬想要通过联合吴国,在海上进行运输,但很可惜,直到蒋琬去世他也 没有完成 这个计划。

蒋琬去世之后费祎上任,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很熟悉。不错这就是【出师表】中诸葛亮留给刘禅的人选,这些人都是诸葛亮认为可以担当大任的人。

但是费祎上台后却开始否定北伐的政策,其实这个想法放到当时并不能说不对,因为随着多次北伐,蜀汉的国力已经消耗地非常严重,最重要的是安稳发展,等到国力恢复之后再去北伐。

但这个时候姜维跳出来了,姜维喊着要复兴汉室的口号,毕竟先帝刘备的遗愿就是这个,所以没有人敢反对,但是这样做无疑是和费祎对着干,所以他虽然没有表示拒绝,但也没有给姜维太多兵力。

但也因为这个行为,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费祎被刺杀,当然了这次刺杀虽说很有可能是姜维干的,但并没有找到证据,也就成了一桩 悬案。

伯约死,蜀汉亡

费祎死后姜维彻底成势,多次上书后主请求北伐,虽说让后人感觉姜维非常忠勇,但是他没有看到当时蜀汉的情况。

曾经陪着刘备打天下的将领还有那些老兵,死的死,退的退,当时的蜀汉能够守住益州就已经不错了,更别说是北伐了。

但他打着复兴汉室的口号别人也说不出什么,当然了姜维也不是那种无脑的人,他也清楚蜀魏两国之间如今的差距。

所以他每次进攻魏国都是挑在魏国内部出现问题的时候,但很可惜,蜀国的国力实在是太弱了,每次北伐可以动用的兵力也不多,所以 多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

多次北伐导致蜀国损失惨重,所以在一次北伐结束后诸葛瞻与黄浩联合上书弹劾姜维。

或许是因为【出师表】里没有姜维的名字,也有可能是刘禅也认为多次北伐已经导致国家的经济几近崩溃,现在最重要的是修养,于是罢免了姜维的官职。

刘禅本以为没有了蜀汉对魏国的骚扰,魏国也能安心下来发展,却没想到魏国虽说在蜀国的北伐中有所损失,但并 没有动摇魏国的根基

并且魏国比起蜀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的统治范围大,这也就意味着魏国朝廷有大量的税收和充足的兵源。

并且人多了自然也会诞生更多优秀的将领,在蜀国因为武将青黄不接的时候,魏国的武将阶层生机勃勃,不断有新人上位,最终魏国制在做好充足准备之后便向蜀国动兵。

蜀国方面得知后连忙派人前往剑阁阻击魏军。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剑阁地势的险要,姜维率军在此地大败魏军,却没想到邓艾所率领的魏军翻越悬崖峭壁,兵锋直指蜀国京城成都。

要知道那个时候想要联系就得靠人去跑,成都方面看到魏军竟然杀到了城下还以为前线已经溃败,最终成都直接开门投降。

按照正常来说,皇帝和京城都出事儿,这个国家应该算是亡国了,但是姜维后来的做法让他真正青史留名,就连他曾经的一些过错也被很大程度抵消了。

姜维当时向钟会投降,并且开始离间他和邓艾之间的关系,这俩人本来关系就不好。

在姜维的挑拨下逐渐 反目成仇 ,最终钟会将邓艾杀死,并且姜维还怂恿他在蜀地 自立为王 ,与魏国划江而治,但很可惜这一计划最终还是被泄露了出去,两人被赶来的士兵杀死。

虽说这一计划最终失败,但是姜维在死前带走了曹魏几位优秀将领,他也算对得起蜀汉,对得起诸葛亮了。

之所以如今以姜维之死定义蜀汉的灭亡,就在于姜维的忠勇,他没有见过刘备,仅仅是听着诸葛亮给他的形容便为此奋斗终生,如果姜维能生在刘备年轻的时候,或许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结语

虽说蜀汉最终还是败亡,但这不能算是姜维的过错,即使他不去北伐,蜀汉的未来也是灭亡一途,在 蜀汉和东吴反目成仇的那一刻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只能说姜维的多次北伐加速了蜀汉的灭亡速度,但评论一位历史人物,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单方面对其下定论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