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张学良晚年采访实录,称西安事变真相并非如此,另有神秘操盘人

2024-02-05历史

张学良在晚年采访时爆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那就是西安事变的真相并非我们所熟知的那样,而是另有神秘操盘人,那这个神秘操盘人是谁呢?

西安事变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段转折,1931年日本人以士兵失踪为由,趁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原本兵强马壮的三十万东北军,却在蒋介石的命令下,一枪不放,任由日本人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日本。

九一八事变结束后,东北军的少帅张学良便成了国人口中的卖国贼,张学良的一生令人唏嘘,作为东北军阀张作霖的长子,从小就怀揣着一颗爱国心,正如他晚年采访时说的:「如果国家要我的命,我会立马给。」

同时对于张学良来说,日本人不仅是侵略中国的外贼,更是自己的杀父仇人。1928年,日本人为了解决张作霖这个心腹大患,在沈阳皇姑屯附近埋下了炸药,等到张作霖所乘坐的专列经过时,巨大的火光带走了这个传奇军阀的生命。

所以张学良一直在寻找这个机会,日本人发动进攻后,本以为能替父报仇,但他却收到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他率领全部的东北军撤离东北,返回关内,先把与国民党政见不合的共产党清理干净。

自从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军因为不抵抗撤离东北三省,张学良每天都在被中国人骂。但事实上,他的政策是「安内必先攘外,外敌不除何谈安内」,这跟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背驰而行。

于是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杨虎城等将领,在临潼扣押了前往陕西督战的蒋介石,以武力手段逼其抗日,最终蒋介石在12月25日时与周总理会面,并在多方的促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提议。可以说,正是因为西安事变的出现,才让国共达成合作。

然而在晚年的采访时,张学良却道出了当年的真相,在西安事变之前,他早就多次找到蒋介石讨论国共合作一事。而最早是在张学良接到蒋介石剿灭陕北红军的命令时,他当时动身赶到蒋介石府邸,要求停止内战,北上抗日,但被蒋介石拒绝,两人还因此大吵一架。

1936年的12月4号,蒋介石亲自来到陕西地区督战,希望张学良他们尽快剿灭陕西红军,好把他们的部队调到安徽、福建等地去。但几天之后,大量学生上街游行,要求蒋介石抗日。

而在镇压游行学生时,学生们的爱国口号让张学良内心有所触动,他又想起之前蒋介石的态度,国民党的做法让他彻底心灰意冷,心底被掩埋许久的爱国之情重新被点燃。于是他许诺学生们,一周之内就能看到结果。而蒋介石的态度,也让张学良心里动了火。

在晚年受采访时,张学良表示:「西安事变开始确实是因为冲动导致的,我已经发了火,气头上我谁也不怕,谁拦我我就开枪打谁。」

就在这时,有个神秘人找到了张学良,并跟他商量出了详细的计划,保证能让蒋介石放弃内战,共同抗日。

---------------------------------------------------------------------------------------------------------------------------------

张学良晚年采访时透露,西安事变另有神秘操盘手。那找到张学良的人是谁?他们又是如何劝说蒋介石抗日的?

事实上,早在陕北时,东北军内部的将领就对张学良心生不满,他们原本就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却在日本人来了之后从东北撤退,还被蒋介石安排到陕北剿灭红军。

对于蒋介石来说,东北被日本人占了,无法是少了块地盘。然而对于这些在东北土生土长的东北军将领来说,丢的不仅仅是地盘,还是他们的家,自己家里进了贼,不仅不把贼赶跑,还要把家拱手相让,这是莫大的耻辱。

另外蒋介石让东北军剿灭红军的算盘,早就被摸的清清楚楚,无非是想让军阀和红军互相消耗,自己趁机坐收渔翁之利。但军阀们自然不愿意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由蒋介石宰割。

于是在跟红军的交战过程中,各地军阀私下里多次联系红军,双方达成了共识,打起来就象征性打两枪,给蒋介石做个样子,这才把自己的实力保存下来。

而在跟红军联系的人里,就有跟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作为陕军的最高将领,杨虎城在陕西、甘肃两地都有很大的威望。而张学良在晚年采访时,所说的西安事变操盘人就是杨虎城。

杨虎城之所以听从蒋介石的命令,也只因为蒋介石是国民党领导者。1911年武昌起义时,杨虎城就加入了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后来又参加陕西护国军追随孙中山先生。

1922年,北洋政府发兵3万人对仅有6000人的陕西靖国军发动围剿。对此,杨虎城率军血战二十天,最后为了保存革命火种,带部队跋涉数千里,他的孤忠之情深深打动了孙中山。之后,孙中山亲手操办了杨虎城的入党手续,就这样他加入了国民党。

在杨虎城眼里,国民党始终是那个救国的革命党,可当蒋介石接手后却变了味,眼里只有权利,却少了国家,他参加过很多军队,这些军队都只有一个目标救国,可蒋介石却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其实,杨虎城很早之前就提出过建议,希望蒋介石先把内战放到一旁,打跑了日本人再解决家事,可这个建议被蒋介石视而不见。

就这样,随着日本人侵略势头愈发猖狂,越来越多军阀都不愿再打内战,私底下都跟红军签署了和平协议。

而杨虎城更是其中的号召者,在外敌面前让他去打自己人,这与他的内心相违背。于是,在蒋介石多次下达剿灭红军命令时,杨虎城也是走个过场。

另一边,在得知张学良被气的不轻,而且准备找蒋介石火拼时,杨虎城意识到时机到了,绝不能任由蒋介石打内战,于是他找到张学良,跟他说了自己的计划,趁着蒋介石人在陕西,干脆把他绑了,用武力逼他抗日,他们就不信蒋介石是个死都不抗日的人。

听到这个计划,张学良立马来了兴趣,既然上报的建议没人听,那就逼蒋介石动手,唯一的问题就是,事成之后,他们不仅在国民党待不下去,还可能会丢掉性命。

但在家国大义面前,杨虎城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于是,一切准备妥当后,他们又联系上了其他有同样想法的将领,就这样,在杨虎城的带领下,西安事变爆发了。

可在扣押蒋介石后,蒋介石却仍然保持坚定的态度,坚决不同意共同抗日,他心里很清楚杨虎城和张学良的目的,只有自己不同意,他们绝不会轻易杀掉自己。

最后还在周总理来和宋美龄的劝说下,蒋介石这才同意签署「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协议,自此国共内战暂时结束,敌人变成了侵略中华的日寇。

当时尽管主要策划人是杨虎城,但是张学良名气大,手下参与的人又多,在当时受到的争议也是最大的,久而久之,就没人记得是杨虎城策划了这次西安事变,反而认为是张学良领导的。

虽然张学良和杨虎城抗日救国的目的已达成,可蒋介石又怎么会轻易放过自己的这两个「手下」。

---------------------------------------------------------------------------------------------------------------------------------

张学良晚年采访时称西安事变的主要操盘人不是自己而是杨虎城,那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和张学良不同的结局与此有关吗??为何当时他们选择放走了蒋介石?

蒋介石被释放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舆论压力。当时在蒋介石前往陕西督战的随行人员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民国最大报纸【大公报】的主编张季鸾,西安事变之后,在蒋介石的命令下,他写了一篇文章批判张学良和杨虎城。

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报纸一出,不明真相的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了他们二人。之后,蒋介石便趁机以「不服从命令」的罪名,拿走了他们两人的指挥权,西北军交给卫立煌,东北军则交给了蒋鼎文。

而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被拿走了指挥权后,被蒋介石押送到南京关押,由于张学良名气大,在军中人脉广,最后在多方的劝说营救下,没有被枪毙,而是被蒋介石送到贵州软禁。

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张学良才被人们想起。当时在各界人士的呼声中,蒋介石受到了巨大压力,最后他见了被软禁的张学良,并提了三个要求。

一是要求张学良承认西安事变是共产党策划的;二是释放后不得在国内;三是对外承认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没有下达过不抵抗命令。但张学良并不愿意,所以直到1990年,才恢复人身自由,并在自己晚年采访时把真相说了出来。

其实比起杨虎城,被软禁了52年的张学良是幸运的,在西安事变之后,杨虎城跟张学良同时被逮捕,在南京关押过后,被蒋介石送到了国外「考察」。

七七事变之后,心系祖国的杨虎城多次联系蒋介石,希望能够回国抗日,哪怕没有指挥权,当一个普通的士卒都行,但每次都被蒋介石拒绝。

1937年12月,在国外待不住的杨虎城偷偷回国,想要参加抗日战争。蒋介石得知杨虎城回国的消息后,立马派人把他骗到了南昌,并在南昌把杨虎城全家和秘书全部逮捕囚禁,后来还多次转移关押地点。

1949年,国民党战败,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毛人凤把杨虎城等人杀死在狱中,这里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我国最小的革命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他的父亲宋琦云就是杨虎城的秘书。

后来在采访时,有人问张学良为什么要放走蒋介石,而不是选择当场杀了他。对此,张学良表示发动西安事变是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在国难面前这是中国人该做的,然而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军人,身为军人杀死上级长官,那就是大逆不道。

同时,当时蒋介石被扣押的消息也引起了国际的讨论,苏联称这次事变恰好符合了日本的心愿,会影响抗日统一战线的成立。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1936年12月16日,也就是蒋介石被扣押的第四天,南京的国民党军队已经来到了陕西潼关之外,只要他们把蒋介石杀了,南京部队就会大举进攻,到时候国共合作抗日更是难上加难。

更何况,国民党当时由各地军阀组建而成,蒋介石一死,他们就会不受管控,那时候国内就会乱成一团,谁也没办法保证所有人都有杨虎城的救国之心,当时可能会出现更加混乱的局势,所以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们选择了放走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