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俄罗斯为何难以征服?这场战役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2024-04-20历史

俄罗斯,作为全球面积最为辽阔的国家,横跨欧亚两大陆地,其地理位置坐落于欧洲的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它北邻北冰洋,东边则是浩瀚的太平洋,西边则连接着大西洋。在西北部,它与波罗的海和芬兰湾相邻。从东到西,俄罗斯的广袤土地延伸了9000公里,横跨了11个时区;而从南到北,它的宽度达到了4000公里,覆盖了4个不同的气候带。

其辽阔无边的疆域,交织流淌的巨流长河,以及冷酷无情的冻土冰川,数百年来一直作为欧洲征服者们的梦魇与终结之地。在这片土地上,时间的考验、空间的阻隔、严寒的侵袭、饥饿的折磨,以及这个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都成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不世出的青年才俊】

在17至18世纪,瑞典瓦萨王朝的第十位君主,即查理十二世,以其年轻的姿态在不到十六岁的年纪便继承了王位。他在西方军事历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一位性格独特且充满神秘魅力的杰出将领。查理十二世天生就是为了战斗而生,他热衷于战争的挑战与刺激,对自己充满了超乎常人的自信。无论目标多么遥不可及,他都有信心将其变为现实。

查理十二,这位瑞典国王,以他的英勇和决心在北欧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不仅是一位统治者,更是一位军事领袖和战略家,他的军事才能使得瑞典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崭露头角。他的统治时期,瑞典的国家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在国内实现了经济的繁荣,也在国际上取得了不少辉煌的胜利。查理十二的勇敢和智谋,使他在民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和敬爱。他的事迹,成为了瑞典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

瑞典的军事改革,始于十七世纪初,为查理十二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古斯塔夫二世引领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事变革,将佣兵制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征兵制。这一变革使得军队规模更为精简高效,同时后勤管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炮兵在这次改革中首次成为独立的兵种,与步兵、骑兵以及后勤部队协同作战,大大提高了瑞典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1700年冬夜,查理指挥着8000名瑞典士兵,利用纷飞的大雪作为掩护,对纳尔瓦要塞实施了突袭。该要塞此前已被近四万俄军围攻,但在查理的巧妙战术下,瑞军大败俄军,查理因此一战声名大噪。随后,他在波兰和萨克森地区又多次击败了数量远超过自己的敌军。查理的军事才能如同黄色的旋风在欧洲大陆席卷而来,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投降,对他敬畏有加。1707年9月,在精心策划了两年之后,查理十二世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俄罗斯远征。

古斯塔夫二世,瑞典历史上杰出的君主,亦被尊称为「古斯塔夫大帝」。他统治时期,瑞典国势强盛,成就显赫。在军事上,他推动军队现代化,使瑞典成为欧洲列强之一。文化上,他倡导学术自由,推动文艺复兴,使得瑞典文化繁荣一时。经济上,他推行一系列改革,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古斯塔夫二世的统治时期,是瑞典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之一,他的贡献深深烙印在瑞典历史的长河中。

【彼得的野望】

彼得大帝,这个名字在俄罗斯历史上如雷贯耳,查理的敌人正是这位传奇君主。作为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一世,他不仅是俄罗斯的统治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在彼得大帝身上,俄罗斯民族的集体性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体现。他的血脉中流淌着民族的骄傲与热血,他的性格中蕴含着天才与决断,他的行为中既展现了高尚的美德,也难免带有一些瑕疵和罪恶。然而,正是这些复杂的元素共同塑造了他,使他成为了俄罗斯民族永恒的象征。

彼得大帝在精神层面上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特质,他既有冲动粗鲁的一面,也表现出缺乏自制力和易怒多变的性格。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定自信,不畏艰难险阻,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和果断的雷霆手段,成功地推动了他的改革,并迫使臣民接受这些变革。在他的统治期间,他不断扩展俄罗斯的领土,巩固了自己的独裁权力,使国家在他的领导下逐渐崛起。

在十八世纪的初期,彼得成功地稳固了与土耳其的关系后,便着手展开他的欧洲大陆征服计划。他巧妙地扶持萨克斯选侯奥古斯特登上波兰国王的宝座,并巧妙地借此机会夺取了大片土地。随后,他利用瑞典国王新丧的机会,与丹麦、萨克森等强国结成联盟,企图瓜分瑞典帝国。在彼得眼中,新登基的查理十二只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然而,事实很快证明了他的错误。查理十二凭借大炮和刺刀的威力,让彼得尝到了失败的苦涩。

彼得大帝,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君主,以其深远的改革精神和非凡的治国才能著称。他统治时期,俄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更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彼得大帝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感驱使他不断推动改革,使俄国逐渐崛起为欧洲强国。他的贡献和影响力深远地影响了俄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在数年的时间内,俄罗斯在欧洲地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精心策划的成果,最终却如同流水般逝去。彼得和他的俄军也因此受到了查理恐惧症的影响,无法抵抗英明神武的瑞典国王的攻势,最终只能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进军乌克兰】

在1707年的秋季,查理从西里西亚踏上了向广阔无垠的俄罗斯进军的征程。他率领的部队规模庞大,总计五万人,其中包括步兵两万、骑兵两万四千以及炮兵和辅助人员七千余人。这是查理一生中统领的最强大、装备最精良、后勤补给最充分的军队。在这一时刻,查理的声望达到了顶峰,除了少数具有战略眼光的智者,整个欧洲都普遍认为他将能够战胜沙皇,并在克里姆林宫接受彼得的投降。

在之前的失误决策之后,彼得现在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他曾试图与查理达成和解,并主动写信表示投降,然而查理坚决地拒绝了他。面对这种情况,彼得不得不调动整个俄罗斯的力量来对抗强大的瑞典军队。他派遣骑兵部队不断骚扰查理的后勤补给线,同时实施焦土战术,将西里西亚至莫斯科沿途的多个村镇付之一炬。此外,他还着手加固莫斯科的防御工事以及克里姆林宫的要塞,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

查理充分准备了长期战斗,他明白俄罗斯辽阔的土地将不可避免地削弱他有限的军事力量。进入俄罗斯后,他很快暂停了前进,选择在明斯克以北的拉多斯科维奇度过整个冬季。随后,他精心策划了两条战略路线。第一条是通过明斯克向北推进,收复波罗的海的失地,并进而占领圣彼得堡。第二条则是向南进入乌克兰,将其作为稳固的战略基地,并寻找机会攻击莫斯科。

最后,乌克兰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当地土著首领的友好态度成为了决定性因素,查理做出了选择,倾向于后者。1708年夏天,查理带领军队通过鲍利索夫强行渡过别列津纳河,向乌克兰进军。在这一路上,他们与俄军发生了多次遭遇战。尽管这些战斗都以俄军的失败告终,但俄军的表现却从最初的脆弱不堪,逐渐变得坚韧起来,有些战斗甚至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英勇和策略。

【查理的致命抉择】

在1708年的6月,查理率领部队成功渡过了第聂伯河,并于夏末秋初之际与彼得的主力部队展开了一场具有决定性的会战。尽管瑞典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再次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然而这场胜利却使查理产生了一个误判,即认为只要迅速进军乌克兰并攻占莫斯科,便能迅速结束这场战争。

第聂伯河,这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地理意义。它是欧洲第三长河,发源于乌克兰东北部的瓦尔代丘陵,蜿蜒曲折地流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最终注入黑海。第聂伯河不仅是一条重要的水道,还是乌克兰的文化象征和生命线。它滋养了沿岸的肥沃土地,为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同时,第聂伯河也是乌克兰人民心中的骄傲,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变迁和繁荣昌盛。第聂伯河,作为欧洲第三长的河流,其源头位于乌克兰东北部的瓦尔代丘陵。这条河流穿越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最终汇入黑海。它不仅是乌克兰的重要水源和交通通道,更是乌克兰文化和历史的象征。第聂伯河为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时也在乌克兰人民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见证了乌克兰的历史变迁和繁荣发展,成为了乌克兰人民心中的骄傲。

查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调整了原有的稳健策略,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行动。他将军队分成三路,一路由他自己亲自率领,迅速深入乌克兰内部,持续寻找彼得,迫使他接受关键的决战,从而击败他并攻占莫斯科。另一路较小的部队则向东北方向进发,目标是基辅和斯摩棱斯克。同时,他利用留在波兰的预备部队,组成了第三路部队,向圣彼得堡发起进攻,意图占领沙皇的新首都。

虽然这一战略表面上看起来是多面开花、全面进攻,但实际上却与所有战争的基本准则背道而驰。查理原本有限的兵力在分散之后变得更加捉襟见肘,原本用于增援的力量也被过度消耗。查理对自身的实力过于自信,而对彼得的能力则显得过于轻视。在分兵行动后不久,查理就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原本忠诚于他的乌克兰土著被彼得突然袭击,大量为查理准备的补给物资被俄军夺取,原计划在乌克兰建立的补给基地也化为泡影。紧接着,查理的补给支队也遭到了俄军的伏击,部队和物资损失惨重。

更加令人胆寒的是,俄罗斯那独有的「冬季」指挥官准时降临。在1710年的冬季,欧洲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寒(历史的重演让人惊愕),那一年,波罗的海被冰雪覆盖,法国的塞纳河也结了冰,就连威尼斯的运河也被厚厚的冰块所阻塞。查理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冬季基地——罗姆内和加迪亚兹,由于过于轻敌,遭到了俄军骑兵的突然袭击,大量房屋和冬季物资被付之一炬。这使得瑞军陷入了缺衣少食的困境,更有高达5000人因严寒而冻死冻伤。

在风雪的肆虐中,瑞典的战士们勇往直前,毫无畏惧地发动攻击。

【波尔塔瓦的围攻】

1709年2月,春天温暖的气息终于抚平了那个严冬带给查理的折磨。经历了一个残酷的冬季和俄军的骚扰,查理的军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补给也接近枯竭。皮普尔伯爵,查理的首相,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描述了军队的困境:「状况之恶劣,实难用言语形容。」然而,这些困境在查理看来并不足以动摇他的决心,他一旦决定的事,就会坚决执行到底。

在1709年的初夏时分,查理并未听从麾下将领的建议,坚持不返回波兰。相反,他选择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将矛头对准了波尔塔瓦。波尔塔瓦是一个位于查理进军路径上的重要防御阵地。此时,彼得也表现出了不同于往常的果断,迅速集结了主要兵力,围绕波尔塔瓦部署,准备与查理进行一场决战。

1709年6月17日,战争爆发。俄军与瑞典军之间的兵力差距显著,前者拥有4.5万兵力,而后者仅有1.25万。尽管瑞典军队素来擅长以少胜多,使得胜负变得难以预料,但俄军数量上的优势依然不容忽视。在这场战斗中,瑞典军队的胜负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查理这位突击将军的发挥。他总是能在战场上迅速识别出敌军防线的弱点,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决定性的攻击,这让他在过去的战斗中屡建奇功。然而,在波尔塔瓦,查理的预判出现了失误。

波尔塔瓦会战,亦可称之为波尔塔瓦战役,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冲突。它发生在波尔塔瓦地区,这场会战的结果对于当时的战略格局和参战各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场会战中,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波尔塔瓦会战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武力较量,更是一场智谋与战略的较量。通过这场会战,各方都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最终,胜利的一方不仅赢得了战场上的荣耀,更在战略上取得了重要的优势。波尔塔瓦会战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战役,对于后世的军事研究和战略思考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瑞典军之所以最终未能取得胜利,原因并不复杂。在会战尚未拉开帷幕之际,查理在一次战前侦查中不幸遭受重伤,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骑马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这使得他在担架上无法发挥「慧眼」之优势,对战局做出准确的判断。没有了查理的现场指挥,瑞典军注定走向了失败的边缘,这一点在随后的战役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瑞典军起初取得了胜利,左右两翼的骑兵突击均大获全胜,让彼得几乎有了逃离战场的念头。然而,瑞典中路的步兵突击却毫无章法,最终导致了彻底的失败。

经过长达五个小时的激战,两位主将都身先士卒,毫不畏惧敌人的箭矢和炮火,展现出令人敬佩的英勇精神。彼得三次险之又险地逃过枪弹的威胁,而查理即便躺在担架上,也仍然坚持指挥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他的24名随从和担架兵中有21人死伤,他乘坐的担架也被炮弹炸得粉碎。这场战斗对瑞典的侵俄主力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查理对俄罗斯的远征也因此成为了泡影。

在波尔塔瓦的战场上,俄军发起了猛烈的反攻。

在波尔塔瓦战役之后,瑞典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继续持续了十多年。终于,在1721年8月,双方达成了【尼斯塔德合约】,标志着第二次大北方战争的结束。这一合约使瑞典失去了它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甚至无法再维持北欧的统一。彼得大帝的帝国版图得以从波罗的海延伸到太平洋西北岸的鄂霍次克海,从北极圈扩张至里海上的阿斯塔巴德。这使得欧洲面临着一个来自东方的强大威胁。

让我再来描述一下查理的结局。波尔塔瓦之后,他依然在各地间流转,持续展示他的战斗才能。1713年,在土耳其,他率领一支不到40人的小队,向一支庞大的敌军,人数高达1.2万发起挑战,并出人意料地坚持战斗了八小时之久。再次显示了他的战斗精神。然后在1715年,查理又在德意志指挥了一场著名的战役,那就是施特拉尔松德防御战。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抵抗了俄、丹、普等多国联军的围攻,整整坚守了一年。这是查理在军事领域的又一次杰出表现。

查理十二的逝世

在1716年,他重返瑞典,重新集结力量,再次组建了一支军队。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使得他几乎重新征服了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然而,这位英勇的青年才俊的军事生涯最终在1718年12月12日画上了句号。在挪威的腓特烈斯塔要塞,一颗致命的枪弹击中了他的头部,终结了他的生命。这就是西方战史上最为传奇的青年才俊的最终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