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西线),这一战奠定彭总世界军史地位

2024-04-08历史

1950 年 6 月 25 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兵朝鲜,对朝鲜进行野蛮的武装干涉,战火燃遍了三千里江山。

在此关键时刻,彭德怀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用劣势装备打败了骄纵嚣张、不可一世、拥有世界最现代化装备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创造了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的辉煌,也为我军出国作战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

志愿军进入朝鲜后,在两个多月时间内接连发动了三次战役,取得入朝作战的重大胜利。但与此同时,志愿军也付出了重大牺牲。

作为志愿军的司令员,彭德怀深切感受到:经过三次战役的作战,志愿军几乎没有得到什么休整和补充,后勤补给极为困难。如再不休整补充,将难以继续作战。因此「志司」决定,用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休整,于 3 月再协同人民军发动春季攻势。

与此同时,「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为挽回失败的影响,决定趁志愿军疲劳、补给困难及装备差火力弱等实际,采取「磁性战」,迅速发起新一轮攻势,全力攻打汉城,将中朝军队压回三八线及以北地区,破坏志愿军的作战计划。

1951年1月,「联合国军」集中了 5 个军16 个师,以西线为主要突击方向,向志愿军 200 余公里的防御正面上发起了全线进攻。

担任西线进攻任务的「联合国军」,以美第 1 军辖土耳其旅、美第 25 师、第 3 师、英第 29 旅为第一梯队,在南汉江以西展开,向汉城方向实施突击;美第 9 军以及骑兵第1 师、英第 27 旅为第二梯队,向礼峰山方向实施突击。另外美第 10 军和南朝鲜第 8、第5 师在南汉江以东展开,配合西线作战。

这一次,李奇微汲取以往多路分兵、快速推进而被我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教训,采取加大战役纵深和主力靠拢、齐头并进、稳扎稳打的战法,将美英军主力置于主要突击方向的第一线,以确保攻击取得决定性成效。

针对「联合国军的部署,彭德怀向毛泽东进行了汇报,并提出北撤 15 至 30 公里设防,暂时放弃汉城和仁川。

毛泽东很快复电彭德怀,指出我军虽面临很大困难,但集中主力歼灭部分美军的力量还是有的。而且此时北撤 15 到 30 公里,时机也不成熟,因此毛泽东要求志愿军立即准备发起第四次战役,以歼灭 2 至 3 万敌军,占领大田、安东之线以北为目标。

随后,彭德怀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并着手准备发起第四次战役,要求志愿军主力立即停止休整,西线由韩先楚指挥第38、50 军和人民军第 1 军团在汉江南北地区进行坚守防御,坚决抗击向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的「联合国军」部队;东线由邓华指挥第 39、40、42、66 军,在东线横城地区寻机实施反击。

二、

彭德怀的作战计划是:以一部兵力在西线组织防御,钳制「联合国军」主要进攻集团,在东线则让敌深入,待其态势突出、翼侧暴露时,集中主力实施反击,争取歼灭南朝鲜军 1 至 2 个师,粉碎「联合国军」的进攻。

1 月 25 日,西线美第 1 军于野牧里至金良场里地段向我发起了猛烈进攻。敌人依仗其优势的炮兵、航空兵以及坦克火力对我进行密集的高强度火力突击,以期杀伤和消耗志愿军有生力量。

担任汉江南岸防御任务的第 50军和第 38 军 112 师,在天寒地冻、粮食弹药供应困难的情况下,凭借仅有的步兵武器和少数山炮,进行防御阻击,与敌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激烈。

2月3日,西线「联合国军」突破并占领了志愿军的第一线阵地。第50 军和第 38 军 112 师转至第二线阵地继续坚守防御。为继续阻击敌人,彭总遂调整防御部署,缩小第 50 军防御正面,加大防御纵深 ;同时将第 38 军主力开进汉江南岸,加强第 112 师的防御。

2月8日起,美第 1 军向汉江逼近,第 25 师进占仁川港;美第 9 军则在炮兵、坦克、航空兵的配合下,轮番猛攻第 38 军汉江南岸桥头阵地。第 38军部队在异常艰苦条件下,前仆后继,顽强奋战,打退「联合国军」无数次的轮番进攻,战斗空前激烈。

从8日至18日,第 38 军、第 50 军在汉江南岸又顽强坚守了 11个 昼夜,歼敌 1 万余人,钳制了「联合国军」主要进攻集团,使敌未能进占汉城,并有力配合了东线志愿军主力的反突击作战。

此时在东线战场,敌人的 8 个师也向砥平里、横城方向发起了进攻。东线志愿军决定采取两翼出击和正面攻击相结合的战法,实施反击作战。

2月11 日,东线第40军攻占横城以西、广田,先后歼敌 800 余人,截断了南朝鲜第 8师部队与横城的联系。随后第40军前出到鹤谷里、夏日地区,与第 42 军会合,完成了对横城西北之敌的合钳,横城以北南朝鲜第8 师 3 个团被志愿军全部分割包围,大部被歼。

2月14日,美军出动飞机,对东线志愿军阵地进行猛烈轰炸,同时调美骑兵第 1 师和南朝鲜第 6 师由利浦里渡过南汉江增援砥平里。为避免被敌人包围,彭总遂下令撤出战斗,逐步向汉江北岸转移。

至此,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我军共作战 23 天,歼敌 2.2 万余人,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三、

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我军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未能打破敌人的进攻。当我军向北转移时,李奇微继续用「磁性战术」紧咬我军,持续进攻。

面对如此局面,彭德怀决定在三八线以南组织防御,在南起汉城、横城东西一线,北至三八线部署两道防线,采取兵力配置前轻后重,火力组织前重后轻的部署原则,依托有利地形实行节节抗击,在运动防御中消耗迟滞敌军。

对于彭德怀的部署,毛泽东完全同意,并做出了抗美援朝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的作战指导原则。

从2 月 19 日到3月14日,「联合国军」集中5 个军共 14 个师,在炮兵、坦克、航空兵支援下,向志愿军全线发动了猛烈进攻。志愿军经顽强阻击并给敌重大杀伤后,主动撤离汉城、洪川一线,转移至三八线以北地区,继续坚决阻敌前进。

4 月初,志愿军第二番部队开始向前线集结,将「联合国军」扼制在开城、长湍、高浪浦里、涟川、华川、杨口、元通里、杆城一线,同时准备部署新的反击。狡猾的李奇微发觉志愿军这一意图后,停止进攻行动。至此,第四次战役宣告结束。

在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实现了在三八线以南争取两个月左右时间的计划,圆满地完成了掩护第二番部队开进集结的任务,共歼敌 7.8 万余人,歼敌数量超过前三次战役的总和,为第五次战役的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李奇微不得不哀叹说,彭德怀真的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对手」,我要「向这位中国军队指挥官致敬!此刻我最大的心愿,是听到归国航船的汽笛声。」

四、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怎么也弄不明白,占绝对优势的具有国际作战经验的「联合国军」为什么遭到如此的惨败?彭德怀在朝鲜的军事指挥也一时成了世界军事家们所瞩目和研究的热点。

有人总结了在朝鲜战争中,彭德怀的指挥艺术,指出他是一位以军事家政治家的非凡胆魄影响部队的统帅,这一点在世界各国的军事家中极为罕见。

当朝鲜的战局危急,我国的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中央原打算是让林彪挂帅出征的,因为入朝部队多是林彪的手下,他对部队情况比较熟悉,对东北的情况也很了解。可是林彪却认为,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同美国打仗是「冒险」,是「引火烧身」,反对出兵。

虽然美国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都比我们强,但彭德怀却能看到,「不同美帝国主义见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出兵援朝是正确的,是必要的,而且是迫不及待的。」

彭总的胆魄,体现的是他无私无畏的精神。志愿军出国后,有人建议将彭总的指挥所设在安东,但彭总认为安东距前线远,不利指挥,毅然将指挥所前移,不顾个人安危靠前指挥。他的胆量,也直接影响着指战员的情绪、斗志和必胜的信心,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胆魄统兵指挥艺术。

彭德怀的指挥艺术,还在于他能灵活机动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并因地制宜地运用,既体现执行上的坚定性,又表现出灵活性。如第一次战役是一个遭遇战,彭德怀能根据战场情况及时调整部署,利用我军特有的灵活机动,打胜了第一战。

第五次战役以后,由于敌人企图诱我深入,围歼我军,而当时由于前几次战役的胜利,一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敌人已无力抵抗,说要一鼓气就把美军赶下海。可彭德怀认为,前几次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没消灭大量的敌有生力量,而我方战线长,纵深远,运输补给困难,部队连续作战十分疲劳,没得到修整和补给,因此采取了机动防御节节抗击杀伤消耗敌人,地面防御战转为地下固守防御战,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粉碎了敌人妄图在我侧后登陆的阴谋。

彭德怀的第三个指挥艺术,是他能在战争指挥中注重关照全局,正如他的名言那样:「战争的全局统帅决定局部, 战争的局部隶属服从全局。因此,指挥全局的人必须把注意力放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而各个局部必须服从全局, 为全局的利益服务。」

第四次战役刚开始时,「联合国军」人员和装备上的优势,不给中朝军队以休整的机会,展开了大规模反攻。志愿军当时极其疲劳且缺乏粮弹, 新的增援部队一时尚无法赶到, 遇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来最困难的局面。

3 月中旬,,「联合国军」从三面逼近汉城,志愿军因粮弹均缺,难以固守。彭德怀为此致电中央:「为便于消灭敌人,缩短供应线,我军已于14日撤出汉城。如敌继续前进,拟逐步诱敌向北进至「三八线’。此一行动,可能引起国内群众思想波动,请注意」。

在前线战事极端紧张的时刻,彭德怀还特别强调了退出汉城对国内市场的可能影响,充分展现了他的全局观念。

抓住枢纽作战枢纽是对作战进程与结局有决定性影响的中心环节,是作战指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善于抓住事关作战全局的战略、战役要点和作战转换的关节点,利用和化解战场上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走出妙棋,搞活全局,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

彭德怀的指挥艺术,还体现在他能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正确地选定作战枢纽。第一次战役中,美第8集团军背依清川江,以师或团为单位,分散配置在龟城、定州、云山、球场、博川一线上,美军与南朝鲜军之间空隙很多,便于我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面对这种情况,彭德怀在部署中指出:「第38军迅速歼灭球场之敌,尔后向院里、军隅里方向突击,钳制安州之敌,并阻击可能由顺川西援之敌,切断清川江以北地区敌军的退路。动作愈快对全局所起作用愈大,此是第一紧要事,其余都是第二位。此役于朝鲜战局关系甚大,望克服一切困难和以巨大代价换取之。」正是由于抓住并把握好了战场上的这些重要关节点,因而取得了在清川江地区重创美军的重大胜利。

五、

尤其难得的是,不管什么时候,彭德怀都不会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总是能清醒地看到:消灭美军不像消灭蒋军那样容易。由于装备的劣势,志愿军即使对美军形成包围,也很难迅速解决战斗,美军往往会在飞机、坦克、大炮和援兵掩护下,突出包围。显然,志愿军要消灭美军重兵集团,需要现代化武器装备,需要有一个敌我力量消长的过程,这也需要时间。

因此早在1950年10月14日,彭德怀在志愿军师以上干部动员大会上就指出:朝鲜战争「要作相当长期的打算」。实践证明,这一战略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彭德怀在打胜仗的时候,在全局上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难能可贵的远见卓识。

在朝鲜战争停战后的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即将签字。但李承晚集团不甘失败,坚持扣留中朝方战俘,并狂妄叫嚣要「北进」、「单独干」,企图破坏朝鲜停战。

面对李承晚的猖狂,彭德怀深知要解决我方被扣战俘问题,完全靠谈判是不行的,必须给李承晚集团以严惩。于是他向毛泽东建议,以歼灭李承晚军4个师,拉直金城以南战线为战役目的,发起金城战役。

彭德怀认为:对李承晚既要打痛他,使他无法「北进」;又要适可而止,给他留下点转变的余地。这样就要打得猛,打得利索,不能拖泥带水。等他反应过来,调军反扑时,我已站稳脚跟,转入坚固的阵地。

按此设想,1953年7月13日我军发动了金城战役。经1小时突击,全线突破南朝鲜军的防线,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歼敌5万余人。李承晚挨了这一顿痛打之后,只好乖乖地接受停战协定,释放我军被俘人员。

另外,彭德怀指挥的艺术表现在能够正确地估量自己的战斗力,发现失误以后能及时纠正,避免大的失误。每次战役结束后,他都要总结经验,找出不足,避免犯错误,争取主动。

总的来说,彭德怀在朝鲜战场能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实事求是地看待敌人,正确估量自己,坚定不移地执行毛泽东军事方针,坚持政治工作和军事的一致性,最大限度调动部下的积极性,将运动战、游击战、阵地防御战、对峙争夺进攻战适时结合运用,这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正如洪学智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中说的那样,彭德怀在朝鲜的军事指挥艺术,永远是军事指挥史上的辉煌。抗美援朝这一战,也奠定了彭总在世界军史上的地位: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纪念馆:【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事指挥艺术】

张德彬:【朝鲜战场规模最大的防御反击战役——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刘朝东:【彭德怀的决策、谋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