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包围,彭德怀不知所措,毛泽东8个字扭转战局

2024-01-24历史

彭德怀在1951年时,坐在指挥室中,目光炯炯地盯着地图,深思着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不时传来的胜利消息让许多志愿军将领感到兴奋,甚至有人认为,这场战役或许能够结束这场战争。

然而,彭德怀却皱起了眉头。在志愿军攻占汉城不久,他突然下令,要求志愿军全军撤退,不得逗留。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困惑,因为志愿军取得了胜利,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选择撤退呢?

当他们领悟命令的意图时,却发现自己被「联合国军」重重包围,生死存亡悬于一线。数十万志愿军无计可施,彭德怀更是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毛主席一直关注朝鲜局势,当得知志愿军的危险处境后,立即给彭德怀发去电报。短短八个字,却如神来之笔,瞬间扭转了战场的局势,使志愿军成功突围,守住了朝鲜战场的优势。

那么,毛主席究竟说了什么呢?又是如何帮助志愿军成功冲出重围的呢?

1951年,朝鲜战场硝烟弥漫,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武器的美军,在志愿军的攻击下连连败退,令人跌破眼镜。麦克阿瑟的指挥无能令总统杜鲁门大为失望,杜鲁门无奈将他替换为李奇微,使其退出朝鲜战场。

对于当时的志愿军来说,无论「联合国军」的总指挥是谁,都不会改变他们的既定作战计划。然而问题就在于,李奇微和麦克阿瑟的战术风格截然不同,甚至完全出乎彭德怀的预料。

从他亲自策划的「火烧东京」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李奇微是一个有耐心和细心的将领,这样的人最令人畏惧。

在朝鲜战场上,李奇微并没有像麦克阿瑟那样狂妄自大。相反,他意识到志愿军并非如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反而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对手。

因此,在对战之初,他表现得十分谨慎。志愿军的作战方式,让美国之前在任何一场对战中都没有见过。他们灵活的作战方式和远超世界纪录的疾行速度,让美国士兵胆颤不已。

这只幽灵一样的部队似乎随时都有可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向他们发起进攻。即便突破了志愿军的防线,他们也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

这对于任何一个美国将领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李奇微也不例外。

李奇微在面对志愿军时,没有盲目地硬拼,而是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对比双方的军事实力,发现志愿军的后勤供给不足,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他利用志愿军的这个弱点,设计了一种名为「磁性战术」的策略,将自己手中的优势兵源全部集中起来,控制好速度,始终和志愿军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将志愿军带到远离补给线的位置,形成包围圈,使志愿军无法逃出。

李奇微对这种战术充满自信,并认为它是战胜志愿军的关键。然而,尽管彭德怀对李奇微和麦克阿瑟相比,手段更高明一些表示认同,但他并没有意识到李奇微的真正策略。

在与联合国军的对峙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敌方的战术策略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麦克阿瑟只会利用美军先进的装备对志愿军进行火力压制,然而李奇微则会深入剖析战场形势,并在恰当时机灵活调整战术。

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已开始模仿志愿军,熟练运用穿插包围的战术,凭借优越的武器装备,他们行军的速度和损失远胜于志愿军,以至于志愿军遭受重创。

同时,为了应对志愿军利用武器差距进行夜间突袭的战术,李奇微特意让美军占据交通要道,利用火力在夜间压制志愿军阵地,尽可能减少志愿军夜间突袭的可能。

从战术角度来看,李奇微的表现远胜于麦克阿瑟,他们的战术让志愿军在战场上频频遭受重创,连彭德怀将军都被李奇微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战术实力所震撼。

为了对抗李奇微的战术,志愿军曾多次向联合国军发起猛烈攻击,最终成功夺回战场主动权。然而,这场战斗使志愿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彭德怀在指挥时更加谨慎。

1951年初,运动防御战术结束后,志愿军的后续部队已全部抵达前线,随时准备向敌人发起反击。4月22日,筹备已久的第五次战役顺利开始,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向联合国军发起了强烈的反击。

这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战役,双方倾尽了上百万军队,激烈的战斗让人目不暇接。我们发起攻击的目标,就是让「联合国军」完全退到三八线以南,让他们的野心破灭,阻止他们将战火蔓延到我们的土地。

我们的进攻从三个方向同时展开,第9兵团的宋时轮指挥5个军,从左侧进行迂回作战,切断西线战场敌人的联系,王近山则率领第三兵团从正面直接进攻,牵制敌人的主力部队。

王近山的猛冲猛打是他的拿手好戏,因此彭德怀特地指派他来坚守前线。右侧则由杨得志将军全权负责,他将与宋时轮同步推进,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伤亡,击破敌人的防线。

新的文案: 在战争开始的那一刻,志愿军以全力向前冲去,美国士兵似乎被他们的气势吓到了,虽然他们仍然充满活力,但士气明显下降,甚至给人一种愿打不愿挨的感觉。

战争的进程十分顺利,三线战场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很快就突破了敌人的防线,直逼汉城。面对这种形势,李奇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汉城。

在撤离汉城时,美军和以往一样,将汉城的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全部摧毁,汉城内浓烟四起,一片狼藉,甚至有许多无辜的民众倒在了美国人的枪口下。

在撤离的过程中,美军匆忙逃走,未能及时和盟友英国军队会合,导致被称为英国王牌的「奥斯特来」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227人成为志愿军的俘虏,几乎全军覆没。

「联合国军」因此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一连串的捷报传到了总指挥部,彭德怀坐在巨大的地形图前,脸上虽然带着欣喜,但眉头紧锁。多年的战场经验让他嗅出了一丝不对劲。

他快速思考着,美国究竟有何意图?李奇微这么做的目的何在?攻城士兵占领了「联合国军」的指挥部后,立即向彭德怀报告了胜利的消息,但奇怪的是,李奇微竟然还在慌乱中抽出时间,在办公室墙上写下了一行字:第八集团军司令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得知此事,彭德怀更是激动,迅速从座位上站起来,深思其中的原因。在工作人员提醒吃饭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李奇微是想让前线部队和后勤脱节,以便来个「瓮中捉鳖」。

当他意识到危险时,立刻下令部队原地休整,准备撤退。然而,这一决定还是晚了一步,志愿军已经一路追击美军。

当美军反应过来时,他们发现自己已经被联合国军包围了。彭德怀对此束手无策,10万志愿军的安危让他深感焦虑。

他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虽然身处后方,却对战场局势了如指掌。面对10万志愿军的困境,毛主席彻夜未眠,一直关注前线的消息。

经过几天几夜的深思熟虑,他终于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在黎明破晓前,他紧急给彭德怀发了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只有八个字:「置之死地而后生。」

彭德怀在接到主席的指示后,瞬间领悟了其深层含义。李奇微将10万志愿军围困起来,并不急于立即消灭,可能是在等待志愿军援军的到来。

如果此时派遣军队前去支援,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彭德怀决定采取以攻代守的策略,让被围困的志愿军拼死反抗,以打破李奇微的围困。

考虑到敌人的可能行动,彭德怀认为志愿军内部的防守可能相对薄弱,从内部打开缺口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因此,他立即通知被围困的志愿军尽全力突围,并派出部分部队从外围骚扰敌人,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为志愿军提供突围的机会。

彭德怀的智慧和果敢,为志愿军的突围提供了关键的支持。他的策略不仅帮助志愿军成功突围,也为以后的战斗赢得了宝贵的经验。

彭德怀在前线收到指令后,十万将士士气高昂,誓死与"联合国军"一较高下。他们保持着原有的战术,对敌人进行分割围剿,战斗异常激烈,涌现出无数英勇的战斗英雄。

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他们毫不退缩,接连冲向敌人的炮火,最终成功撕开敌人的防线。原本,李奇微在指挥室内等待前线的好消息,然而,他收到的却是志愿军突破重围的消息,这令他大吃一惊。

他立刻赶到前线,亲自参与指挥,但却发现为时已晚。志愿军在战斗中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战术,那就是集中火力,专门打小股歼灭战,逐渐瓦解敌人的力量。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已经失效,他试图调整战术,但沉重的美军装备却阻碍了他们的行动。

经过9天艰苦卓绝的战斗,志愿军成功在新幕、伊川、鸡雄山等地打穿敌人的防线,为后续部队的顺利撤出创造了条件。

毛主席短短八个字的指示,瞬间扭转了战局,标志着第五次战役的胜利结束。这次战术的转变,让美国意识到中国军队的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不会轻易妥协。

迫于欧战战场的压力和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他们最终放弃了占领朝鲜半岛的计划,转而与中国展开和平谈判。1953年7月,随着中美朝三国领导人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中国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和中国人民的坚韧不屈。